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景



摘要:云南保山是一個盛產各種奇珍異寶的地方,明清時期曾出產永子圍棋,由于歷史的原因曾一度絕跡;進入二十一世紀后,這種瑰寶重新在保山大地顯現,并成為保山的特產。永子圍棋以瑪瑙等名貴珠寶為原料,采用傳統工藝手工制作而成,棋子質地細膩如玉,白子牙白晶瑩不通透,黑子藍綠似墨翠,是古往今來舉世公認的棋中圣品。
關鍵詞:保山? 永子圍棋
圍棋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據傳圍棋起源于堯舜時期,有“堯造圍棋”之說。圍棋是一項益智、高雅的體育運動項目,其對弈雙方的比賽用棋品種繁多,較著名的有:云子、日本蛤貝圍棋(蛤碁石)等。這里介紹的是另一種不被世人熟悉的,產自中國云南保山且比云子歷史更為久遠的名貴圍棋子——“永子”;云南保山自漢代以來就是永昌府(郡)治所在地,歷史上盛產各種奇珍異寶,古語:永昌有三寶,永子、料絲燈、瑪瑙。永子圍棋以南紅瑪瑙為原料,采用獨特傳統工藝煅燒制成的,雖然只是一種工藝品,但卻是棋中珍品,并成為云南保山的特產和名片。
■
圖一? 參加中國——東盟民????? 圖二? 已故原中國圍棋協會
族民間文化交流活動展覽的????? 主席、中國棋院院長陳祖德對
永子圍棋???????????????? 永子圍棋進行品鑒
琴、棋、書、畫”是我國的四大傳統藝術,乃國粹也。 永子即永昌所產的圍棋子,又名永棋,據傳是明代永昌人李德章在京城負責保管珠寶玉器,在一次宮廷失火時,發現融化的珠玉澆水凝固后具有晶瑩剔透的色彩;返鄉后,他就用永昌本地盛產的瑪瑙、玉石、琥珀等原料進行燒制,制成了質地如玉又異常堅硬的棋子。永子以南紅瑪瑙、翡翠、天然琥珀等名貴珠寶為原料,采用保密配方,采用傳統工藝手工制作而成,棋子質地細膩如玉且異常堅硬,猶如天然瑪瑙和玉石磨制而成,入手圓潤,冬暖夏涼,是古往今來舉世公認的棋中圣品。明清時期,永子不僅為達官顯貴、文人雅士所珍愛,曾一度作為貢品而進獻給皇宮,堪稱國寶。但由于宣傳的關系,以前國人只知云子而不知永子。《徐霞客游記》曾記載:“棋子出云南,以永昌者為上”;清光緒年間《永昌府志》也曾記載:“永昌之棋甲天下”。
永子之所以被公認為棋中圣品:
其一在于其采用名貴的天然珠寶為原料。
其次在于傳統的手工工藝。據清光緒年間的《永昌府志》:“其制法以瑪瑙石、紫石英合研為粉,加以鉛硝,投以藥料合而煅之。用長鐵蘸其汁,滴以成棋。”
三是質地。永子圍棋放在棋盤上黑白分明,將黑子對光照射,棋子呈藍綠色,碧如翡翠;將白子對光照射,則更見晶瑩,并不通亮透明卻呈現牙白或嫩黃之色。永子圍棋質地厚實,便于手執和置棋穩定,且色澤潤柔,無炫目刺眼之光,適于棋手長時間觀看、思考,以永子對弈,觸子心舒,著盤聲鏗。
小小的永子圍棋承載著太多的中國古代文化、藝術之精華,是我國四千多年圍棋發展過程中締結的一朵奇葩,同時也是古代保山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然而到清朝末年,這項歷經400余載滄桑的技藝卻失傳了,保留在保山本地民間藏家手中的明清古永子圍棋也僅有一副半。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保山才又成立了圍棋廠,試圖恢復永子圍棋的生產,但最后都失敗了。2003年10月在保山市文化、宣傳部門的關心指導下成立了“永昌文化傳媒公司”(現保山永子文化產業有限公司),再次對永子圍棋的制作工藝進行研發,歷經千余次的失敗,最終于2009年3月獲得成功;2010年10月永子圍棋商標正式通過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的注冊,通過了產品質量鑒定,永子制作技藝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被評為知名商標;至此,失傳近百年的永子圍棋燒制技藝又得以重生,“永子”這一古老的藝術瑰寶又得以重現輝煌。“棋圣”聶衛平在品鑒永子圍棋后題詞:“永昌永子甲天下”;原中國圍棋協會主席、中國棋院院長陳祖德對永子圍棋進行鑒定后題詞:“國寶永子,棋中圣品”;中國圍棋協會主席王汝南也對永子圍棋進行了品鑒并給予高度評價。永子圍棋分為普通比賽用棋和收藏圍棋兩種,目前永子圍棋是中國棋院指定比賽用棋,并被指定為2013年中國圍棋世界冠軍爭霸賽比賽用棋。
國運興則棋運興。圍棋運動深受當今國人的喜愛,目前各種層次、不同水平的國際、國內圍棋比賽名目繁多,群眾性的圍棋比賽也如雨后春筍般方興未艾,而“春蘭杯”、“應氏杯”、“三星杯”、“富士通杯”、“圍甲”聯賽更無一不時時牽動著圍棋愛好者的神經。2014年10月保山市圍棋協會正式成立,“永子棋院”也正式掛牌,標志著保山打造中國圍棋城的決心和雄心,也直接推動了市內青少年圍棋運動的普及與開展;為了進一步弘揚圍棋藝術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山市委、政府將圍棋藝術與文化結緣,將永子圍棋提升為 “永子文化”這一文化產業品牌來建設,目前已規劃和正在建設有“永子文化產業園”。
參考文獻:
[1]戴鑄明.國寶云子[J].中國寶玉石,2012(3):166-170.
[2]戴鑄明.云子——國寶級的云南特色文化產品[J].云南檔案,2013(03):29-31.
[3]楊婭萍.“永子”文化與工藝評述[J].保山學院學報,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