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梅



摘??要:本文以德國拜羅伊特大學學生為調查對象,將中國國家形象劃分為中國人形象、中國政府形象、中國社會形象以及中國經濟形象和軍事形象五個側面進行測量,考察了德國學生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認知。調查結果表明,德國學生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認知可解讀為:“勤奮友好的中國人形象”、“強大腐敗的中國政府形象”、“發展迅速但不平等的中國社會形象”、“價廉物劣的中國制造形象”及“有擴張野心的軍事大國形象”。
關鍵詞:國家形象;德國學生;媒體
中圖分類號:G12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4-0035-03
根據周寧教授有關西方的中國形象的研究,早在1250年前后就出現了西方的中國形象。從柏朗嘉賓、魯布魯克將“契丹”帶入西方文化視野開啟了馬可·波羅前后兩個世紀的“契丹傳奇”,到文藝復興時期絕對主義王權期待中的“大中華帝國神話”,再到啟蒙理想中的“孔教烏托邦”[1],都是西方對中國形象的描繪。
國家形象是一個綜合體,它是國家的外部公眾和內部公眾對國家本身、國家行為、國家的各項活動及其成果所給與的總的評價和認定。國家形象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凝聚力,是一個國家整體實力的體現[2]。孫有中進一步將國家形象細分成若干領域的形象來考量,他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國內部公眾和外部公眾對該國政治(包括政府信譽、外交能力與軍事準備等)、社會(包括社會凝聚力、安全與穩定、國民士氣、民族性格等)、文化(包括科技實力、教育水平、文化遺產、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與地理(包括地理環境、自然資源、人口數量等)等方面狀況的認識與評價,可分為國內形象與國際形象,且兩者之間存在很大差異[3]。
伴隨著21世紀的到來,中國經濟一路騰飛且經濟總量現已躍居世界第二,中國正在國際生活中不斷尋求“政治大國”、“經濟大國”、“文化大國”的國家形象。然而國家形象的根本還是在于他者(其他國家及其公民)對本體的形象認知。因此,本文以德國拜羅伊特大學學生為調查對象,以調查問卷的方式,從“中國人”、“中國政府”、“中國社會”、“中國政治”、“中國經濟”、“中國軍事”等幾個層面來考察德國大學生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認知。
一、調查結果
1.研究對象基本情況。拜羅伊特大學位于德國巴伐利亞州上法蘭肯地區的拜羅伊特市,該市比較注重發展與中國的友好關系,中國投資者在當地也較受關注與歡迎。而拜羅伊特大學同時也與北京大學、青島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體育學院等學校在德語、文學、漢學、法學、體育等領域擁有合作關系。本次調查對象為德國拜羅伊特大學學生,以隨機抽樣的方式總計發放300份問卷,實際回收有效問卷272份。參與調查的學生,德國籍學生248人,總人數占比為91.2%,非德國籍學生24人,總人數占比8.8%。由于本研究著眼于調查德國大學生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認知情況,因此本文分析對象為此248名德國籍大學生。
統計顯示,在被調查的248名德國籍學生中,男生126人,占總數的50.8%,女生122人,占總數的49.2%。年級分布情況來看,大一學生65人,占總數26.2%,大二學生28人,占總數11.3%,大三學生30人,占總數12.1%,大四學生55人,占總數22.2%,研究生51人,占總數20.6%,博士19人,占總數7.7%。其中195名學生有宗教信仰,基督教徒187人,伊斯蘭教徒2人,佛教徒0人,信仰其他宗教的6人,53名學生無宗教信仰。
在與中國人或中國文化的接觸方面,23名學生去過中國,占總數9.3%,172名學生表示出想去中國的意向,而不想去中國的學生有76名,占總數的30.6%。有中國朋友的學生98人,占總數的39.5%,學過漢語的9人,看過中國電影的149人,其中看過1~5部電影的123人,6~10部電影的18人,多于10部電影的8人。
龐大的中國留學生群體在增強德國學生的中國文化接觸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國際交流中心資助舉辦各國文化展示活動,中國留學生在展會中展示書法、剪紙等傳統藝術,同時中國留學生自己也會舉辦德國學生參與的文藝晚會,該市還定期舉辦“Shanghai?night”,期間有諸如中國雜技團表演等節目形式,這些活動都加強了德國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接觸。德國學生與中國人的接觸程度較高也正源于此。
2.德國學生對媒體的評價。本研究首先從國家立場,引入了德國媒體與中國媒體,并且考慮到西方國家知名媒體的國際影響力因素,也引入了New?York?Times以及BBC等媒體。同時,為考察各不同性質的媒體是否會對德國學生給予中國國家形象的評價產生不同影響,本文也對媒體進行了官方媒體(CCTV-4、Süddeutsche?Zeitung,簡稱SZ<南德意志報>)、黨派媒體(China?Daily)、商業性媒體(Bild<圖片報>、Der?Spiegel<明鏡周刊>、DIE?WELT<世界報>、Frankfurter?Allgemeine?Zeitung<法蘭克福匯報>)、公共性媒體(Zweite?Deutsche?Fernschen,簡稱ZDF<德國電視二臺>、Arbeitsgemeinschaft?der??ffentlich-rechtlichen?Rundfunkans-?talten?der?Bundesrepublik?Deutschland,縮寫:ARD<德國廣播電視聯合會,簡稱德廣聯>)以及專業性媒體(New?York?Times、BBC、Phoenix?CEN)的區分。
根據李克特量表,問卷設置1~5個選項分別表示調查對象對各媒體的評價:“非常好、好、一般、不好、非常不好”,考慮到調查對象并不一定對所有媒體都知曉,因此增設第6個選項“不知道”排除對部分媒體不熟悉的部分學生,同時考察該媒體在國際上的傳播能力。從表1可看出:從國家角度來看,德國學生普遍對中國媒體的熟悉程度較低,近91%的德國學生不知道China?Daily(評價均值為2.8621)和CCTV-4(評價均值為2.9545),近72%的學生不知道Phoenix?CEN(評價均值為2.5857);相比之下,New?York?Time(評價均值為2.1376)和BBC(評價均值為1.9624)在德國的普及度較高,表示不知道的德國學生僅占24%和14%,并且總體評價正面,尤其對專業性媒體BBC的評價呈現明顯正面;在本國媒體當中,德國學生對Bild(圖片報)評價明顯負面,均值高達4.1748,經訪問部分調查對象得知,Bild(圖片報)一貫以“聳人聽聞”風格專注于吸引讀者眼球,且部分讀者表示其報道內容常常并不與事實相符,在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群體中,對Bild接受度較低。其余幾項媒體的評價都趨向于正面,均值分別為Frankfurter?Allgemeine?Zeitung(法蘭克福匯報)1.9052,Süddeutsche?Zeitung(南德意志報)1.8851,Der?Spiegel(明鏡周刊)2.2922,DIE?WELT(世界報)2.3761,ARD(德廣聯)2.2418,ZDF(德二臺)2.1748。
其次,本調查還對德國學生的媒體消耗時間進行了考察,分別用1~5表示時間消耗少于等于30分鐘、30~60分鐘、60~90分鐘、90~120分鐘以及大于等于120分鐘。從表2可看出,互聯網的時間消耗最大,每學生每天約在互聯網消耗3.8個小時,其次是電視、廣播及報紙,雜志的消耗量最小,僅為1.2小時每人每天。
3.德國學生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認知。(1)“中國人”形象。上古以來,無論國人自詡還是國外友人謬贊,中國人普遍被認為是“智慧”、“勤勞”的化身。通過小范圍的預調查,本文選取了評價頻次較高的8個形容詞:“勤奮”、“智慧”、“勇敢”、“友好”、“思想開放”、“活躍(積極)”、“富有”、“幸福”,以及這8個形容詞的反義詞構成5點量表(1代表正面、5代表負面)來測量“中國人”的形象。“勤奮”這一指標評價最高,其次分別是“友好”、“智慧”、“幸福”、“活躍”、“勇敢”,經單樣本T檢驗顯示呈現評價明顯正面,但“思想開放”和“富有”的評價呈現明顯負面。經過項目間的信度檢驗,顯示項目間的信度系數Alpha=0.716,適合建立綜合指標。因此,本文認為這8個指標的簡單平均數就是德國學生眼中的中國人形象的綜合得分2.5,可以認為總體認知是偏正面的形象。
表1??統計量
中國人勤奮
勇敢
智慧
友好
活躍
富有
思想
開放
幸福
N
有效
247
246
247
247
246
247
247
246
缺失
1
2
1
1
2
1
1
2
均值
1.6194
2.8577
1.9879
1.9069
2.7154
3.2996
3.1822
2.6341
極小值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極大值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2)“中國政府”形象。近年來,中國公眾能普遍感受到中國政府反腐倡廉的強硬態度,新聞報道中貪污腐敗落馬的官員時有耳聞。但德國《明鏡周刊》于2014年12月發布了一則題為“經濟進步,反腐敗退步”的報道[4],稱在“2014年國際清廉印象指數排行榜”中,中國的排名比去年大降20位至100名。本文以“清廉”、“民主”、“和平”、“透明”、“穩定”、“強大”、“開放”以及“有能力”8個指標加以測量德國學生對中國政府的形象認知,同樣以這8個指標的簡單平均數作為中國政府的綜合指標。結果顯示,“強大”、“穩定”這2個指標呈現偏正面評價,但經單樣本T檢驗顯示,“穩定”(P=0.058>0.05)的正面評價不顯著,其他6項指標均呈現明顯負面的評價,其中“民主”的評價最差以及“清廉”、“透明”評價值均超過4分以上(1為偏向正面評價,5為偏向負面評價)。項目間信度檢驗Alpha=0.652,基本適合建立綜合指標。因此中國政府的綜合得分為3.52,為顯著負面的評價。
表2??統計量
清廉
民主
和平
透明
穩定
強大
開放
有能力
N
有效
246
248
248
248
248
248
248
246
缺失
2
0
0
0
0
0
0
2
均值
4.0285
4.2177
3.8226
4.1411
2.8871
1.9960
3.9113
3.1423
極小值
1.00
1.00
2.00
1.00
1.00
1.00
1.00
1.00
極大值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2.00
5.00
(3)“中國社會”形象。在考察社會形象時,選取了“發展迅速”、“穩定”、“現代”、“多元”、“平等”、“積極”、“富有”、“開放”八個指標來測量。社會“發展迅速”得到了普遍認同,“積極/有活力”也得到了肯定,但“平等”、“富有”及“開放”經單樣本T檢驗顯示呈現顯著負面的評價,尤其“平等”這一指標,均值高達4.04(1是正面評價最高值,5是負面評價最高值),而“穩定”、“現代”、“多元”則呈現出中立態度。項目間信度系數Alpha=0.741,建立綜合指標的得分為3.05,因此對中國政府呈現明顯負面的評價。
表3??統計量
社會發展迅速
穩定
現代
多元
平等
有活力/積極
富有
開放
N
有效
247
247
247
246
247
245
247
247
缺失
1
1
1
2
1
3
1
1
均值
2.0040
2.9676
3.0040
3.0691
4.0445
2.7061
3.2672
3.3279
極小值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極大值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5.00
(4)“中國經濟”形象。近年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有目共睹,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終結了日本二戰后40多年僅次于美國的“經濟奇跡”。但中國的經濟形象卻不見得如其GDP一般的積極向上。在測量經濟形象時,主要以考察了德國學生對中國制造的形象認知。選取了經濟產品的“普及度”、“價格”、“質量”、“安全性”以及“企業的售后”、“自主創新”和“誠信度”7項指標來衡量。其中,經濟產品的普及程度高(M=1.42),價格低廉受到普遍認可(M=1.76),但產品的質量(M=3.67)、安全性(M=3.40)以及企業的售后(M=3.63)、創新力(M=3.23)和誠信度(M=3.25)都呈現顯著差評。
表4??統計量
普及度
價格
質量
安全性
售后
服務
自主
創新力
誠信度
N
有效
248
247
247
247
244
241
246
缺失
0
1
1
1
4
7
2
均值
1.4234
1.7611
3.6680
3.4008
3.6311
3.2282
3.2480
極小值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極大值
5.00
4.00
5.00
5.00
5.00
5.00
5.00
(5)“有擴張野心的軍事大國”形象。軍事力量是國家綜合實力的一項重要指標,本文在考察中國的軍事形象時,僅以“軍事力量”是否強大、“是否有擴張野心”及“是否威脅和平”的程度也來測量。數據顯示,德國學生認為中國的軍事力量明顯強大(M=3.96),并且具有擴張野心(M=3.48),在維護世界和平的職責上更趨向于威脅世界和平(M=3.17)。因此,德國學生認知的中國的軍事形象可概括為“有擴張野心的軍事大國”形象。
表5??統計表
軍事力量強大
有擴張野心
威脅世界和平
N
有效
232
229
240
缺失
16
19
8
均值
3.9569
3.4760
3.1708
極小值
1.00
1.00
1.00
極大值
5.00
5.00
5.00
二、影響因素分析
1.人口學變量因素。本文考察的人口學變量因素包括:性別、年級、專業及宗教。經過獨立樣本T檢驗顯示,就性別而言,在對中國人以及中國經濟的形象認知上,女性比男性認為中國人更有“智慧”(M1=2.14,M2=1.92),認為中國制造的產品具有更高的“普及度”(M1=1.47,M2=1.38),在對中國的軍事形象認知上,女性也比男性認為中國更具有“擴張野心”(M1=2.64,M2=2.38);在對中國社會和政府的形象認知上,男性比女性認為中國社會更“發展迅速”(M1=1.84,M2=2.17),認為中國政府更“強大”(M1=1.94,M2=2.05)。
就宗教因素而言,調查對象中信仰宗教的學生195人,其中187人為基督教徒,2人信仰伊斯蘭教,另外6人信仰其他宗教,因此本文在考察宗教差異時僅分為基督教徒與非基督教徒考察。基督教徒比非基督教徒認為中國人更“智慧”(M1=1.98,M2=2.21),認為中國政府更加強大(M1=1.96,M2=2.13);而非基督教徒相比基督教徒認為中國社會發展更“迅速”(M1=2.06,M2=1.81);在對中國軍事形象以及經濟形象的認知上,基督教徒與非基督教徒認知傾向于一致,差異不顯著:普遍傾向于認為中國軍事實力強大,呈現擴張野心;對經濟產品的評價及認可度都不高。
2.人際接觸。人是社會性動物,日常的人際交往以及社會接觸影響個體對周遭環境的認知。本文以“是否有中國朋友”,“是否去過中國”,“是否學習過漢語”、“是否觀看過中國電影”以及“是否為基督教徒”來考察德國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接觸程度,并以此為自變量,以“中國人”、“中國社會”、“中國政府”、“中國經濟”、“中國軍事”五個側面形象為因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考察各因子之間的聯系。結果表明:(1)有中國朋友的學生對“中國人”的形象認知顯著好于沒有中國朋友的學生,但對中國形象的其他幾個側面的認知并無顯著影響;(2)去過中國的學生對中國社會的形象認知相比未去過的學生略正面,其中一個有意思的發現是,去過中國的學生比未去過的學生更傾向于認可中國社會富有;(3)是否學習過漢語、是否觀看中國電影以及是否為基督教徒,之于德國學生對中國形象的認知并無顯著影響,說明文化的接觸對刻板印象的消減或加強都沒有明顯的影響。
3.媒體的影響本文選取了德國、中國以及國際范圍內的不同性質的媒體,分屬嚴肅性媒體、商業媒體、黨派媒體以及專業性媒體。數據統計顯示,德國學生對嚴肅性媒體的評價對他們認知中國國家形象并無顯著影響,而黨派媒體本身的知曉度不高,因此在本文中不作為參考。但德國學生對于專業性媒體的評價以及對于商業性媒體的評價卻影響其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評價。經回歸分析顯示,德國學生對BBC的評價與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評價成正比,對商業媒體(如圖片報、明鏡周刊)的評價與對中國國家形象的評價成反比。
三、結?論
在對中國國家形象的五個側面進行考察的過程中,中國人的形象綜合評價最高(M=2.5),中國制造的經濟形象次之(M=2.91),其次是中國社會(M=3.05)和中國政府(M=3.52)的綜合評價都偏負面,其中軍事形象綜合評價最差(M=3.53)。
中國形象是特定時代西方文化無意識的象征,具有“社會集體想象”的意義[5]。周寧教授在有關中國形象研究的系列文章中指出,西方世界的中國形象經歷了烏托邦化的形象時代到意識形態化的形象時代的轉變。中國人的形象作為中國形象一個實實在在的具象方面,在烏托邦化的形象時代就給西方國家留下了“勤勞友好”的刻板印象。但隨著現代化的到來,東西方世界的意識形態差異顯著,中國作為一個國家層面的形象日漸受到西方世界的詬病,“人權”、“民主”等口號一直作為西方世界詬病中國的借口,在德國學生的調查中也不難發現他們對中國人權、民主現狀的擔憂。大眾媒介在其中也起到不可小覷的作用。德國媒體在報道中國消息時自覺不自覺的受到本國意識形態的影響,尤其商業媒體為博眼球,時常給予中國政治、經濟、軍事以及社會的“負面”形象過度的關注,如領土問題、環境健康問題等。因此公眾也難以擺脫受意識形態導向的輿論影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