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唯蔚
【摘要】奧斯卡·王爾德是英國極具爭議的唯美主義代表人物,受到家庭環境的熏陶,其所創作的文學作品包括戲劇、小說、詩歌和童話等等,通過閱讀王爾德的作品,可以體會到其內心深處的浪漫和現代主義意識。但是在王爾德的文學創作生涯中,唯美主義貫穿于其中。本論文針對王爾德作品中的唯美主義傾向進行研究。
【關鍵詞】王爾德作品 唯美主義 藝術審美
唯美主義注重于感性美的追求,更多地傾向于意向之美而不滿于現實,這種審美態度源自于社會,同時表達了對社會玩世不恭的態度。這種情緒化的審美所強調的是瞬間的享受,抬高藝術審美層次,雖然不存在功利性,但是卻幾近偏執。王爾德的作品在唯美主義的滋養下,開啟了后現代注意的先河,創作了諸多不朽的詩篇,對于文學創作領域中唯美主義的傳承與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王爾德文學作品中唯美主義傾向
王爾德文學作品之美已經達到了偏執的程度,但是這種唯美通過藝術形式體現出來,卻能夠給人以深刻的感知,并透過心靈深處,給人以愉悅之感。王爾德的唯美是感性的,通過藝術形式表達出來,使這種唯美理想化,近乎完美無瑕。
對于王爾德而言,美雖然是抽象的,但卻可以作為藝術的載體,通過這種超越現實的美的存在,達到藝術追求的目標。所以,在王爾德的作品中,多為真實環境的描繪,卻運用富于形象化的藝術手法表達出來。使得藝術發掘于現實,卻又超越了現實。
王爾德對于美的界定,凸顯出藝術形式、藝術語言表達以及藝術形象之美。藝術形式之美,表現為王爾德從不同的角度展示對象,無論是直接表達,還是隱晦的描述,都能夠將內心的情感呈現出來,以獲得內容豐富且不失現實性的藝術效果。
王爾德被稱為是語言大師,且對于語言文字駕馭之嫻熟,已經構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景。王爾德在文學創作中,善于發揮語言的裝飾效果。他喜歡選擇華麗的辭藻,喜歡悅耳動聽的詞匯。在王爾德看來,語言就由于音樂的音符,隨著文字如音符般跳動,那么,整個的文學作品就是一幅優美的樂章。語言要富于音樂感,不僅需要華麗辭藻的渲染,更需要精巧的結構才能夠給人以美的享受之感[1]。比如,王爾德所創作的《年輕的漁夫和他的靈魂》中對于美人魚的描述則給人以美輪美奐之感,他將美人魚的頭發像比喻為“一簇簇打濕了的金羊毛”,對于每一根細發的描繪更是細致入微,宛如是“放在玻璃杯中的細金線”;美人魚的身體是白色,被王爾德描述為象牙白,美人魚的尾巴則是銀色和珍珠的顏色。美人魚的耳朵宛如貝殼一樣,而她的嘴唇像珊瑚一般艷麗。在王爾德的筆下,美人魚是如此的絕美。但是這種外形的美是詩人內心的真實表達,也是已經精神呈現。這種極具誘惑力的美很顯然是主觀的,也是稍縱即逝的。王爾德的這種語言表達旨在告訴讀者,美是瞬間的,也是短暫的,抓住瞬間美會產生快感,同時也將唯美主義引向了頹廢。
美的真諦來源于形式,唯美主義只有通過純粹的藝術形式來體現,才能夠從形式發展到激情。形式是藝術家構造思想的基礎,如果沒有可以超越一切的形式,就無法更好地體現出藝術效果。王爾德對形式的偏愛,使其對于語言更為重視,運用極具美感的語言構造文學作品的形式,以通過對藝術中真理的闡述,使得靈魂實體化,以更好地將藝術理論加之體現出來。
二、王爾德的唯美主義觀
王爾德的唯美主義依托于藝術審美。從王爾德的藝術觀點來看,其主張藝術作品的生命要擺脫所有的依托和束縛,可以獨立存在。王爾德認為,藝術應該是純粹的,沒有是否道德之分,也沒有好壞十分,只要作品所追求的為純粹的藝術效果,就是唯美的。藝術作品應該呈現出起獨立的價值,而與社會以及個體沒有直接的關聯。
王爾德對于藝術審美以界定,在對唯美主義的追求中體現出來。在王爾德所創作的文學作品中無不呈現這種審美的追求。比如,在王爾德所創作的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中,就按照其所界定的絕對的藝術之美對于現實生活進行描述,其中充分表達了藝術美的永恒和以現實生活為審美基點的失敗。
王爾德對于藝術審美的確立,從其所創作的作品中就可以體現出來。雖然王爾德英年早逝,所留下的作品并不是很多,但是其唯美主義傾向在作品中的體現對后人的文學藝術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王爾德所構建的新的藝術審美形式在當時的英國并不被接受。對于此,王爾德對于作品的健康與否以 重新界定,提出藝術之美應在于其本身構成材料所能夠產生的美學效果,不僅要呈現出個性之美,還要趨于完美。這就意味著,王爾德主張藝術自由化,而不受社會和道德的束縛[3]。從藝術轉向生活,即希望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對于藝術欣賞多角度審視,由此而樹立了王爾德的唯美主義觀。
綜上所述,王爾德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唯美主義藝術手法,更為傾向于后現代主義藝術審美取向。他的唯美主義傾向更多的是追求超現實的藝術之美,與個體與社會無關,主要的目的是實現藝術美的獨立性,以使藝術本質得以回歸。
參考文獻:
[1]李桂榮.王爾德唯美主義的淵源[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4(04):122-125.
[2]張介明.唯美敘事:王爾德新論[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5:78-90.
[3][美]門羅·C.比厄斯利.西方美學史[M].高建平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2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