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妮 陶春香
【摘要】20世紀歐美文壇最有影響力的小說之一《老人與海》,是海明威在晚年創作的杰出中篇小說。通過對主人公桑提亞哥的描寫,向人們展現了一個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的硬漢形象。本文從正反兩方面分析這一人物形象,即硬漢精神是對人類不屈的精神意志的高度提煉,體現了通常人們所崇敬的正能量。
【關鍵詞】老人與海 硬漢精神 批判性
一、引言
《老人與海》是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巔峰之作。談海明威必然提到其硬漢精神;說起硬漢精神,又必定提到《老人與海》。在這部小說中,海明威以塑造了一系列“硬漢”典型著稱于世,而硬漢的典型代表當數作品中的桑提亞哥。他是海明威作品中眾多典型人物的深化和升華,是“硬漢形象”的最高代表,是世界文學畫廊中不朽的形象。想要了解海明威,了解其硬漢精神,首選就是《老人與海》,就是桑提亞哥。
二、故事主題
《老人與海》的寫作手法,表面看是寫實,深層看是表意。其篇幅不小但故事主題卻很簡單:老漁夫桑提亞哥,連續出海84天沒有捕到一條魚,屢敗屢戰,但他并不沮喪。第85天,天不亮他就又揚帆出海,他終于在很遠很遠的海域捕到一條特大的馬林魚,比老人的小船還長兩英尺。這條魚力大無比,生命力極強,被釣后疼痛難忍,試圖逃走,于是拉著小船在海上漂來蕩去。為了使小船不被魚拉沉,老人與大魚展開了殊死搏斗。死魚的血水在海里漂散開來,引來一群群兇猛的鯊魚。眼看馬林魚被鯊魚吃掉,老人無比心疼,但此時的他已疲憊不堪,為了保衛勞動成果他只得拼盡最后一點氣力再與鯊魚大戰。惡戰中,魚叉被大鯖鯊帶走了,他把刀綁在船槳上繼續砍,刀子又折斷了,他用棍棒、用舵,把一切可以用來戰斗的武器全用完了,魚群仍然打不散。終于,馬林魚的肉被鯊魚吃完了,剩下一幅巨大的骨頭架。
三、對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漢精神的正面分析
桑提亞哥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呢?這不好下結論,我們只能說他既是勝利者又是失敗者。說他勝利,因為他經過拼死搏斗終于將一條龐大的馬林魚殺死了;說他失敗,是因為他的馬林魚被鯊魚吃光了,他敗在鯊魚手下,險些喪命,最后卻空手而回。但是,無論勝利還是失敗,他都是個英雄。他以他的英硬漢精神征服了讀者,贏得了讀者的尊敬。
老人的硬漢精神是通過搏斗雙方力量對比的極大懸殊表現出來的。老人這一方比較弱:人老了,力氣遠不及年輕時了;獨自一人,孤立無援;生活條件極差,出海時只喝了一點咖啡,只帶了一瓶水和一條金槍魚。老人的對手——馬林魚、鯊魚力量強大。強弱對比決定了這場搏斗的悲壯與慘烈。70多小時,持續不斷地搏斗、搏斗、搏斗!任何一個年輕力壯的小伙子都無法撐住,但桑提亞哥支撐下來了,能不讓人驚嘆、讓人尊敬嗎!
四、海明威作品中硬漢精神的負面分析
桑提亞哥具有一般硬漢所共有的勇敢、倔強、不屈不撓的精神特質給強者以激勵,給弱者以鼓舞,成為人們奮斗拼搏的力量源泉。這是硬漢精神所體現出來的正能量。但是,在我們按照慣常思路和傳統觀點肯定硬漢精神給予人正能量的同時,也要看到陽光下的陰影—即硬漢精神中蘊藏著不可忽視的負面能量。
1.硬漢精神面臨困境的選擇過于偏執和單一。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境。面臨困境難道只有選擇勇往直前決不退縮么?硬漢精神要求人們勇往直前,否則就是怯懦,就不是男子漢。但問題是有的困境經過頑強不屈的努力是可以征服的,而有的則不能。
2.硬漢精神中蘊含著可怕的戾氣和殺氣。在人生的奮斗過程中,我們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對手,對于對手的態度是一定要打敗、消滅而后快么?硬漢精神要求是這樣,但現代觀念卻不這樣認為。
3.硬漢精神中包含著對于自身的兇狠和殘忍。老人生存條件極為艱苦,出去打魚只帶一瓶水,餓了吃生魚,生魚很難吃,但為了戰斗強迫自己吃——連骨頭帶肉從頭到尾一股腦兒吃下肚;他的手流血了,他把它浸到海水里,完全不在乎海水含鹽讓手火燒一樣的疼;手抽筋了,他痛恨不已,認為這是對自己身體的背叛,是自己丟自己的臉;他兩個肩膀被釣絲磨破出血了,十分痛苦,但他壓根兒不承認他的痛苦,在他看來,“痛苦在一個男子漢不算一回事”。
4.硬漢精神的虛榮與矯情。硬漢精神如此之“硬”,為了什么呢?為了勝利!勝利的意義是什么?為了光榮!老頭兒的“硬”當然首先是硬給自己看,他認為只有“硬”才稱得上是男子漢的氣概;但歸根到底他是要硬給別人看,因為“光榮”是別人的評判,是他人贊賞的目光,離開了他人的眼光,還叫什么光榮!為他人而活,活在他人的眼里,這似乎有點虛榮和矯情。
5.硬漢精神的脆弱與易毀。他一生剛硬好強,在任何地方都必須是第一,是強者,否則不如死去。但他不可能永遠剛硬,自然規律讓他也有衰弱的時候,當他生命力和創作力都不再輝煌的時候,他寧可毀滅自己。做人真的難以兩全,堅持剛硬就不可能不脆弱。海明威以他的剛硬完成了自己的輝煌,但也給人留下遺憾。
當我們從審美角度給硬漢精神以無保留的稱頌和贊嘆之時,請務必記住對其蘊含的負能量給以必要的警惕,給以必要的省察和批判,“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切不可盲目迷信,既害別人又害自己。
參考文獻:
[1]陳悸.外國文學名著精解[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2002.
[2]董衡巽.海明威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