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國輝 齊麗媛

摘 要:文章分析了內蒙古包頭裝備制造產業園區的現狀,并對內蒙古包頭裝備制造產業園區核心競爭力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創新驅動的內蒙古包頭裝備制造產業園區競爭力提升途徑。為內蒙古包頭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和內蒙古包頭裝備制造產業園區的建設提供理論指導。
關鍵詞:內蒙古包頭裝備制造產業園區;裝備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創新
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生產技術裝備的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產業,它的健康發展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內蒙古包頭市地處內蒙古中部,包頭市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其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有近60年的歷史。然而,60多年來,內蒙古包頭裝備制造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提高速度很慢,其科研成果較少,技術含量較低,其科技進步較緩慢,經營管理水平較低,經濟增長模式較粗放,這種狀況很難適應當代經濟發展的要求。提升內蒙古包頭裝備制造業的競爭力,使之發揮經濟引擎的作用,實現帶動中西部乃至整個北方地區經濟的發展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對內蒙古包頭裝備制造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的提升途徑的研究勢在必行。
1 內蒙古包頭裝備制造產業園區的現狀分析
內蒙古包頭裝備制造產業園區是按照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兩級黨委、政府大力發展六大優勢特色產業的戰略部署,依托包頭近60年形成的鋼鐵、鋁業、電力,特別是一機、北重等駐區大型軍工企業形成的軍民融合裝備制造產業基礎。現已發展成為國內履帶和輪式軍品裝備、載重汽車、鐵路車輛及專用配件 、軍民品大型鍛件、特殊鋼延伸產品深加工、砼車系列建筑機械、非公路礦用汽車、大型液壓挖掘機等機械制造基地。園區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如下。
1.1 空間拓展形勢嚴峻
園區新建區已基本建設完畢,雖然規劃用地面積為33平方公里,但除去河道、高壓走廊、道路、綠化、村莊占地和社區建設用地外,實際可利用土地不足20平方公里。按照每年推進5平方公里的建設速度,現在園區規劃范圍內的可利用土地明顯不足。
1.2 專業化協作及完整產業鏈尚未形成
該園區是以北方重工集團、一機集團為龍頭建設的配套園區。雖然,園區也在著重加強區內大中小企業之間的協作配套,建立裝備制造業發展協作平臺。但由于企業體制、內部機制及利益等因素制約,使得整個產業內部并未建立明確的市場分工和完整的配套協作體系,區域內的配套供應與采購程度并不高,專業化分工和協作以及產品向下游延伸能力不足,無法形成有機的、完整的產業鏈,難以滿足和適應園區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及承接產業轉移對配套產品供應的增長需求。
1.3 市場分工配套協作體系還健全
從存量資產和產業布局來看,基本上是“小而全”、“大而全”的格局。而且,園區整個裝備制造業內部尚未建立明確的市場分工和完整的配套協作體系,存量資產和產業布局較分散,一是難以適應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對配套產品供應的增長需求,產業鏈不完善且開放程度不高,專業化分工與協作能力以及產品線延伸能力不足,導致產品生產成本增高;二是其自我封閉、自成體系發展,導致裝備制造產業內部各生產要素的整合遇到了較大的阻力,導致企業之間缺乏應有的信息溝通與技術交流,資源的有效集聚程度較差,集群效應與規模效應難以發揮,使得裝備制造企業的競爭能力下降。
1.4 產業轉型支撐服務性不足
主要表現為生產性服務業滯后,工業與服務業之間聯系互動發展不足,產業內部協作發展機制尚未建立,裝備制造產業轉型提升的支撐服務不足。
1.5 自主創新能力相對薄弱
由于受經濟周期影響,一方面是國際市場需求明顯減少,貿易保護主義思潮抬頭,對裝備企業產品出口相對不利;另一方面是一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核心技術的輸出控制更加嚴格,促使引進外國先進技術的難度加大,這對園區的自主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還欠缺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通過與區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緊密協作和聘請專家等形式解決企業技術上難題的情況,還為數不多。
2 內蒙古包頭裝備制造產業園區核心競爭力分析
依據內蒙古包頭裝備制造產業的產品特點,通過對其影響因素進行細致分析,提出從價格、技術水平、質量水平、管理水平、市場響應能力、研發能力、創新能力等七個方面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在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時,重點考慮其可行性和科學性,其指標應當是反映核心競爭力強弱的主要因素,并且也是能夠獲得和比較。經過專家評分、打分進行深入分析,得出上述七個方面的權重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內蒙古包頭裝備制造產業園區在創新能力方面的核心競爭力較弱,因此,研究基于創新驅動的內蒙古包頭裝備制造產業園區競爭力提升途徑,勢在必行。
3 基于創新驅動的內蒙古包頭裝備制造產業園區競爭力提升途徑
推進裝備制造業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內蒙古包頭裝備制造產業園區應切實提升裝備制造業的創新能力,使得其盡快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自主品牌,不斷增強包頭裝備制造產業園區和諧發展、科學發展的優勢。
3.1 推行“引進、消化再創新”的創新模式
包頭裝備制造產業園區要把引進、消化再創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裝備產業持續、高速、健康發展的生命工程。建立研發基地,集成資源加快裝備產業標準化技術及行業共性技術服務平臺建設,積極推進企業組建共性技術研發平臺。
3.2 建立有利于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的科技創新體系
要充分利用高新技術改造現有裝備制造企業。技術更新模式要由“引進消化型”為主向“自主創新型”和 “引進消化型”并重轉變,努力提高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并且,要把“產、學、研、政”結合的著力點放在共同建設技術研發機構上,增強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產、學、研、政” 結合共同建設研發機構是建設技術創新體系的核心。要以資產為紐帶,推動企業與國內外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共同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技術開發中心及博士后流動站。圍繞內蒙古包頭裝備制造產業園區的重點領域和優勢產業,成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使之成為高新技術基地。
3.3 完善政策保障體系,保障創新工作的順利進行
為了保障創新工作的順利進行, 園區企業有加大政策的執行力度,使各項扶持措施落到實處,營造有利于園區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首先,建立企業發展政策體系,通過發展基金、財政貼息、稅收調節等措施加快發展主導行業,培育行業龍頭企業,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對企業在培育名牌、科技投入、設備引進、技術創新、產品開發、市場開拓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支持;其次,鼓勵制定裝備制造業發展財稅政策,加大財政對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支持。重點支持裝備制造業核心企業的發展,支持重大裝備的研發;最后,制定、完善園區建設和招商引資有關政策,加強考核,明確獎懲,調動各方面積極性。
3.4 完善“產、學、研、政”協作體制,推進技術創新
政府要協助完善“產、學、研、政”協作體制,積極推進技術創新,建立創新型產業的技術研發制度,努力推動“產、學、研、政”協作工作,共同從事創新型產業的研發工作,共同努力積極培育創新型產業、共同努力去研究重大技術課題。加大財政科技投入力度,加快研發中心建設,推進產業技術升級。
3.5 積極培育人才激勵機制,激發科技創新潛力
園區要建立用人留人育人制度,制訂引進吸收信息技術、提高研發績效的獎勵辦法;高度重視和加強制造業信息化人才培訓工作,并通過制度創新,如產權激勵制度等調動人才特別是尖子人才的積極性。要由政府出資,對在內蒙古包頭裝備制造產業園區工作的高層次科技尖端人才給予不同檔次的補貼,對到內蒙古包頭裝備制造產業園區工作的高層次尖端科技人才給予一定數量的一次性補貼。園區要以更寬的眼界、思路和胸襟,積極吸引國內外裝備產業方面的知名專家或科技領軍人才,從事科研、教學或創辦企業。
參考文獻
[1]葉猛,羅曉光.我國裝備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宏觀環境分析[J].機電產品開發與創新,2002(2):40-43.
[2]張威.中國裝備制造業的產業集聚[J].中國工業經濟,2002(3):55-63.
[3]盛亞.企業創新管理[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4]李紹東,唐曉華.中國裝備制造業的市場勢力與績效[J].財經問題研究,2013,12:34-40.
[5]李廉水.中國制造業發展研究報告[R].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6]牛秀明.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回顧與展望[J].物流技術,2014,2:16-20.
作者簡介:金國輝(1965-),男,內蒙古烏拉將中旗人,碩士,高級工程師,國家注冊造價工程師,國家注冊監理工程師,主要從事工程施工和工程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