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圓圓

摘 要:后現代主義主要運用了折衷主義的手法,將歷史裝飾符號絡與現代設計結合起來,打開了裝飾藝術的新篇章。而銀行建筑由于其特殊的發展歷史,同時受到后現代主義的影響,將西方古典裝飾元素以多樣化的手法運用到銀行的建筑形態之中。昆明銀行建設不應一味地運用歐洲古典建筑元素,而應更多地借鑒民族建筑,用不同方式加以重組,同時對中國傳統錢莊的形態加以提煉,形成自己的風格與文化特征。
關鍵詞:銀行建筑;后現代主義;傳統裝飾;昆明
一、后現代建筑產生時代背景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美國和西歐出現的反對或修正現代主義建筑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現代主義建筑成為世界許多地區占主導地位的建筑潮流。但是在現代主義建筑陣營內部很快就出現了分歧 ,一些人對現代主義的建筑觀點和風格提出懷疑和批評。后現代主義應運而生,以不斷超越現代主義建筑為己任。隨著波普藝術的興起,設計師們開始對現代主義進行革新,后現代主義設計由此拉開了帷幕[1]。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是后現代建筑成果豐碩的時期。而后現代建筑也一度成為當時西方建筑的主流,主要特點是:強調傳統和歷史主義;尊重現有的環境;注重裝飾性和隱喻性;發揚激進的折衷主義;追求精致的審美愉悅。后現代主義設計吸引著各種歷史建筑元素,成了一種社會新思潮,到了20世紀80年代,這一思潮進入了哲學主流,后現代主義建筑的出現,想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也將被人們所接受與青睞[2]。
二、后現代主義建筑中的傳統裝飾
(一)后現代建筑裝飾特點
后現代建筑裝飾主要體現在強調形態的隱喻、符號和文化、歷史的裝飾主義。在設計形式上強調大眾意識、大眾口味、非和諧的形式美, 設計風格體現在復歸傳統、多樣化、混雜、折衷、多元共生這樣幾個方面。也正是復歸傳統、 多元共生的風格打破了現代主義單調乏味平淡之氣,受到了現代人的青睞[3]。
(二)后現代建筑中的傳統裝飾
后現代建筑裝飾是傳統與現代的結晶。后現代風格強調建筑設計應具有歷史的延續性,但又不拘泥于傳統的邏輯思維方式,探索創新造型手法,講究人情味,常設置夸張、變形、柱式和斷裂的拱券,或把古典構件的抽象形式以新的手法組合一起,即采用非傳統的混合、疊加、錯位、裂變等手法和象征、隱喻等手段,以期創造一種融感性與理性、集傳統與現代、糅大眾和行家于一體的即“亦此亦彼”的建筑氛圍。[4]設計師往往從古老的素材中創造新的藝術形式,來傳遞歷史文化中的思想情感[5]。
三、案例分析
(一)銀行建筑形態發展歷史
1.國外
(1)中世紀的敞廊和府邸形態
14世紀后期,一些雄偉的專門為銀行業務提供交易空間的建筑物建立起來了。到15世紀,家族銀行宮殿出現了。如1444年由米開朗基羅設計的美狄奇府邸,其建筑體量宏大,采用三段式立面,底層的大石塊只略經粗鑿。
(2)18世紀的鏈拱和圍廊形態
英格蘭銀行改變了整個銀行建筑的歷史,通過內部墻燈來取代開向公眾街道的采光窗的照明方式,成為了銀行建筑歷史的神奇開端。翰·索恩爵士對英格蘭銀行進行了重建,將古典建筑語匯與拜占庭建筑的紀念性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透光的圓屋屋頂、希臘十字平面構圖等使得空間氣勢宏偉。這種矩形空間和圓形空間構成的拱鏈和拱廊的序列組合,增強了其宗教的氛圍,使得這種建筑的功能行為發生的更加權威和神圣。
(3)世紀的集仿形態
此時的歐洲被眾多建筑思潮所淹沒,宮殿形態的建筑雖然層數不多, 但尺度巨大、氣勢宏大,依舊大量運用古典柱式,折衷主義的手法己見成熟。如法蘭克福交易所,采用了拜占庭式的穹頂,弧形窗洞,在外立面用了大量的壁柱。
2. 國內
(1)封建時期的商鋪形態
我國本土的銀行建筑,歷經了典當、錢莊、票號、帳局、銀號等不同的時代,此時的銀行只是社會各種行業之中的一個分支。
(2)殖民時期的銀行形態
鴉片戰爭的開始使中國的傳統金融業走向消亡,現代銀行業逐漸開始興起,我國銀行建筑形態追隨國外的潮流發展,上海首先出現了西洋銀行的建筑形式。
(二)后現代銀行建筑中傳統裝飾的運用
簡單來說,后現代主義建筑對古典建筑的元素運用手法有三:
1.模仿引用古典建筑的陳設,引發人們對古典文化的斷殘體驗。如達拉斯聯邦儲蓄銀行休斯頓分行(如圖1上);頂部山花的運用、四周運用了柱廊、方形的窗洞都讓人聯想到希臘萬神廟。
左圖為昆明正義路里的華夏銀行(如圖1下),可以看出明顯運用了許多的西方古典建筑的符號,并且橫向運用了三段式的構圖,整體給人威嚴、壯觀的感受,銀行的主入口兩側為樸素的塔斯干柱式。
2.是對古典建筑元素進行新的抽象,即文丘里所倡導的建筑中的“口味文化”[6]。如,達拉斯美國商業銀行(圖2左);入口處采用拱券門,頂部采用弧形山花,古典建筑的局部結合現代的材料。
圖2右為昆明中國銀行,其入口處形似古希臘萬神廟,但是將古典符號做了簡化處理,沒有三角形的山花,圓柱廊也變形成了方柱,左右兩側用大尺度的盲窗做了裝飾;右下方為建筑頂部的裝飾,是古希臘屋檐的處理方法,只是少了西部裝飾。建筑采用了西方古典建筑的三三式斷面,但是對古典元素的采用進行了簡化處理,更符合現代的審美要
3.古典與現代共生于一體,常以現代化的材料, 在立面或在高層建筑下部與人尺度相宜處用片段來裝飾,給人以天然材料與手工砌筑的親切感,與現代風格相映成趣。如,休斯頓美國銀行中心(如圖3左);金字塔式的退臺處理,使用新的建筑材料;哥特式建筑尖頂的處理;對山花做了變性處理,以尖角組成了三角形山花。
圖3右為中國人民銀行,典型的現代與古典共生于一體的裝飾,建筑上半部分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墻,透露著現代主義中密斯·凡·德羅提出的“少即是多”的原則,下半部分又借鑒了古典的門廊,古羅馬式的雨棚,金屬外殼的古典柱式構成了入口空間,在左右兩旁圓角處理的屋頂。整體以一種折中的方式來組合,提取古典元素中的代表元素——柱廊,又根據時代的發展,將古典與現代融為一體,正體現了后現代主義的包容性與多樣性。
四、總結與思考
后現代主義對于建筑裝飾的影響是深遠的,作用是巨大的, 它似乎引導了整個現代建筑裝飾設計潮流,使現代建筑裝飾設計進入創造性和人性化時代。
雖然后現代主義對當代銀行建筑影響深遠,但是昆明銀行建筑不應該一味地運用歐洲古典建筑元素,而是應該借鑒更多民族建筑,提取民族建筑中的符號,用不同的方式加以重組,體現云南特色。同時對中國傳統錢莊的形態也應加以提煉,形成自己的風格與文化特征。
參考文獻:
[1]姚安海,金纓.從現代主建筑到后現代建筑[J].華中建筑,2008,(02):31-34.
[2]朱根杰.現代主義建筑跨越到后現代建筑[J].工程與建設,2009,(01):34-36.
[3]夏成峰.淺析后現代主義的建筑語言特征[J].山西建筑,2009,(22):49-50.
[4]畢璟嫻.后現代主義建筑觀[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2.
[5]趙江榮.建筑裝飾設計中的后現代主義風格解析[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3,(08).
[6]劉維彬,方鳴. 銀行建筑形態設計中的隱喻表現[J].低溫建筑技術,2008,(03):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