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劍和
心靈故事
齊大娘今年75歲,老伴去世5年了,是患癌癥死的。老兩口原來感情一般,爭爭吵吵。可自從老頭兒去世后,她對他的那份感情到了讓人無法理解的程度。很多人在喪偶后,最怕見亡人的東西,人亡物在的那種悲涼,銘心刻骨。而齊大娘卻恰恰相反,她就是要找這種感覺,于是每天把自己關在和老伴生活的那間屋子里不出來,身邊擺滿老伴的東西。
在老頭兒去世的第三年,齊大娘看到電視上播出了外地一名治療老頭那種癌癥的專家的事跡,于是特意坐車到那位專家所在的醫院去咨詢。平日一日三餐她總要先在老伴遺像下的矮柜上給老頭兒擺上一份飯,放上一雙筷子,5年來一餐也沒落過。她與兒女和鄰居無話可說,終日陷在對老伴的思念之中,親人看她日漸衰弱之態無不憂心忡忡又束手無策。
心靈解析
人到老年,最親密的莫過于老伴,這是其他任何親近的關系都無法相比和代替的。生活實踐告訴我們,喪偶之后的悲痛,對老人的身心健康影響巨大。一方面,人到老年,身體日衰,在失去老伴后,情緒極度悲觀、空虛而導致心理失衡;另一方面,極度懷念,不敢接受現實,有強烈的心理陰影,暗示著自己不能獨自生活下去,在強烈的心理沖擊誘因下,導致身體崩潰。據調查,老人在配偶離世的頭6個月內的死亡率,比一般情況下的平均死亡率高40%。
美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心愛的人特別是愛侶失去后的悲痛,一般要經歷4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昏迷,這是失去心愛的人的最初反應;第二階段是懷念,這時悲痛的人能夠意識到心愛的人已經離去,有的甚至開始尋求使死亡的人復生的辦法,有的則回憶起愛侶在世時的一切,總想把死者的復生和美好的回憶變成現實;第三階段,則是在紊亂和失望、悲痛之中開始冷靜下來,開始接受老伴永久離去的事實,并被一大堆由于愛侶故去出現的難題困擾,心情十分煩惱;最后一個階段是復常,悲痛的人逐漸理出了今后生活之路的頭緒,日常生活逐漸恢復正常,并逐漸建立了一種新的生活取向,重新投入到社會生活中去。
心靈處方
喪偶之后的路怎么走?怎樣才能化悲痛為力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但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注意:
1.正確面對喪偶的現實。首先應認識到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失去了幾十年朝夕相處、休戚與共的老伴確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但這又是無法避免的現實,要冷靜地勸慰自己,對老伴最好的懷念就是自己多保重身體,更好地生活下去。
2.避免自責,主動宣泄。老年人喪偶后,有些人就會責怪自己對不起老伴。這種自責、內疚的心理使老年人整天唉聲嘆氣,愁眉不展,削弱了機體免疫功能,常誘發其他軀體疾病。這時可主動宣泄,即把悲痛的事件內容、心態告訴親朋好友或其他關心自己的人。
3.尋求新的生活方式。老伴過世后,應當重新調整生活方式,減少對舊時生活方式的眷戀。這時需要子女、親友去建立、填補一種新的更加和諧的依戀關系,方能有效地減輕哀思。
4.轉移注意力。經常看到老伴的遺物會不斷強化思念之情,加重精神上的折磨。因此,不妨把有些遺物暫時收藏起來,把注意力轉移到現在和未來生活中去。如把對老伴和親人的懷念,變成種花、寫作、學書作畫的激情。
除此之外,老人還可培養自己的興趣,從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積極參加文體活動,使晚年的生活過得充實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