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果關系是因果復句最重要的一級,而語言又是對客觀認識的主觀表達形式,因此因果復句就是英漢兩種語言表達因果關系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之一。
關鍵詞:因果關系? 英漢語? 復句
1 英語因果復句定義及不同學派研究綜述
一般地,在英語中一個因果復句主要包括主句\連接詞\從句三部分。這里用A、B、C代替,則其基本結構可以寫為:
①A(,)+ C + B (“(,) ”表示可以不用)
②C+ B,+ A(牛保義,2006:338 )
英語因果復句大多采用主句在前,從句在后的結構形式。語言學家認為英語因果復句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表示原因為主的句子,它通常是原因狀語從句修飾整個主句;一種是表示結果為主的句子,它通常是結果狀語從句修飾整個主句。
1.1 傳統語法對英語因果復句的研究 對于英語的因果復句關系,Quirk et al.(1985:1527)把英語因果關系分為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兩類,其中直接原因有四種關系:
①原因與效果:本結構表示人們認識到現實世界中的一種固有的客觀聯系;
例1 The flowers are growing so well because I sprayed them.
(花長得好的直接原因是我澆灌它們的效果。)
②前因與后果:本結構表示講話人對一種聯系的推論;
例2 She watered the flowers because they were dry.
(她澆灌花的原因是花干枯了,即有了花干枯的前因,才有我澆灌花的后果。)
③動機與效果:本結構表示有效果的有生物的意圖;
例3 I watered the flowers because my parents told me to do so.
(我澆灌花的動機是我父母教我這么做的。)
④狀況與后果:本結構表示從屬分句中的前提和母句中結論之間的一種關系。
例4 Since the weather has improved, the game will be held as planned.
(鑒于天氣好轉這個事實,比賽將按計劃舉行。)
上述例子均表示原因分句與母句之間的直接關系。其中,間接原因句中的原因分句與主句表示的情景無關,僅代表一個言語行為的含蓄動機。如:
例5 Percy is in Washington, for he phoned me from there.
(因為電話是從Washington打來的,所以知道Percy在那里。)
Since you seem to know them, why dont you introduce me to them?
( 既然你認識他們,為何不把我介紹給他們?)
Quirk作為傳統語法的代表,他的發現對因果復句以后的研究已做出巨大貢獻,然而還是存在一些問題。首先,他沒有認識到人類認知因素對其認知機制的影響;其次,他沒有深層次理解因-果關系;再次,他在對連接詞的分布語料庫進行調查時,沒有涉及到這些詞分布原則的機制和原因;最后,他提及到間接原因是直接原因的外緣作用,但是忽略了動機機制。
我們從傳統語法角度來看英語因果復句的表現手段還會發現,不同的連接詞引導的因果復句有不同的情況。如:
例6 I cant expect success because I havent ready for it.
例7 Seeing that the job market isn't ideal, I'm not in a rush to find something to do to start my career. (COCA)
例8 The soup was very salty, so we were thirsty afterwards.
在例6和例7兩句中,如果把表原因的關聯詞because,seeing that 換成if,句子同樣成立,但是句子關系則由因果關系變成了條件關系。如果把例8中的so 換成and,則句義從表結果變成了表遞進。由此可見,關聯詞在英語因果復句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認知語法對英語因果復句的研究 Sweetser(2002:77)基于言者識解維度將英語中的因果復句分為 “內容域(content domain)、認識域(epistemic domain)、言語行為域(speech act domain)”三大類,他認為,because 引導的因果復句,主句后面不使用逗號,表示預設;主句后面用逗號,表示斷言。筆者認為如何來正確選擇一個連詞,主要是由語用因素促動的,下面用三個著名例句來解釋這個理論:
A. What are you doing tonight, because there's a good movie on.
B. John came back because he loved her.
C. John loved her, because he came back.
在A句中because 解釋了主句的言語行為的原因;在B句中我們可以從John回來的信息知道他愛她這個結論;在C句中他愛她是他回來的原因。
沈家煊(2003)提出英漢因果復句必須遵循三域理論。其中,行域義主句表示話語雙方的預設命題,知域義和言域義的主句則表示說話者的推斷。
2 漢語因果復句的定義及不同學派研究綜述
漢語中因果復句是指正句和偏句之間是原因和結果的關系的句子。偏句說明原因,正句說明結果。一般是偏句在前,正句在后。
下面將主要從時期角度來介紹漢語因果復句的研究。
2.1 早期研究 黎錦熙(1924)先生是漢語復句傳統研究的開創者,他在其《新著國語文法》 (1924)中明確提出了因果復句的結構關系。他認為,主句表原因,從句表結果,同時行為目的即為動機,該類句子統稱為原因句。但他在因果句方面主要是研究因果連詞,而沒有對因果復句進行詳細的下位分類。呂叔湘先生(1944)將因果關系分為了“釋因”和“紀效”,又將“釋因”再進行下位分析,認為原因只是個總括的名稱,細分起來至少可以包括三個小類:事實的理由、行事的理由和推論的理由,這主要是從邏輯學角度對因果關系進行分類。如:因為天熱,冰棒化成了水。這屬于事實的理由,表明一種真理;如:因為天熱,我吃冰棒。這是行事的理由,因為天氣熱才吃得冰棒;如:天一定很熱,因為冰棒都化成水了,這是推論的理由。另外張志公的《語法學習講話》(1980)將因果復句分為兩類:原因和結果、理由和論斷。這一論斷對今后的相關研究影響很大。
2.2 中期研究 在黎錦熙先生的基礎上,邢福義(2001)先生對因果句有了進一步的研究,他把漢語復句分為因果、并列、轉折三大類,他認為分句在語義上存在因果關系并認為漢語因果復句中最典型的句式是“因為...所以...”;他把因果關系又分為已然和或然兩種;他根據因果句的順序又把因果句分為“由因到果”和“由果溯因”兩類。相對于黎錦熙先生,邢福義先生把因果復句關系的涵義擴大了,他認為甲乙兩事物之間只要存在因與果相互順承的關系,都屬于因果關系。
2.3 近期研究 沈家煊(2003)在Sweetser(2002)的理論成果基礎上,提出了“行、知、言”三域劃分法,要求以此為基礎明確各復句表達的具體語義關系,將提升因果復句研究提高到了語義研究高度。他在《復句三域“行、知、言”》這篇文章中提出的“行”指行為、行狀,“知”指知識、認識,“言”指言語、言說。
榮麗華(2011)認為“因果復句”即“用來表達因果關系的復句,是客觀因果關系在語言中的一種主觀表現形式,因此具有主客觀交互性的特征。”在“因果復句”中,用來表達“原因”的分句叫“表因句”,用來表達結果的分句叫“表果句”;語序上在前的分句叫“先行句”,在后的分句叫“后續句”,且把學界對漢語因果復句的研究概括為“三點、兩面、一線”六字,三點即因果復句的內涵、外延和分類,兩面則是古代與漢代漢語因果復句研究、一線指的是因果復句的關聯詞。她認為“三點”是基礎, “兩面”是依據, “一線”則是關鍵,三者關系緊密,不可分開。
3 小結
對于因果句的研究,英語主要從傳統語法和認知語法角度研究。傳統語法把英語因果關系分為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兩類,且不同的連接詞引導的因果復句有不同的語義。認知語法中則把因果復句分為內容域、認知域和言語行為域。而漢語主要分早中晚三個時期來研究。早期主要從關聯詞和邏輯語義上研究,中期擴大了語義的范圍,而近期主要放在了語義的應用上。但無論是英語還是漢語,學界對因果復句在結構、語義及關聯詞等方面都做了很多的研究。
參考文獻:
[1]Quirk.et al1985.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 Longman Group? Limited.
[2]Sweetser,E. 2002. 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3]呂叔湘.中國文法要略[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4]牛保義.英語因果復句的認知語法研究[J].現代外語,2006(11):338-343.
[5]榮麗華.漢語因果復句分類系統構擬[J].現代漢語,2011(09):23-25.
[6]沈家煊.復句三域“行、知、言”[J].中國語文,2003(3):196-197.
[7]邢福義.漢語復句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基金項目:本文為長沙南方職業學院2015年院級重點立項課題《英漢因果復句的類型學研究》(立項編號:15YZ04)。
作者簡介:郭春芳,長沙南方職業學院航空服務系商務英語教研室教師,講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