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宜芳
摘??要:相對于韓國電視劇、綜藝節目等傳統韓國電視領域繁盛的研究,有線電視因發展時間短,區域影響小等原因,專門面向該類頻道的關注依舊處于起步階段。但有線臺所展現出的巨大價值卻是不容忽視和小覷的。韓國作為一個與我國相鄰的媒體強國,在電視領域的發展成果對我國有著可貴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韓國;有線電視;發展
中圖分類號:G2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5)04-0075-02
韓國有線電視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建設系統,于1995年正式開辦,自2002年起提供付費服務再到全面實現數字化,在政府頒布的相關政策鼓勵下逐步走向了多樣性、專業化的發展道路,并一直以應用技術為主要優勢位于亞太地區電視行業的前列。近年來,由于地面數字電視的有限,越來越多的用戶愿意選擇擁有更多頻道的有線電視供應商。而國土面積和人口數量都只與浙江省相當的韓國,如今有線電視的用戶數量已有1500萬戶左右,滲透率一直保持在75%上下,年度收益可達千萬億韓元,是我國的三倍之多。然而隨著有線頻道獨立制作電視劇及綜藝娛樂節目等內容的增加,也帶領著韓國電視業踏入了發展的新時期。
一、厚積薄發的創新者
首先在傳統的有線頻道中,多家實力豐厚的電視臺就開始在歷經多年的積累后逐漸嶄露頭角。作為韓國最大娛樂傳媒集團CJ?E&M(CJ?Entertainment?&?Media)旗下的綜合娛樂有線頻道,TVN(Total?Variety?Network)就是其中成果較為突出的一家。以介紹娛樂內容為主的TVN將受眾定位為年輕觀眾,并針對該收視群體制作了一系列戲劇、美食、旅行、時尚等節目。例如音樂節目《Star?VJ?Show》《TVN?FM》,綜藝節目《現場脫口秀TAXI》《三個傻瓜》《花樣爺爺》,電視劇《黃色復仇草》《請回答1997》《未生》等等。另外像Orion集團旗下的OCN(Orion?Cinema?Network)也接連推出了如《別巡檢》《神的檢測》《特殊專案組TEN》等多部在社會傳播、流行度上都有一定影響力的作品。而2011年12月1日開播的JTBC(Joongang?Tongyang?Broadcasting?Company)、Channel?A、TV朝鮮和MBN(Maeil?Business?Network)四大韓國綜合編成有線頻道(簡稱綜編頻道),則開啟了有線電視發展歷程的新紀元。在韓國的電視媒體中,綜編頻道是指類似于KBS(Korea?Broadcasting?System)、EBS(Education?Business?Network)等,與全國性或地方性電視臺一樣采用相同手段,集合采訪報道,播放不同種類節目的電視頻道[1]。早在2008年,韓國放送協會就在醞釀關于綜編頻道的開播計劃,并于當時就由韓國國會通過了相關的媒體法律(《報紙法》《電視廣播法》《IPTV法》等)。時隔三年,經過審查評估,終于在多方的關注與商議之下完成了綜編頻道的開播。其中最具實力的JTBC以4220億韓元(約24億人民幣),占到四大綜編臺總投資40%的金額,成為了韓國傳媒產業歷史上的投資之最。依托于《中央日報》的龐大支持,JTBC在短短的幾年內就已制作了音樂《Music?on?top》,綜藝《神話放送》《舌戰》《非首腦會談》,電視劇《仁粹大妃》《吧嗒吧嗒:他和她的心跳》(簡稱《吧嗒吧嗒》)《密會》等各類節目。另外像Channel?A、TV朝鮮、MBN也都陸續推出了數部具有一定口碑和影響力的電視作品,展示了綜編頻道在不同電視領域的制作實力。綜編頻道在強有力的后盾之下,開放視野,不斷開拓進取,致力于發展創新,堅守著面向未來多媒體的理念,以個性化的節目內容和獨特的視聽享受引領民眾進入到文化、生活領域的新時代。其以每年17520個小時的總制片量,加上24小時不間斷播放的特性,在為觀眾提供更多選擇的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韓國的電視產業。
二、從業者們的新選擇
隨著有線電視的發展和綜編頻道的開播,韓國的電視業界產生了大量媒體工作崗位的空缺。譬如JTBC就在建臺之初以招錄470名社員的聘用數,成為迄今為止韓國媒體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錄用。有線臺的招募浪潮甚至還影響了眾多獨立制作公司對影視創作人員的需求。而到了如今,韓國有線電視工作職員的規模大約在17500名左右,然而其在為影視制作提供相關優質崗位的同時,也加劇了從業者間相互競爭的態勢,更多優秀的導演、編劇、演員等影視行業從業人員也被分流到各個電視臺之中。例如TVN的熱門節目《花樣爺爺》就是由著名PD羅英石在有線臺打造的一項全新綜藝。羅英石原為KBS的綜藝節目制作人,曾參與制作過《明星金鐘》《女杰6》《兩天一夜》等知名節目。另外像JTBC的開臺劇《吧嗒吧嗒》,更是匯聚了韓國著名導演金圭泰、編劇盧熙京和演員鄭宇成、韓智敏等人,制作班底可謂是眾星云集。不論在韓國國內還是在亞洲地區,都具有一定的影響和號召力,在電視劇獲得極大關注的同時,也讓綜編頻道的標簽被更多觀眾所熟知。有線臺由于其自身特點,比起公共臺對收視率的重視,而更關心觀眾對電視節目的喜愛程度。就如美國著名編劇艾倫·索金所說的那樣:“公共電視臺的觀眾只是把電視機作為背景開著,是被動的觀眾。而有線臺的觀眾就會像看一部電影或舞臺劇一樣來看電視劇。[2]”許多導演、編劇等從業人員離開了工作多年的無線電視,轉而投向有線電視的新興舞臺。相較于公共臺傳統制作模式下的謹慎心態,有線電視則能為他們提供更為自由的展示空間,也更注重自我對于影視藝術的追求。在這種新生力量中所催生的全新競爭壓力,能讓制作者們獲得更大的創作動力。而對有線電視來說,知名制作人在帶來名聲和影響力的同時,也帶來了他們在公共臺累積多年的成熟的節目制作經驗,進而更有利于作品地位及關注度的提升。除了名編、名導與有線電視保持長期合作的關系之外,有線臺優厚的條件也吸引了更多實力新人的加入。就如三大地面臺多年來通過運營模式培養了眾多自己資深的專業編劇、導演、演員一樣,有線臺在近幾年來也發掘和培養了更多像《仁顯王后的男人》《九回時間旅行》《三劍客》的導演金炳株、編劇宋載正,《請回答1997》《請回答1994》的導演申元浩、編劇李友正等具有潛力的新人,從而完善自身的電視劇生產鏈。相比于公共臺更多考慮名編、名導所帶來的效益,有線臺對新人的起用則顯得更為大膽,也更愿意以開放的心態來接受他們的優秀作品。
近兩年來依托于有線臺的發展,更多的演員也不再局限于公共臺的有限機會,轉而趨向于在有線頻道提供的平臺中選擇適合自身的角色。例如《仁顯王后的男人》的演員劉仁娜、池賢宇,《請回答1997》的演員徐仁國、鄭恩地等,都是通過有線臺的優秀作品而一躍成為受人關注的韓流明星。除了為新人演員提供更多更好的演出機會,有線臺豐厚的待遇及自由多樣的角色選擇也令眾多大牌明星沒有顧慮其影響力小的局限而加盟其制作的電視劇之中。例如《吸血鬼檢察官》的主演延正勛、《特殊專案組TEN》的主演朱相昱等。演員們希望通過新的合作渠道來獲得形象的轉變,而觀眾也會通過熟悉的演藝明星對有線臺進行關注。另外,憑借資源整合的優勢,在為電視劇進行宣傳的同時,有線臺為演員提供的配套綜藝節目和原聲音樂的推出等表現機會也顯得更為積極。讓演員與觀眾在互動中產生貼近感,在延續劇作本身影響力的同時,也有助于提高人氣,擴展知名度。
雖然相較于地面臺雄厚的實力及穩定的發展基礎,有線臺依舊處于觀眾基數少、收視空間小的弱勢位置。但除了成功幾率偏低的弊端外,有線臺則有效地規避了激烈的競爭,從業人員所需承受的風險也更為有限。不僅有利于其制作經驗的積累,還能為他們走向更高層次的發展提供歷練和展示的平臺。隨著近年來電視節目制作需求量的增加,在為從業者提供更多發展機會的同時也加劇了人才間流動的頻率。在規模擴充的背景下,更有益于行業活力的激發和影視傳媒業的成長,可謂是一種多方共贏的舉措。
三、原有格局下的進擊
有線頻道的興起為韓國傳媒業界帶來了巨大的變化與革新,特別是綜編頻道的加入則帶來電視發展的新趨勢及新方向。《中央日報》旗下的JTBC、《東亞日報》旗下的Channel?A、《朝鮮日報》旗下的TV朝鮮和《每日經濟新聞》旗下的MBN。綜編頻道分別隸屬于韓國的四大報業集團,而“執掌頻道的這四家報業,占據韓國現有媒體市場近七成銷量,剩下的三成則由另外十多家報業分食”[3]。四家報業集團作為韓國報業的引領者,無論是歷史性、發行量,還是公信度、影響力都趨于韓國報業的前列,一直具有較高的閱讀率并深受讀者的喜愛。而綜編頻道依附著所屬報業集團的實力,在優勢顯著的新聞領域集合了網絡、報紙、廣播、電視等多項內容的合作。就如JTBC的李圭淵報道局長所說:“JTBC報道局記者有100名,再加上《中央日報》的300名記者參與新聞制作,這意味著電視新聞的時效性與報紙報道的深層性相融合。[4]”不僅加強了長時間的大型新聞和調查報道,而且使現有的新聞訊息變得更快、更新、更強,更加貼近民眾,并且有別于原有的地面電視新聞模式。
綜編頻道的開播雖然投入了巨大的成本,但也為整個傳媒相關產業帶來了龐大的附加價值。其使有線電視不再只局限于電視媒體的范疇,而是像地面臺一樣結合了多個領域在新聞報道、電視劇、綜藝娛樂節目等項目間的密切合作,為韓國電視業的成長增添了更好的平臺及更優越的環境。韓國放送協會的崔時仲放送通訊委員長說道:“綜編將以不懈的努力和創造性的挑戰,起到把韓國電視事業領向世界的先導作用。[4]”綜編頻道憑借著“綜合性”的特點,整合利用了報紙、電視、網絡、通訊等多方媒體資源的顯著優勢,打通各間障礙,促使彼此融合。在成為有線電視發展模板的同時,也帶領著韓國有線電視業的整體崛起。而面對IPTV以及互聯網發展的新形勢,“韓國政府檢討了有線電視業政策、體制、法律等方面的得失,積極做出調整,以應對全球化、數字化、網絡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5]”并在受眾的反饋評價和市場的考驗中致力于媒體產業的升級。韓國有線電視放送協會的金正洙先生在介紹韓國有線電視發展方向時指出,一方面擴展產業邊界,注重個性化服務,在技術層面向智能化、超高清發展。另一方面,則擴大影視劇制作,以超越地面臺收視為目標,并將“韓國分散的有線電視運營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對內合作共贏、對外共同應對競爭之勢”[6]。
雖然有線臺還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但其在新挑戰面前的這些突破自身局限的舉動卻推動著韓國電視產業走向了新的發展高度。從有線臺發展現象中的突出特征中可以看到,韓國電視領域為了尋求更高更好的發展所做的革新與改變,是媒體工作者、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甚至是政府部門多方共同努力和扶持的成果。韓國電視業界在對我國電視領域產生較大影響的同時,也應從有線頻道的成長經驗中獲得思考與啟示。只有不斷緊跟其發展態勢,保持持續性,深入探究,才能真正地對韓國媒體的整體產業有一個全面性的了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