朱兢
一、學生“語文素養”生活現狀
作為一名低年段的老師,觀察剛入學的學生,頓悟了此次《新課標》何以在此處濃墨重彩:和人對話,左顧右盼,別人說完,一頭霧水,不知說者何意;說了半句話,突然轉變話題,另外換一句來說,前言不搭后語;看書心不在焉,浮光掠影,書本合上的一瞬間,記憶全部消失。網絡、電視等視覺沖擊下的孩子,已經錯失了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機。
二、生活教育中語感培養的三個階段
語感培養的第一個階段:模仿積累階段
方法1:聽故事copy。培養兒童注意地傾聽,這是發展兒童表達能力的先決條件。幼兒學習語言,首先從聽開始,聽得準確,聽得懂,然后才有條件正確地模仿——說?!耙粋€具有良好語感能力的人,往往能夠一聽就清,一說就順,一看就懂,一寫就通,而且聽得真,說得好??吹们?,寫得美。”對于一年級剛入學的孩子,我會和孩子們玩一個“copy不走樣”的常規游戲。堅持每天晚上聽一個故事,可以一周反復聽一個,也可以天天聽一個,因人而異,然后利用課前5分鐘,請孩子copy聽來的故事。由聽到說的這個過程,學生在無意識中,進行了一次語言的接納和吸收,豐富生動的語言無痕融入學生的儲備倉庫,在必要恰當的時機,會自動現象。
方法2:看電視吸收。電視節目豐富多彩,其間的語言表達精彩極了。幫助孩子有選擇地收看電視節目,在娛樂的同時也學習著表述。學生好問問題,自然就會說:“請問……”我猜,此時的情景一定與電視中的畫面融合,娛樂節目中的術語,已經默化為孩子自己的心聲。
方法3:讀兒歌古詩積累。古人早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之說,不少教育學者也強調,人在反復的誦讀中,腦海中會貯存豐富的書面語言模式。促進言語主體對言語對象的內化?,槵樕峡冢錆M童趣的兒歌、古詩是兒童學習積累語言的好途徑。每天課前兩分鐘的古詩背誦,每周書香校園10分鐘的古詩大擂臺,應時應景的古詩再現,都不失為好方法。
方法4:與對話模仿。兒童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們最強語感的習得,來自于與家人同伴的對話。聽懂、聽明白、答復、答之有物、答之有序,層層遞進中,兒童的語感也得到了有序的訓練。每天布置“家庭時間”,鼓勵家長舍得留出時間,陪孩子聊天,教孩子學會理答,聽話聽音,說話說理。日久天長,“家庭時間”不僅讓孩子習得了生活語言,更融洽了成員關系。
培養的第二個階段:分析琢磨階段
1.語言在生活中生動
比如學習了《鵝》這首詩,就帶領孩子去菜市場看白鵝,理解“白毛、紅掌、曲項”。認識了各種形狀的橋,就帶孩子去公園走一走,認識什么是“彎彎的拱橋”,什么是“九曲橋”。借助生活中的場景,幫助孩子加深對語言的理解。比如記住了“手舞足蹈”這個詞,就把握機會,在孩子有相同表現的時候及時告訴他,這就叫“手舞足蹈”。以后再看到這個詞,孩子在意識里,就會和曾經出現過的高興、快樂的生活場景聯系起來,借詞也能順應著理解相關的句段。比如看到在風中飄蕩的柳枝,告訴孩子,可以這樣告訴別人:“柳枝在風中翩翩起舞?!闭Z言的美與活,自然滲進孩子的心中。
2.語言在對話中規范
“所謂語感分析,就是分析語言的語境意義(或隱含意義)分析語言的使用”,“而不是作語言表面特征的分析,如這是什么詞性、什么句式,這里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用了什么表達方式等等”。
孩子由于年齡關系,理解能力、對比能力較弱。學和用之間存在著差異。作為成年人,要充分利用和孩子對話的機會,幫助孩子正確地表達和恰當地運用。比如在穿衣服時,就告訴孩子:“我們先穿一件衣服,再穿一條褲子,最后穿上一雙襪子?!北磉_時的順序、量詞的運用孩子慢慢地爛熟于胸了。于是刷牙的時候,孩子自然就會說:我先拿水杯,再倒滿水,然后拿牙刷,最后擠牙膏。學以致用,成為生活中的一項小游戲,大樂趣。有時孩子和我們說話,在句子里會出現不正確的或者不恰當的詞,及時幫助他糾正,并且創設一個語境幫助他區分。
語感培養的第三個階段:運用創造階段
語感只能在語言實踐中習得,由學生對言語對象的感受積淀而成,感知“自己的實踐”是語感得以生成和升華的唯一條件。培養語感一定要為孩子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讓孩子真正去動嘴、動手、動腦、動情。
語文課本上特意設計了“口語交際”環節,旨在強調語文學習,最終是運用于生活。實際上,有心的老師會發現,生活處處都可捕捉這一訓練點。
結合每天半小時閱讀時間,摘錄每日一句,一周完成“模仿秀”,自己仿寫一句。此訓練讓學生不僅知道什么句子好,更思考好在哪里,可以用在哪里更好。
一學期開展一次好書義賣活動?;顒又?,每位賣主需要精心準備廣告語,以此吸引顧客,賣得好價錢。
課本劇表演、故事接龍等等,和語文課本相關的課外活動,是學生語言創造的好途徑。
而學習生活中,針對某一現象討論會、辯論賽;給爸爸媽媽、老師同學的心里話,又是學生語言運用的好機會。
社會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自己處理突發情況,與社會生活中的各色人員打交道,如何溝通?聽明白了什么?從簡介中讀懂了什么等等,無不是學生運用創造語言,形成個性語感的重要實踐。
李伯棠教授在《語感的培養》一文指出:“語感的培養不能一蹴而就,因為語文知識、生活經驗、思維成果的積累,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币斜容^敏銳的語感,要做到葉老所說的“一字未宜忽,語語悟精神?!边€要有更高層次的培養要求。但是,在學習的起始年段,必須把語感培養和學生生活緊密結合起來,無痕的訓練,才能激發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愛,只有在運用的過程中,自得語言文字運用的精髓,才能真正形成適合終身學習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