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是世界上第四大農產品貿易國,其農產品外貿總額不斷增大,但也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復合應用型專業人才的缺乏就是其中之一。身處農業外貿省份地區的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職院校要順應區域產業發展的要求,走差異化和特色化人才培養道路,培養更多高素質的復合應用型專業人才,以推動區域和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更好更快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區域產業特色? 復合應用型? 農產品國際貿易? 專業人才
1 概述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其農產品貿易額也接近2000億美元,且每年以10%左右的增長速度在不斷發展??焖侔l展的國際貿易需要約100萬以上的相關專業人才,尤其是需要既懂外語,更懂國際貿易、國際商法和WTO規則的復合應用型專業人才,但中國高校每年僅能培養不到20萬的相關人才,其中真正的復合應用型人才更是鳳毛麟角。而且,無論是在農產品國際貿易大省的山東和廣東,還是在傳統農業大省的湖南和江西,培養的都是同質化的外貿人才,極少有院校專門針對其所在區域的農產品外貿培養既懂英語,更懂農產品和國際貿易的復合應用型專業人才。
2 原因
綜合來看,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成因如下:
2.1 教育體制和教育資源
在中國現有教育體制下,大多數中國高等院校熱衷于綜合研究型大學的創建,又受限于有限的教育資源,出現了嚴重的“重理論、輕應用”的人才培養趨勢。不僅在本科段主要進行理論授課,就是占據中國高等院校半壁江山的職業院校也成了理論教學場地。
2.2 教育模式單一,行業企業參與不夠
中國高等教育幾乎是公有制辦學一統天下,形成了政府辦學的單一辦學模式。在公辦和民辦院校實質上不平等的現實下,以及社會對民辦高校的認可度還相對較低的情況下,民辦高等院校發展緩慢。在商業利益考量下,行業企業辦學積極性普遍不高。在目前已成立和運行的教育集團中,院校是主導,企業更多的是輔助甚至僅是掛名,往往是在一定范圍內有限地參與到辦學中,對辦學沒有決策權。
2.3 學科融合不夠,通識教育缺乏
中國學生從高中開始就走向了文理科分科的所謂專業發展道路,在大學則更是強調專業學習,忽視了通用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和培養,更談不上學科融合和跨學科人才的培養。具體到語言類別學生來講,就是語言與專業剝離,懂語言的無專業知識,懂專業知識的不懂語言,即兩張皮現象。加之在現有教育體制下,高等院校與社會在人才流動和待遇等方面存在較大的障礙和差距,造成了真正雙師型教師極度缺乏,形成了復合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上的師資瓶頸。
2.4 辦學權限有限,市場和特色意識缺乏
在現有教育體制下,各院校沒有自己真正的辦學自主權,無法對產業發展和社會需求作出及時有效的回應或前瞻性的安排。更重要的是,政府辦學模式下的各院校往往跟風意識強,缺乏市場和特色意識,即使是地方性院校也追求大而全,所開辦專業往往脫離產業和區域特色,人才培養同質化嚴重。
2.5 農產品外貿量小,地位不高
盡管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有待加強,農產品的外貿總額在整個外貿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很小,且貿易逆差極大。以2013年為例,中國全年外貿總額為4.16萬億美元,其中出口13.72萬億人民幣(折合2.21萬億美元),增長7.9%;進口12.11萬億人民幣(折合1.95萬億美元),增長7.3%;貿易順差2597.5億美元,增長12.8%。農產品貿易總額為1866.9億美元,其中,出口678.3億美元,同比增7.2%;進口1188.7億美元,同比增5.7%;貿易逆差510.4億美元,同比增3.7%。從貿易總額看,農產品貿易僅占全年外貿總額的0.045%;從進出口數據看,農產品出口總額僅占整個出口總額的0.031%,進口總額的比重則為0.099%;從貿易差看,農產品貿易有510.4億美元的逆差,出口總額僅占農產品貿易總額的36.33%;從增長速度看,農產品外貿無論是出口還是進口,增長速度都低于整個外貿的增長速度。
3 機會與對策
盡管農產品外貿目前處于總量不大、比例很低的狀況,但我國是世界上第四大農產品貿易國,形成了以蔬菜、水果、畜產品、水產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代表的出口優勢產品。隨著中國農業產業化和國際化步伐的不斷加快,各地對農產品外貿的不斷重視和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不斷提高,農產品外貿一定會有更快的發展,也會需要更多高素質的復合應用型外貿專業人才。這種需求尤其是在提高農產品出口貿易方面的需求就給了高等院校,特別是地方性高等院校和高職學院,一個極大的人才需求空間和對接產業發展培養應用型特色人才的機會。
對接產業,為產業可持續性健康發展提供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已逐漸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界的共識。為推動中國外貿和農產品外貿更快的健康發展,高等院校必須采取有效對策,以培養更多更好的復合應用型專業人才。
3.1 人才培養轉型、突出應用培養
國務院和教育部在2014年作出了中國高等教育轉型培養應用型人才和加快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重大決定,提出加快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立學分積累和轉換制度,打通從中職、專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并明確提出2009年后升格的地方性高等院校都要逐漸轉型為應用技術型高校,乃至是985或211的高等院校如有需要也可以轉型為應用技術型高校。此外,中國研究生招生和專業類別設置也出現重大改革,從2010年起,減少學術型碩士,加大專業型碩士招生,二者的比例在2015年達到1:1。此外,未來的職業院校學生也可以考取技術技能型碩士。由此可見,社會經濟發展對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已經被提升到了戰略層面。相關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最重要的是落實相關政策要求,切實承擔起培養適合產業行業企業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的使命。
3.2 落實產教融合、行業企業參與
依托產業,對接產業和服務產業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指導原則和辦學根基,卻一直未能真正實現。2014年舉辦的首屆“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上,明確提出將“產”放在首位,表明政府和高校更加重視企業、產業的角色和需求了。根據教育部等6部門印發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到2020年,高等職業教育規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大中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比例達到80%以上,有實踐經驗的專兼職教師占專業教師總數的比例達到60%,初步建成300個富有活力和引領作用的骨干職業教育集團??梢?,高教轉型培養應用型人才和職業教育特色的體現都維系在如何落實產教融合上,而行業企業的參與辦學甚至是主導辦學則是產教融合廣度和深度的標志。相關院校必須改變思路,拓寬辦學主體和范圍,尊重行業企業辦學的利益,改目前院校主導型的職教集團模式為企業主導型,提高行業企業的辦學積極性,切實培養應用型人才,實現學校教育與產業企業需求之間的無縫對接。
3.3 加大學科融合,培養復合人才
在學科融合的大時代背景下,高考即將破除文理分科,越來越多的高校都在本科培養的前期增大通用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和培養,其深層次原因都是意圖培養學科復合型人才。針對現在嚴重的兩張皮現象,高校一要加大通識教育,二要改革現存的人才流動機制和培養機制,吸收更多的一線技術技能高手或大師充實現有的理論主導型師資隊伍,還要切實多形式多途徑加大教師在企業掛職鍛煉的力度。唯有建立了真正雙師型師資隊伍,才能培養真正的復合型人才。
3.4 立足區域經濟,打造特色品牌
地方性高等院校和職業院校的一大使命就是結合區域和地方產業經濟發展需求,為區域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在辦學轉型和現代職業教育規劃背景下,相關高校要在科學調研和充分論證的前提下,運用市場營銷學的細分市場理論,找準人才培養的細分市場,走本地化、區域化和特色化的發展之路。以山東省為例,依托其與日韓的優越地理位置和多達10余個港口的交通優勢,其農產品出口總額占中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約1/3,尤其是蔬菜、水果、花生、水海和畜禽產品養殖上存在比較優勢,全國出口至日本、韓國的蔬菜中80%來自山東省。因此,相關地方尤其是作為港口地區的青島、日照、煙臺、威海和濰坊等地的相關高校完全可以專門針對農產品外貿開設專業或課程,走特色化發展道路。同理,緊靠東盟的兩廣和承接東盟外貿的湖南等地,處于大湄公河次區域的云南等地,也完全可以有針對性的培養在農產品外貿方面的復合應用型專業人才。
3.5 農業高校領頭,高職院校為主
在農產品外貿復合應用型專業人才的培養上,各種農業類高校應發揮自身在農產品方面的專業優勢,帶頭培養相關人才。高職院校則要采取聯合辦學、職教集團、校企合作、校辦企業或訂單式培養等多種形式和途徑,專門培養農產品外貿復合應用型專業人才。以筆者所在高職院校為例,依托其所屬的供銷社服務三農的優勢,聯合湖南供銷總社及湖南茶葉集團等,在國際貿易專業專門開設農產品國際貿易方向,在學校成立惠民供銷公司,專門從事農產品電子商務和農產品國際貿易電子商務的業務。筆者也依托湖南的茶葉出口優勢和學校的資源,在該院商務英語專業的國際貿易實務和國際市場營銷課程中,有針對性地強化學生在茶產品方面的專業知識,培養學生的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實踐能力。
4 結語
結合區域產業特色,培養應用型人才是中國高教改革的歷史時刻,更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需求。隨著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總額和農產品出口貿易總額的不斷增加,高校尤其是身處農業大省的高校和高職院校,必須在產教融合的指導下,走差異化、特色化的人才培養道路,培養更多高素質的復合應用型專業人才,在推動中國和區域農產品外貿發展的同時,樹立自身品牌,增強競爭力。
參考文獻:
[1]翁鳴.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現狀及其特點[J].國際貿易,2013,6:30-35.
[2]謝思娜,楊軍,劉合光,Orachos Napasintuwong Artachinda.中國-東盟農產品貿易結構變化及互補性分析[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
[3]羅萬純,劉銳.中國農產品貿易區域格局分析及展望[J].農業貿易展望,2010,4:60-63.
[4]王元,劉冬梅,陳詩波.大湄公河次區域主要國家農產品貿易競爭力研究[J].中國軟科學,2010,2:88-96.
[5]《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http://www.moe.gov.cn/HLFtiDemo/search.jsp,2015.
課題項目:
本論文為中華全國供銷總社2012年度職業教育專項課題“高職商務英語服務農產品國際化”(GX1212)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
邱桂林(1977-),男,湖南桂陽人,湖南商務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湖南師大語言學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職業英語教學和國際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