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曉丹
摘要:語文教學是科學美與藝術美的高度統一體。在講課時,運用個性化的語言藝術將科學美與藝術美充分融合,使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課文的意境和情感,恰恰是語文教師的魅力所在。可以說,語文課堂教學藝術首先是語文教學的語言藝術。本文從語言應言之有物、論之有實;要言之有序、條理清楚兩個方面來論述運用教學語言的藝術技巧。
關鍵詞:語文教師? 課堂教學? 語言藝術
0 引言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藝術起著重大的作用。語言是師生之間交流情感、互通有無的橋梁,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工具。所謂語文課堂語言藝術,就是語文教師講課時秉承語文教學審美性原則和一般教學規律,對教學過程中的各種關系進行合理設計,向學生有效的傳達正確的知識和信息的語言技能活動。語文教師上語文課,是帶領學生學習規范的書面語言,提高語文能力;教師的語言干巴,枯燥,不規范,欠生動,對學生的語文學習豈不是會起負面作用?學習質量豈不受到影響?教師只有提高對語言藝術的運用能力,才能言傳身教,獲得引人入勝的教學效果。基于上述的闡釋,我們主要從兩個方面來藝術地運用教學語言:
1 語言應言之有物,論之有實
“物”是指語文教學的具體內容。課堂教學要言之有物,是要求教師運用語言藝術充分表達課文思想,提高學生的理解力。
1.1 語言要具有準確性和規范性
教師教學語言的熟練運用程度直接關系到一節課的成功與失敗,這就要求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注意自己的課堂教學語言,要認真推敲語言的準確性和規范性,絕不似是而非、含混不清,不使學生產生不必要疑問或誤解,甚至犯下科學性的錯誤。教師必須慎用課堂語言。
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對教師的教學工作而言,尤其如此。在從事語文教學工作時,教師必須不斷的思考,如何運用恰當的語言藝術講好語文課。作為語文教師,必須具備出色的教學設計能力,能夠針對文章內容設計教學語言和教學細節,這樣講課才能引人入勝,引起共鳴。
1.2 語言要具有情感性
講課是一門藝術,課堂即舞臺,單有演講者的“談吐自如”遠遠不夠,還必須有聽講者的“莫逆于心”,這才是理想狀態。審美情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特色。教學內容中的文學作品都帶有情感色彩,有的是含蓄朦朧,借物言情,有的直抒胸臆,激情迸發。在課堂教學中,若單純的劃定篇章結構,解析其行文手法,難免會忽略其內含的情感色彩,于是本來一篇情感豐富、色彩濃郁的好篇章,被置于客套死板的條條框框中去解析,難免顯得枯燥乏味。作為語文教師,若被冠以“講課枯燥乏味”“沒意思”等評價,無疑是顯露其教學能力的一大敗筆。這樣的講學模式雖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但并不能激起學生的探索熱情。因此,靈活運用情感性教學語言不僅是一種講課技巧,而且是一門語言藝術,能從側面體現出語文教師的人格魅力。在刻板的文字中注入情感因素,使之變成生動的語言,將作品的思想感情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這是真正體現“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個有效途徑。從某種意義上講,“情”是語文教學語言藝術性的核心所在。
從某種程度來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投入情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學生。理論授課并不是將知識單向灌輸給學生,而是尋求情感共鳴的過程。作為教師,要擅長用語言創設意境,引人入勝,引導學生跟隨講學進度主動思考,并且語文教師還應擅用豐富、細膩富有真情實感的教學語言將作品所要表達的意境、情感充分的展現出來,幫助學生更全面的理解作品內涵,在情感上產生共鳴。
1.3 語言要具有幽默性和趣味性
幽默教育是一種融自信、樂觀、寬容、機智、理解為一體的教師良好教學心態的教學表現藝術。幽默性和趣味性不僅是教師教學藝術、教學風格的一種表現形式,而且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我們現在的課堂教學過于模式化,缺少了幽默化的教學氛圍。教師若能將幽默融于教學之中,把教學內容變得趣味盎然,使學生在笑聲中進行認知活動,對師生關系的融洽、課堂氣氛的活躍以及教學效果的提高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應從一個新的角度審視教育、優化教育。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的常規引導中、不良情緒疏導中和個性培養中都可巧妙運用到幽默的技巧。通過幽默來培養學生陽光快樂的性格,自信勇敢的態度。
2 語言應言之有序,條理清楚
“序”即語文教學語言的邏輯性。堂前備課是語文教師的必修功課。教師首先要充分理解文學作品的深意,才可能在課堂上通過具有吸引力的序言逐步引導學生去學習。這就涉及到了更多的藝術,一堂課的開講導入就好比歌唱家開口歌唱前的定調,第一個音調準了,第一句唱好了,就為一首歌唱定了基調。導入設計得好,就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像磁石一樣把學生吸引住,后面的教學也就會很順利,而在課堂教學任務結束之前,安排一個令人激奮的結束語,會令學生欲罷不能、回味無窮,這類語句應是富于深情,蘊含哲理,情真意切。教師應充分運用自己的綜合能力,挖掘和提煉課文精華,用來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的情感,達到以情育人的效果。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講解才會條理清晰,學生在重點、難點等關鍵問題上才能夠得到透徹的理解。
2.1 語言要具有啟發性
教師要隨時隨地開放自己的感官,讓學生思想、品德、知識、愛好、生理特征、心理特征、人際關系等等各種信息進入自己的腦中,分別儲存起來。要鍛煉自己的眼力,要有敏銳的目光,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優點、特點、長處,哪怕是思想、言行偏差較多的學生,他們也有成長向上的閃光點,窺見他們心中的那“一角”,肯定,激勵,引導,講課就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啟發性的語言,通過渲染環境,讓學生進入文章所營造的氛圍,通過身臨其境地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情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語文教師要堂前備課,設計好問題和思路,通過一個一個的問題逐步引導學生一步一步的探索。在講課時,教師需要運用合適的語言和提問方式因勢利導,從淺顯易懂的開始啟迪學生的思維,然后逐步深入,引導其自主鉆研,尋找答案,最終將理論知識內化為個人素養。
此外,教師分析課文時要用自己的語言在學生和作品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形象的語言,能將刻板枯燥的理論性內容轉變成靈活生動的“活”知識;生動形象的語言能引人入勝,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聽了“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使教材化難為易,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
2.2 語言要具有激勵性
在講課時,教師必須有察言觀色的本領,就是能夠通過觀察學生的反應獲知其心理活動,并且批評或表揚學生時懂得講究語言方式。講課時要善于發掘和表揚學生的閃光點,即便是不妥之處,也應該在合適的場合以合適的方式加以疏導,切忌一味的嚴厲批評,以免傷其自尊。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生往往激情高漲,思維也相當活躍,對知識能夠快速領悟,教學效果比較好。
2.3 語言要具有藝術性
課堂導入語是學生能否集中注意力,進入聽課狀態的關鍵。導入的方法有故事導入,歌曲導入,情景導入等幾種形式,但要注意因材施教。
在課堂教學任務結束之前,安排一個令人激奮的結束語,會令人欲罷不能、回味無窮。這類語句應富于深情,蘊含哲理,情真意切,可以用來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的情感,達到以情育人的效果,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教學目的。在講學時,即便是同一篇文章,不同的教師一般會有不同的見解,講課方式也各有特點。但是無論運用何種講學方式,都必須給學生一種輕松愉快的感覺,圓滿完成教學任務。
3 結語
“文以載道”,教學語言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獨特的藝術,是教師學識與修養的體現。教師如果在講課時,能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參考課本內容,合理設計教學語言,營造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漸入佳境,同時能調動學生的探索熱情,引導其深刻理解課文內容,最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語文教師要真真切切的講好一堂課,就必須訓練自己的語言能力,善用語言藝術和說話技巧,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楊吉星.語言表達技能訓練指導[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
[2]楊國.全課堂教學技能訓練指導[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1.
[3]蔣同林,崔達送.教師語言綱要[M].華語教學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第168頁,第181頁,第242頁,第243頁.
[4]周建設.教學語言藝術[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第72頁,第71頁.
[5]李亞冰.《教師課堂駕馭能力與語言藝術實用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