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宇
【摘要】很多學校鼓勵英語教師實行“學生作業,家長簽字”做法,這在小學低年級有明顯的積極作用,但在初中階段不論是家長還是學生成長獨立性方面弊端愈發顯現。學習適時地智慧地“免簽”和放手,才能回歸教育的根本。
【關鍵詞】初中英語作業簽字 弊端 放手
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教師讓家長在英語作業上簽字的情況普遍存在。但經筆者研究發現,在初中階段要求家長在英語作業上簽字并不見得能產生預期的效果,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其簽字的弊端越發顯露。
一、從家長所反映的角度來看,有諸多怨言
沒有時間條件簽字。家長工作繁忙,有的甚至上夜班,時間作息和孩子不一致,有困難;心里厭煩,流于形式;如果老師和家長沒有在英語作業本上和家長的互動,家長覺得沒用,情緒比較大;簽字時間長了,為了簽字而簽字,沒有實際效果;心理不平衡,對英語老師有誤解,部分家長覺得自己檢查孩子的英語作業然后在英語作業本上簽字是減輕了英語老師的工作內容,教師轉嫁了教學壓力和責任;犧牲了家長大量的業余愛好和時間,例如做陪讀,輔導孩子的英語作業,額外補習孩子的課程,成了半個學生;對于英語試卷簽字,幾家歡樂幾家愁,考高分者,父母夸獎,孩子高興,測驗不及格或不理想者,父母大怒,更有甚者,打罵孩子,孩子壓抑,害怕學習,性格反叛。
二、從學生學會獨立和成長的角度,有諸多弊端
1.養成孩子說謊的習慣。有些家長很兇,如果看到自己的孩子英語作業沒寫好或者錯得比較多就會暴跳如雷,甚至拳腳相加,這很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于是,一些孩子模仿家長簽名弄虛作假,或者懇請其他孩子代勞蒙混過關。
2.不利于孩子獨立人格的養成。孩子平時英語上課不用功,回去家長可以輔導,自己英語學習復習不主動,沒關系,有家長在邊上督促。長此以往,養成了孩子的習慣性依賴心理,喪失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自我管理就是自我監督、自我約束、自我反省、自我修正、自我安排、自我調整、自我補充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學生的英語作業,每次都有家長簽字來監督和約束,非常不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
3.不利于孩子的責任心的培養。家長簽了字,表明家長要對孩子的英語作業完成和質量負責,這樣,孩子就免責,長此以往,教會了孩子逃避責任,孩子喪失了自我責任意識。
4.不利于學生自覺意識的培養。自覺意識是自覺活動的產物。一個人生活在人群中。其活動既要靠它律,也要靠自律,也就是自覺。和它律相比.自律更為重要,它有助于減少社會運行的制度建設成本。一個缺乏自律的社會,制度建設就得考慮各種情況。制度就應制定得非常詳實和全面,而且就算制度建設非常全面,也不可能考慮到所有可能性,個人行為的約束仍然少不了自律和自覺。
5.不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簽字本身隱含著一種不信任意識。對一個人而言,信任本身也是一種榮譽和精神收益。對學生缺乏信任,將導致學生有一種人格的貶低和損失.這樣也就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尊心。
三、新形勢下如何科學的運用作業“簽字”手段
綜上所述,家長給孩子英語作業簽字總體上來說是弊大于利的。因此對筆者建議如下:一是應盡可能取消或少用。二是若要采用.應縮小范圍.只可針對一部分自覺性差或學習差的學生,不要全班都采用。三是對自覺性和學習成績有提高的學生。可適時免去家長簽字的要求.對這些學生也是一種鼓勵和教育.有利于發揮家長簽字的教育功能。
我常聽大家說這樣一句話:“勤快”的父母,會培養出懶惰的孩子;懶惰的父母,則會培養出“勤快”的孩子。如果把這句話放在理解父母監管孩子英語學習方面來看的話,父母不簽字也可以有效的監管孩子的英語學習,時常給孩子簽字的父母也未必就能有效的監管孩子的學習;“潤物細無聲”,很多看似懶惰的父母,是外松內緊的,在對待孩子的英語學習上是表面放松,暗地里關注的,會讓孩子感覺很輕松,有很大的自主空間,相反,父母跟的越緊,孩子越沒有自主的空間,還很可能會有厭學情緒。在對于培養孩子英語學習的習慣和生活習慣來講,有時候父母懶一點,慢一點,弱一點,讓孩子主動一點,快一點,強一點也是有必要的。
像蘇州市區有些學校的英語作業“免簽行動”就值得借鑒,這些學校要求學生做到“自己英語作業自己負責”,尊重孩子自主權。每個班級還把英語作業“免簽行動”承諾做得好的學生名字寫在黑板上,激勵其他學生向榜樣學習,這種由家庭討論、孩子承諾的“自學自檢”,既強調了自主,又培養了誠信,提升了實際效果。
筆者認為,英語作業是否免簽不是根本,關鍵在于回歸教育本身,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自主性、提高英語學習效率、激發學生英語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擁有自主學習的能力。這需要學校考試制度、課程改革和測評制度的相互配合,引導家長更多地關心孩子的教育和成長,而不是強制執行英語作業簽字。簽字不是目的,英語作業可以免簽,但對孩子的教育責任不能免。即使不簽字,相信有責任心的家長也會時刻關注孩子英語學習動態的。
參考文獻:
[1]張勇.從溝通走向合作——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必然途徑[J].教育科學研究,2011(03).
[2]王曉慧.訴求契合、角色扮演與隱匿性——關于“家校通”問題的反思性考察[J].教育科學研究,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