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錚
摘要:在現(xiàn)代民主政治制度下,公民參與的廣度和深度,已經(jīng)成為評價一個國家現(xiàn)代化民主程度的重要標注。公共政策的制定,主要是為社會管理和經(jīng)濟發(fā)展服務,公民既是受益者,也是參與者。公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過程中,對于社會經(jīng)濟生活的感受和理解也最為深刻,因此,他們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公共政策? 政策制定? 公民參與
0 引言
從世界各國發(fā)展的基本經(jīng)驗來看,一個國家公共政策制定的質量和水平的高低,對其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二戰(zhàn)后,日本和德國的迅速崛起,無疑不與其正確的公共政策有關。現(xiàn)代社會,就西方而言,民主進程進一步加快,社會公眾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層次和程度越來越深。我國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經(jīng)濟和社會的發(fā)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國家重視現(xiàn)代化治理體系的建設,在這個過程中,應該注重公民的參與,傾聽社會公眾在公共政策制定方面的意見。
1 我國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作用意義
現(xiàn)代社會,政府決策與公民利益和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關系緊密,并且隨著公民意識的覺醒,其政治參與意識提高,在公共政策制定方面,公民可以發(fā)揮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優(yōu)勢,發(fā)表看法和意見,對于公共政策制定水平的提高,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1.1 保證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價值取向 公共政策的制定,要以社會公眾多數(shù)人的利益考量為出發(fā)點,切實保障公民的基本福利,不管中國古代社會,還是在西方世界,都不乏關于公共政策必須以公共利益為價值取向的論斷。孔子曰:政者,正也。在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指出:城邦(古希臘最早的政治共同體)是最高的善德。但是,在現(xiàn)實的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總是存在著背離公共利益的離心力。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歷代先賢對此進行了長久探索,其中之一是選擇更好地代理人,即強化代議制民主下的選舉;其二是加強公民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參與權。代議制民主在西方社會獲得了重大發(fā)展,然而經(jīng)由熊彼特等學者的闡發(fā)限定,日漸被教條化化為單純的形式性選舉。選舉代理人也是強化公民參與政治的一種方式,但是在這種方式下,公民得到的只是間接參與權,也就是僅僅在投票的短暫期間能夠發(fā)揮威力。但是,加強公民在公眾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參與權,提高公民對公共政策的話語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政府部門的政策制定壟。政策制定壟斷,不利于政策的透明化,在一些特殊的政策領域,可能會導致一些人,為了私有利益,對政策的制定,進行干預。例如華爾街金融資本家,通常對白宮的公共政策,發(fā)揮很大的影響作用。不過在引進公民參與政策制定之后,可以有效提升政策的公平性和透明性,提高公共政策的社會公益性。
1.2 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學性 公共政策在制定過程中,廣泛聽取公民的意見,可以提高其科學性,公民在參與過程中,把自己的真實意愿表達出來,社會公眾經(jīng)過充分討論之后,可以使得公共政策滿足廣大群眾的利益訴求,這樣,就可以減少公共政策的滿盲目性。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如果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過程中,沒有聽取民眾的呼聲和意見,很可能會使政策的推行遇到較大阻力,甚至在相關問題處理不當?shù)那闆r下,還會引起局部社會矛盾。
1.3 優(yōu)化公共政策體系 公共政策體系是一個國家或地區(qū)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所有政策形成的結構和系統(tǒng)。公民參與政策制定有助于解決個人、部門、行業(yè)通過公共政策追求私利和信息不完全的問題,從而減少了因這些因素形成的政策沖突和政策不協(xié)調(diào)現(xiàn)象。同時,公民參與有助于擴大政策制定主體的視野,使政策制定建立在對整個政策體系審視分析的基礎上,減少政策之間的矛盾。從而優(yōu)化完善了政策體系,推動了社會的和諧發(fā)展和全面進步。
2 我國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參與存在的問題
2.1 認識不到位 認識不到位主要指地方政府認識不到位。某些地方政府官員受計劃經(jīng)濟體制和一些舊思想的影響,沒有認知到公民的主體性,要知道,公民對于社會公共政策的執(zhí)行,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公民如果積極支持政策的推行,則會提高公共政策的效率。而如果公共政策在制定過程中,總是自上而下的程序,缺乏對社會公民的充分尊重,則其政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就會大打折扣。
2.2 制度不健全 由于一些歷史的原因,我國公民在參與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還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一些程序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政府對于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積極性不高。一些領域的公共政策制定,主要是一些專家學者和社會經(jīng)濟地位較高的人參與,而普通社會公民,在這方面話語權較少。一些利益團體在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掌控著大量資源,而忽視公眾參與的知情權。
2.3 渠道不暢通 雖然我國為保障公民有效參與政策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但在實際生活中,作為個體的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機會和渠道還是比較少的。目前我國公民參與地方政府政策制定的渠道主要有:人民代表大會和政治協(xié)商會議;黨和政府開設的來信來訪、領導接待日、各種不定期的座談會等。但從實踐效果來看,人民群眾表達自己意見和愿望的要求仍然無法得到充分滿足。
3 完善我國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對策
3.1 轉變傳統(tǒng)文化觀念 美國當代著名政治哲學家羅爾斯在《正義論》一書開篇就強調(diào),“正義是制度的首要美德”。而制度的美德有賴于良好公共政策的出臺。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政府及公務員有責任營造一種氛圍讓公民積極地參與,就現(xiàn)階段來說應該在社會上營造一種參與型的文化氛圍來強化公民的權利意識。在公民中強化他們的權利意識,使他們認識到自己才是國家和社會的真正主人。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楊朱指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這一論述雖然過于極端,但充分展現(xiàn)了強調(diào)個人權利對于國家治理和人民幸福的重要價值。因而公民有權要求政府及公務員按照自己的意愿辦事,并有權要求政府及公務員為自己提供各種符合公共利益的服務,政府及公務員有義務也有責任與公民進行互動并在互動的過程中認真傾聽公民的聲音。通過這種教育來營造一種參與型文化,培養(yǎng)公民的民主政治意識、自主獨立意識以及公民權利意識和參與意識。
3.2 政府積極健全公民參與制度
3.2.1 要實現(xiàn)公民參與的程序化和法制化。中國政府可以借鑒發(fā)達國家在公民參與程序方面的成功經(jīng)驗,將中國現(xiàn)有法律中對于公民參與的權利以及公民參與的主體地位的原則性規(guī)定進一步具體化,將公民參與的形式、內(nèi)容、途徑和步驟等用制度化的形態(tài)予以明確規(guī)范,按照可知的與可操作的程序來進行。杜絕公民參與的隨意性和偶然性。保障公民在合理的程序制度環(huán)境下,合理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
3.2.2 要大力推進和完善電子化政府建設。現(xiàn)代化電子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電子政務的實現(xiàn)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持。政府在管理社會事務和經(jīng)濟事務方面,很多政策程序等,可以在網(wǎng)絡上進行通報,這樣,可以為公民了解政府信息和政務公開資料提供很大的便利。同時,一些公民,還可以通過網(wǎng)絡,對政府相關政策制定,提供合理建議,例如,現(xiàn)在很多地方政府的網(wǎng)上辦事大廳,就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公民的一些觀點和意見,通過網(wǎng)絡直接傳遞給政府機構的管理人員,可以促進政府決策水平和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學性。
3.2.3 拓寬公民的參與渠道。公民參與公共政策的渠道,要不斷拓展創(chuàng)新。進入新時期,政府機構在改革自身權利方面力度比較大,簡政放權,精簡政府機構人員。因此,在公共政策制定這一領域,要抓住這一歷史機遇,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制定的渠道。通過現(xiàn)代化的通信技術,實現(xiàn)及時準確的信息傳遞。合理表達公民的利益訴求,在人大立法、聽證會議、行業(yè)協(xié)會方面,要拓寬公民的參與渠道,深入接納和聽取社會公民的意見。
參考文獻:
[1]何存英,劉開倫,李冬玫.和諧社會視野下拓寬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渠道之路徑探析——以云南省昆明市為例[J].昆明學院學報,2010(05).
[2]黃藝雪.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視角下公民參與公共政策的路徑探析[J].管理學家(學術版),2012(12).
[3]肖靜.基層社會管理中公民參與的梯度分析[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3(11).
[4]梁麗萍.公共政策與公民參與:價值、困境與對策[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4).
[5]魏淑艷,陳佳.有序推動我國公民政策參與發(fā)展的對策探討[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5).
[6]周利華.定位與重構:轉型時期我國政府社會管理職能淺析[J].全國商情(經(jīng)濟理論研究),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