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黃金“生銹”這種只發生在古金器上的事情,也出現在現代純度較高的千足金飾品上,什么原因造成這一現象呢?筆者通過對一件出現“生銹”現象的千足金擺件進行測試,通過測試結果分析黃金“生銹”的原因。
關鍵詞:千足金? 生銹? 變色
隨著黃金投資市場的火爆,金條、金幣、擺件、飾品已經進入千家萬戶,由此一系列質量問題也頻繁出現。黃金“生銹”這種只發生在古金器上的事情,在千足金飾品上現在也偶有發生。黃金“生銹”不僅影響飾品的美觀,同時也讓消費者對飾品的質量產生疑問。
目前很多關于黃金變色的機理的研究都是針對金幣進行的,大部分沒有得出明確的結論。大連理工大學楊長江博士《金銀幣變色機理與抗變色工藝研究》中關于金幣變色的結論是“金幣表面附著的銀是金幣變色的主要原因”。但是千足金飾品雖然和金幣有相同之處,但是在工藝方面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飾品表面附著的銀”可能是飾品變色的原因之一,但是也可能存在其他的原因。對此,筆者對一個長滿銹斑的千足金小豬擺件做了部分研究試驗,希望通過這些試驗能夠發現千足金飾品“生銹”的其他原因。
1 試驗樣品
一個長滿銹斑的千足金小豬擺件(見圖一)。
圖一? 帶銹斑的千足金小豬擺件
圖二? 以銅絲為參照的電子掃描圖(25x)
2 儀器設備
S-3200N型掃描電鏡,放大倍數為10x-300000x。
QUNTAX-200型X射線熒光能譜儀,元素測量范圍Be-U。
3 試驗過程
首先,選取樣品中五個銹斑,對其顏色較深的位置進行一個小范圍的掃描,利用掃描電鏡配備的X熒光能譜儀對其成分進行分析,測試結果見表一。
通過表一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樣品出現銹斑的中心位置,除了主體元素Au外,還存在C、O、N、Cl、Na、Ca、S、K、Si等元素。然后,在小豬上面的前臂腋下用銅絲作為參照物,對銹斑與未變色基體同時進行面掃描,分析表面元素為Au、Cu、C、O、Si、S、Ta、W等。掃描各元素在樣品表面的分布狀態,Cu、Ta主要分布在參照物銅絲上,其他元素基本為均勻分布在樣品表面。
4 結果分析
對銹斑中心位置的測試結果顯示,除了Au元素外,銹斑中心部位主要是C和O元素。表面大量的C和O元素主要是由于外界污染造成的。N、Cl、Na、Ca、S、K、Si等元素微量物質是由于金屬表面污染和樣品本身含有的微量成分。對比樣品表面各元素分布情況,這些元素均不是造成銹斑的主要原因。而楊長江博士所提出的變色主要誘因Ag元素在該樣品中銹斑中心并不存在,所以該樣品的變色原因并不是由于Ag元素引起的。
仔細觀察表一中的五張圖片,我們可以發現它們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銹斑中心位置都會出現一些缺陷。筆者認為,正是這些缺陷的應力作用造成了千足金“生銹”這一現象的出現。由應力作用造成宏觀現象,在應力消失后,宏觀現象也隨之消失。為此,筆者將該樣品送往專業的首飾維修店鋪,找經驗豐富的維修師傅對樣品進行退火處理,經過慢慢的提升火焰溫度至其整體變紅后,自然冷卻,銹斑果然消失。由此可見,由加工工藝過程中所帶來的表面結構缺陷也是導致黃金變色的一個原因。
參考文獻:
[1]楊長江.金銀幣變色機理與抗變色工藝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08.
[2]黃金生銹了?[J].中國質量萬里行,2013(02).
[3]袁軍平,黃云光,王昶.沖壓千足金首飾的“生銹”問題[J].黃金,2013(09).
作者簡介:
宋毅(1980-),男,學士,工程師,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主要從事珠寶檢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