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秋 李玉蘭 廖瑩


摘要: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全面建成運行等多重疊加機遇,南寧市產業進入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機遇挑戰并存。通過對南寧市當前科技人才政策現狀進行研究,發現人才政策存在的問題,提出更有效的科技人才政策建設建議,這對優化南寧市科技人才政策環境、促進西部地區經濟與社會全面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南寧市? 科技人才政策? 創新? 研究
為了進一步優化人才環境,構建充滿活力的人才高地,促進國內外優秀科技人才來邕創業發展,南寧出臺了一系列人才工作政策文件,從創業扶持、稅收優惠、生活保障和獎勵激勵等方面推進政策創新,形成一整套綜合性的人才政策體系。
1 當前南寧市科技人才政策舉措
1.1 優化人才引進政策。南寧先后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快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的決定》、《關于加快吸引和培養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人才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2011年起,市本級財政按當年可用財力的1%設立市高層次人才開發專項資金,專用于人才引進、培養、激勵、工作生活條件改善。2014年,南寧市印發《南寧市引進急需緊缺人才獎勵暫行辦法》,該辦法對南寧市急需人才獎勵的適用范圍、獎勵辦法等方面都作出了要求,從以往人才引進類別重點不明轉變到重點推進產業尤其是6大重點產業發展上來,符合條件的緊缺人才,可依據該辦法由企業統一申報獎勵,由南寧市根據其貢獻給予不同的獎勵。
1.2 突出區位優勢,打造人才特區。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全面建成運行等多重疊加機遇,南寧市全力打造引領北部灣、服務廣西、輻射東南亞的人才“硅谷”。2012年南寧市提出了建設人才特區的11項特惠支持政策,引進發展亟需的各類海內外高層次人才。為繼續推動政策落地見效,南寧市著手調整并出臺《南寧市加快人才特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4年-2016年)》,力爭通過3年時間,把南寧人才特區建設成為北部灣人才改革綜合實驗區中的龍頭引領,每年支持6大重點產業及其它重點領域引進10名(支)左右能引領產業發展的領軍人才(團隊),每支人才(團隊)予以50-500萬元不等的創新創業資助,形成“6+X”的人才高端集聚模式。同時,借助知名獵頭公司引進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實施“百名工科博士碩士入邕企”計劃,開通“綠城聯合引智”直通車引才,對重點產業引進的急需緊缺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和投融資人才給予入企補貼。
1.3 加大力度,完善人才后勤保障體系。2014年9月,新的人才安家費政策大幅調整安家費標準,按人才資格條件設置了不同的補貼標準等次,安家費政策支持發生轉變,從以往選拔人才以定性為主,定量為輔,重學歷,輕能力的人才的評定標準,改變為既考慮了學歷學位層次,更重視專業技術能力,對象由以往的機關事業單位轉為以企業引進的各類高層次緊缺人才為主,列入引才目錄并符合相應條件的新引進人才,按人才資格條件可享受不同標準的人才安家費補貼。
1.4 完善高端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建立各類高層次創新中心。借助3年行動計劃,南寧市一方面鼓勵企業加快建立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等各類專業平臺,將專業平臺建在企業上,重點支持特色產業龍頭骨干企業與國內外科研院所或專業院校合作,設立聯合產業研究院等政產學研一體化平臺,建立起各類高層次創新中心,另一方面依托重點產業、重點領域,加快孵化園和產業共性技術區等共性平臺建設,推動一批條件成熟的開發區、工業園區開展各級孵化器建設,形成共性平臺建在產業上的良好格局。
1.5 拓寬人才的培養渠道,多層次、多渠道加強高層次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一是建立南寧市科技人才小高地,實施新世紀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培養工程,形成本土一流人才圍繞重點研發項目強強聯合的格局。二是對科技人才、優秀企業經營管理科技人才進行有針對性地人才培養。三是依托科技項目為載體,聚集和培養高層次科技人才,推動企業及科技人才開展自主創新研究,從而推動產業化發展。
2 南寧科技人才政策存在問題
2.1 科技人才政策的宣傳不到位。一是宣傳力度不夠,科技人才政策知曉程度不理想。根據課題組調查問卷發現:有近61%的我市科技工作者不了解南寧市相關科技人才政策,影響了這些政策的實施效果。二是人才政策在宣傳上存在滯后,宣傳方式、渠道不夠廣,僅僅停留在發布會、人才交流會等單一的形式上。三是宣傳存在局限,傳播范圍不廣。多數政策只在本地的官方媒體發布,較少在非官方的知名度高的媒體發布,同時,也較少赴先進城市開展專題推介會。
2.2 缺乏科學的科技人才規劃,導致結構不合理。南寧市科技人才結構存在不合理:一是南寧市的科研機構不僅數量少,規模較小,且大部分均為推廣、應用、普及的科研部門,從事基礎性研究的科研部門少。市屬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的科研機構也少,且規模較小,能力不足,不能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生產。二是南寧市的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密度較低,《南寧市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現狀及“十二五”發展目標對策研究》表明,南寧的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密度較低不僅落后于中東部地區的省會城市,而且低落后于這些省份的部分地級市,與東部地區規模相當的省會城市比,低于福州等城市;與中部比較,低于南昌、合肥、和太原等地區。
2.3 吸引人才的綜合環境競爭力存在不足,人才總量較小。由于區域經濟實力等原因限制,在有相同的吸引科技人才政策的條件下,欠發達地區在吸引人才綜合環境競爭力缺乏,人才增長緩慢。2014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2》數據顯示:國內城市各分項競爭力排行榜前10名單中,綜合經濟競爭力、知識城市等多項衡量綜合環境的排列,南寧只在“生態城市競爭力”前10位,“各城市人口流入數據/人才吸引力” 不在排名前50名。《廣西人才資源發展報告(2010-2012)》也表明,在區內城市的競爭力對比中,南寧市僅在人才結構競爭力方面具有微弱優勢,在人才創新競爭力、人才投入競爭力等方面顯示相對弱勢。
2.4 存在著“重引進,輕使用”的現象。雖然南寧市人才相對較多,但使用效益不佳。 如一些單位或企業出于政績、業績、形象的需要,用大量的優惠政策吸引來了一些高端專業人才,但在引進后,并沒給他們提供合適的平臺,導致該市人力資源開發進行的投入不能得到相應的回報。
3 南寧市科技人才政策發展與思考
3.1 加強人才政策宣傳力度。①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由政府部門牽頭,到企業、高校、區內外開展人才宣講工作,并重點介紹人才引進與激勵政策,擴大本地區人才科技政策的知曉面以及影響力度。②利用媒體、公共信息網絡宣傳政策。在電視臺、電臺等傳播媒介上宣傳報道人才政策的相關優惠政策,在市級相關網站建立人才政策專欄,宣傳人才政策及政策,吸引全民對本地科技人才政策的理解和關注。③向人才市場、高校、企業、創業園、孵化基地等人才交流密集的地方發放引進高層次人才政策宣傳材料,加強人才政策宣傳力度。
3.2 內外兼修,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①培育產業集群為創新點,壯大以產業為支撐的核心競爭力。提升我市綜合經濟實力,關鍵在培育產業集群,壯大支柱性產業以及特色產業,以產業競爭力的增強促進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提升。②通過已建立的南寧市中國-東盟人才資源開發與合作廣西基地為載體,圍繞自身的重點特色產業、北部灣經濟區和東盟的重點產業體系,集中力量重點開發和培養特色優勢產業人才,集聚和培養一批高層次、高技能人才集群。
3.3 加強服務意識,繼續完善后勤服務保障。建立科技人才信息庫,圍繞重點產業建立學科齊全、分級分層的科技專業人才動態信息庫,從而掌握全市人才資源總量、分布態勢及專業平衡狀況為服務對象建立動態服務檔案;建立人才服務專業團隊,協助人才解決工作和生活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
3.4 加大政策的執行力度,提高人才使用效益。①大力提高政策的執行力。要研究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政策落實方案,扎實做好任務分解、政策細化、政策解讀、咨詢服務、責任落實、加強監督等各項工作,增強政策落實的系統性。②根據產業重點引進人才,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益。根據產業重點,有針對性的引進科技人才,同時,提升和發揮科研院所人才優勢,加快企事業單位的科研環境建設,加大企業培養人才的意識,提高企業科技工作者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確保科技人員能有學術發展的空間。
人才是推動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的重要要素,對地處西部地區的南寧市而言,面對競爭激烈的國內人才市場,需要根據社會環境、經濟環境、投資環境的不斷變化與發展,因地制宜,及時調整相應的人才政策,從而加強人才政策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吸引更多的科技型人才為南寧市經濟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伍梅,陳潔蓮.廣西高層次創新性科技人才政策問題與對策[J].科技研究管理.
[2]務騰飛,趙金玲.八方英才匯聚南寧 智力支撐綠城騰飛[N].南寧日報.
[3]《廣西人才資源發展報告(201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