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影響農業發展的根本因素有很多,筆者認為科技的不斷創新及有章可循的管理手段會給農業經濟的發展起到不可預測的推動力。但現階段我們并未使這兩者得到良好的結合,如何才能從多方面推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如何控制降低農業生產中的成本,是現階段我們需要盡快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農業經濟? 因素? 科技? 發展? 管理方式? 創新
0 引言
改革開放后,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步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夢”可否盡早的達成,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否能得以完成,筆者認為農業經濟的發展在其中起著具足輕重的作用。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技術也得到了廣泛推廣并且實際效果顯著。運用高科技技術,對傳統農業生產模式與管理方法進行革新,不斷完善我國農業科技體系和管理機制,是推動農業發展的最佳選擇。
當下我國的主要農產品的發展尤其是糧食作物受到傳統體制與價格等多方限制,現階段農產品的價格及需求仍然無法客觀的反映出市場需求,大家都知道農民是主要的受益主體,如此便反應出了市場需求所具備的規模。加入WTO以后我國的農產品出口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同時我們也迎來了我國農業發展的變革迎來了自改革開放以后的“第二春”。無論如何最后決定農產品競爭力的還是自身的產品質量,如何提高農產品的質量需要對高新科技技術進行應用。近些年來我國的糧食生產成本都在以平均每年增長10%的速度快速增長,使得糧食價格也隨之提高,怎樣將科技創新的成果轉化成控制農業生產成本的有效方法,這將對我國今后的農業經濟發展起到深遠影響。
1 分析存在的問題及基本國情
1.1 現階段我國農業科技發展的現狀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盡快恢復并發展國民經濟,我國推行了以城市為中心的工業化戰略,將農業的生產資金完全轉化為工業化的積累,在此戰略的推行下我國的現代工業在城市得到飛速發展,而如此一來,農業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改革開放后,在面對國際國內的全新形式,國家也適時的加大了對農業經濟發展的資金投入,提升了對科研部門的研究能力,推動科技的迅速發展與創新,用成型的法律來規范工業科技市場。農業需要發展、農業需要提高收入,個人認為這離不開國家的扶植、農業科技的創新以及科學的管理模式。
我國現行的農業經濟體制尚未完善,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與經濟主體發展出現不同步的現象,其主要原因就是農業科技的主題不明確。現階段我國農業的發展主要依賴于科技的進步,我們的發展目標是將傳統的農業轉化成依仗科技、依仗專業人才、依仗科學管理方式、不斷增加研究投入的新型模式。農業發展本身具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所以我們需要遵循其規律法則,以及地域分布的特點,因地制宜、合理安排。
1.2 科學有效的管理方法及科學創新相結合的障礙
我國農民的比例在我國所有行業從業者中占最大的比例,他們大多文化程度不高,雖然現在我們的科技傳播手段十分發達而且多樣化,但是如何將這些新型有效的管理方法更快更好地傳授與農民,尚需要面對面的傳授與交流并手把手的現場指導。因為我國農業科技成果的創造者與傳遞者未能形成一個更快更有效的傳遞體系,使擁有良好效果的農業科技研究成果與管理方式在推廣過程中受到了多方面的阻礙。我國現階段國情處于發展中國家,在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上面,資金投入相對較少。近年來,我國不不斷加大對農業的重視,每年由政府財政支出中很大一部分來支持農業科技發展并完善基礎設施,同時地方政府也有相應的扶植。但這些支持在飛速發展的我國農業經濟面前仍是杯水車薪,很難達到預期效果。并且經濟的全球化也加劇了農業國際市場的競爭,農業競爭事實上就是農業科技自主創新的比拼。隨著加入WTO給我國經濟帶來的沖擊逐漸減弱日趨穩定,要想在國際競爭中占有立足之地,必須對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及資源環境這些領域進行不斷地提升與創新,不斷的提升農業科技的自主創新力,全方位提升我國的農業科技水平,增強農業競爭力,想盡一切辦法將一切阻力一一化解,加速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速度。
2 處理與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
2.1 改善農業發展形式,創新農業發展的全新模式
現如今我國農業發展迅速,并非傳統農業發展方式所能滿足的,應如何改變?發展的方向又在哪里?這將是現階段有待解決的問題,當下我國仍處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化建設的關鍵時期,深刻的了解新的形式對農業科技創新還有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進程的進一步需求,這就要有高質量的科學技術予以支持。將農業經濟逐漸引入產業化、多元化、專業化、注視網絡化的發展大方向,不斷普及農業科技創新及對高新技術的推廣。更多的運用網絡來進行技術方法普及,對廣大農民進行技術培訓,使其掌握全新有效的高新技術。在以科技創新提升農業農村經濟的品質的同時,以文化創意來提升農業農村經濟的品位。科技即生產力,通過科學的種植、科學的養殖來提升農業生產力。完善集成信息的服務平臺,將良種培育、先進種植技術信息化。
不斷地完善科技管理體制,使農業發展從戰略的高度進行有前瞻性的部署。我們還需要不斷的加強、完善農業科技管理的立法與執法,要保護好科學知識產權,并對其予以嘉獎。設定長遠的農業經濟發展計劃,讓農業經濟得以保持長久穩定、可持續發展。國內外經濟形勢的逐漸變化對全面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的影響越來越大,我國的綜合經濟治理能力與國際影響力處于上升期,使我國農業發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我們應當抓住這個機遇,我國農業部門、科技主管部門及地方政府都需要從長遠的角度出發已形成三層力量最大化的配備,使其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助力與保障。
2.2 優化惠民政策,以科學技術為支撐
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我國農民總數占全國人民的75%,但是整體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提升對農民及農業科技人員的培養,培養出有文化、懂技術的新時代農民。不斷的完善農民的生活環境,解決處理醫療保障、社會保障及子女就學等社會突出問題。需要建立一個能使農民收入不斷增加的機制,盡可能的保障、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及健康水平。
同時還要加強高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從而從傳統的生產方式中擺脫出來。解決農業生產、深加工以及無污染的生產資料等問題,使消費者能得到健康、無公害的農產品。接下來的時期,農業發展的任務壓力更為繁重,耕田與水資源的緊張、農業生產成本的不斷提高、青年勞動力的流逝、環境的污染與生態平衡的破壞等問題日益嚴重。根本依仗的就是農業科技的創新及應用,農業科技將變成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我們應當堅持堅信黨對國家的領導,我們的農業經濟勢必會得到更好的發展,使農民生活得到進一步提高。
3 結束語
加快發展農村經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任務,由于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投入不足、規模較小、科技水平低、對市場信息捕捉能力差、勞動力過剩等矛盾,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壯大,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失去了基礎和支撐。從國家方面來看,對農村教育的投資不能滿足農村人力資本形成的需要。因此我們需要落實科教興農,增加對農村人力資本的投資,把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中之重。
總之,要想促使農民早日進入小康社會,就必須要加大力度、并形成規模。我們還要從農村的基礎設施入手,一步一步的慢慢發展,也只有這樣才能為農村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平臺,徹底擺脫鄉鎮農村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現狀。共創經濟繁榮、設備齊全,文化氛圍良好的新農村。
參考文獻:
[1]佟景春,楊軍.加入WTO農業經濟發展的應對策略[J].吉林農業,2002(01).
[2]李順,李霄峰.提高農業產業化 促進農村經濟發展[J].2011-2.
[3]劉小平.我國農業信息化的現狀及對策思考[J].貴州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2).
[4]劉娟.淺談農村社會結構對農業經濟的影響[J].企業技術開發,2008(03).
作者簡介:
張志剛(1976-),男,天津薊縣人,天津市薊縣五百戶鎮農經站會計,中級職稱,研究方向:農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