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圣
近年來,陜西大荔在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方面走在了全省的前列,創出園區建設多元發展模式,延長了產業鏈條,“三產”融合互動發展,取得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1 ?發展現狀
大荔古稱同州,地處關中平原東部,境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黃河、渭河和洛河在此匯流,灌溉條件優越,光熱資源豐富,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有“全國設施冬棗第一縣”、“西部設施農業第一縣”之稱。
近年來,大荔縣按照“擴張規模,提質增效”的思路,堅持“用現代工業的理念做大園區、用現代金融的理念做強園區、用現代物流的理念做活園區、用現代生態的理念做好園區”,打造大荔現代農業品牌,現代農業園區成為大荔的一張名片,引領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推進。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呈現出類別多、功能全、模式新、效應強的特點。
1)類別多。大荔先后建成了陜西大荔(馮村)現代農業園區、尊天現代農業園區、大荔縣萬畝有機冬棗現代科技產業園區、中節能大荔光伏農業科技大棚園區、大荔現代農業科技產業扶貧園區等不同類別的園區,已建成省級現代農業園區6個、市級示范園區3個、縣級示范園區20個。
2)功能全。陜西大荔(馮村)現代農業園區已建成200畝的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區、5670m2智能化育苗連棟棚和10000m2現代化育苗溫室、300畝標準化生產區、1800m2檢測培訓區、萬噸氣調庫和12000m2交易市場,是一個集展示、育苗、培訓、物流、檢測、科研、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園區。大荔縣萬畝有機冬棗現代科技產業園區已建成1000畝現代化設施栽培示范區、2000畝創新示范區、12000畝標準化技術推廣區、26000m2現代化交易中心,是一個集生態觀光、技術創新、文化展示、現代物流為一體的現代農業園區。中節能大荔光伏農業科技大棚園區已建成40萬m2的光伏板、350畝農業大棚,形成了以設施大棚產業為載體,上有光伏發電、下有大棚種植、三產融合發展的新型現代農業園區。
3)模式新。在園區經營模式上創出“政府扶持建園、合作社統一管理、農戶分戶經營”的萬畝有機冬棗現代科技產業園區,“企業參與、參股融資、參股建園”的現代農業科技產業扶貧園區,“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大荔(馮村)現代農業園區,“企業+基地+市場”帶動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的尊天現代農業園區。
4)效應強。全縣現代農業園區面積已由2013年初的12.8萬畝增長到目前的18.9萬畝,占到全縣農業耕地面積的12.6%,產值突破15億元,占到農業總產值的12.9%。全縣發展最好的小坡萬畝冬棗產業園區,棗農年人均增收2.5萬元以上。全縣共認證綠色食品6個、有機食品3個,認證面積40萬畝;注冊商標26個,大荔西瓜、高石脆瓜、大荔冬棗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認證,“大荔”(冬棗)被認定為“陜西省著名商標”,特色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對外知名度在不斷提升。園區的發展激活了民間資本向農業領域的投入,放大了財政資金的支農效應,盤活了土地的流轉形式,加快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
2 ?存在問題
1)缺乏創新力量。沒有技術支撐難以壯大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沒有技術創新難以驅動現代農業園區的內生發展。陜西大荔(馮村)現代農業園區現有職工8人,中專文化程度的占12.5%,高中文化程度的占62.5%,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5%,職工中沒有一個是農業院校畢業的。尊天現代農業園區現有職工110人,中專文化程度的占3.6%,高中文化程度的占4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5.4%,小學文化程度的占5%,職工中僅有1個是農業院校畢業的。這兩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先后投入資金8000余萬元,建成了一流的棚體和相匹配的基礎設施,但畝產值還不如農民的高。如果沒有一個超強的科技團隊,很難將一些科技前沿的東西植入園區,園區在增效上很難突破。
2)經營管理滯后。隨著國內城鄉資源要素流動的加速、農業生產成本的攀升,園區的利潤空間變小。目前,園區還沒有自己的營銷團隊,產品還沒有融入大市場,農產品的銷售大多數還處于地頭交易,現代化的銷售理念還沒有形成,特別是企業所建園區的經營還處在“一流的建設、二流的生產、三流的效益”上,投資回報率不高。
3)產業鏈條短。目前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主要集中在棚內作物種植上,在觀光、采摘、體驗方面做得不到位,標準不高;在生產經營方面還處在內圈,外圈的聯系很少,三產融合互動發展意識不強。在做強第一產業的同時,忽視第二、第三產業的互動發展,是園區持續健康發展的短板。
4)品牌效應差。目前,大荔(馮村)現代農業園區注冊了“文嶺”牌商標,尊天現代農業園區注冊了“尊天一品”牌商標,通過了有機食品轉換認證、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ISO2200質量體系認證、HACCP認證、中國良好農業規范認證,安裝了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平臺,但其品牌在市場上的知名度仍不高,話語權仍不強,品牌的效應還沒有體現在商品價值上。其主要原因是宣傳不到位,標準化種植技術不規范,進入高端目標市場不順,市場秩序混亂。
3 ?對策思路
為了能推進現代農業園區良性健康發展,實現農業園區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營銷、產業化發展的格局,達到園區提質增效、三產融合發展、延長產業鏈條之目的,特提出以下幾點對策。
1)加強科技項目支持。近幾年來在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中有中、省、市、縣四級財政資金的疊加支持,園區的建設標準高,裝備先進,基礎設施完善,符合現代農業生產要求。但在園區的科技創新研發上,項目支持很少,導致園區在發展中人才、資金、科技三要素不相匹配,始終邁不出傳統思維的怪圈,步履緩慢。為此,應加大對園區科技創新項目的支持,建立園區自己的科技團隊。只有通過科技的研發、創新和應用,園區才有內在生命力,才能做大做強,才能引領現代農業的發展。
2)創新經營模式。園區的發展要從管理和質量上要效益,運用工廠化管理的模式來管理園區。園區要成立外聯部、營銷部、技術部等相應的職能部門,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拓展園區功能。積極探索園區、企業、合作社和農民之間的長效利益聯結機制,加強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外來企業及推廣機構的合作,依托園區搭建農業科技融資、信息服務平臺,實現人才、資金、技術的聚集,使園區的發展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3)延伸產業鏈條。做大、做好第一產業是園區發展的基礎,做強、做活第二、第三產業是園區增效的關鍵。一是依托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挖掘鄉村生態休閑、旅游觀光、農耕文化體驗等項目,拓展園區服務功能和范圍。如尊天現代農業園區,結合園區建設和鹽灘濕地資源,正在建設一個讓游客“觀在園區、游在濕地、住在關中民居、吃在美食街、蕩在秋千園、騎在馬背上、樂在平羅隅”的大觀園。二是依托現代農業園區發展和地方特色產業優勢,創辦龍頭企業,加強產品的分級包裝和現代化物流,從根本上改變產業發展“強在生產、弱在加工、難在流通、低在效益”的問題,通過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帶動地方特色產業升級發展和增效,實現企業、農民雙贏。
4)提升農產品質量和知名度。要使大荔優質特色設施果蔬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馳名品牌,必須在農產品質量和宣傳上下功夫。一是在園區內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和質量認證制度,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平臺,在生產環節上加大“五治一標”(治土、治肥、治藥、治水、治添加劑,達到提質增效)的治理和落實,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二是在農產品包裝、標簽方面向國際化和標準化靠攏,徹底改變以前“一流的品質、二流的包裝、三流的價格”的亂象。三是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多媒體多方位的宣傳,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知名度亮、競爭力強的名牌產品,打造“現代農業看大荔”的品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