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聲
日前,一位朋友傳來幾份《火燒云》同課異構的教學設計,讓我過目。遵囑,我認認真真地將其讀了幾遍,在比較中,覺得這幾份教學設計各有特色。就拿新課導入來說吧,有的情思激蕩,有的直觀形象,有的親切自然,有的睿智深刻,這些導入看似隨意,實具匠心。再拿板書設計來說吧,遣詞用字,恰到好處,排列有序,情趣橫生,渾然天成,這些板書,內容之精要,形式之精巧,堪稱課堂教學的“集成塊”。所有這些都是可圈可點的。
簡單地說完了“閃光點”和“創新點”之后,我想重點說說“遺憾點”。這些“遺憾點”也是我在聽課中經常遇到的,特別是公開課、展示課、觀摩課,更多一些。
《火燒云》我教過,是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第一組的第二篇精讀課文,作者蕭紅。文章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繪了火燒云從上來到下去過程中顏色和形狀的變化,展現了絢麗多彩、美妙奇異的景觀,抒發了作者熱愛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以及學段要求,從“真語文”的角度審視這幾份同課異構的教學設計,我覺得,有的教學目標過大,有的教學內容過雜,有的教學環節過多。語文知識學習、語文能力訓練及人文素養熏陶未能有效體現,教學形式化較重,存在著“非語文”“泛語文”現象,給人一種“似霧,似風,似雨”的迷茫感覺。這樣設計,必然會降低語文教學的效果。
先說教學目標過大的問題
我仔細看了,有一份教學設計確定了4個教學目標,第二個目標是這樣表述的:“通過《火燒云》的學習,培養學生遣詞造句能力。”恕我直言,這個目標定得太大了,這是語文課程的目標,一節課怎么能實現這么大的目標?什么是教學目標?所謂“教學目標”,就是所要達到的預期的教學效果。在教學實踐中,教學目標過大,其實質就是淡化目標,也可以說沒有目標,這可能導致在教學中“抓不住”,缺乏具體實在的東西去落實,甚至會隨意發揮。
那么,怎樣解決教學目標過大的問題呢?
認真讀課文,我們會發現,第三自然段描寫火燒云顏色千變萬化,瑰麗無比,用詞非常準確:“這地方的火燒云變化極多,一會兒紅彤彤的,一會兒金燦燦的,一會兒半紫半黃,一會兒半灰半百合色。”另外,這也是一個排比句。在第一自然段中也有一個排比句:“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由于傍晚透過云層的陽光是紅色的,人與動物身體顏色不同,受到霞光的映照必然呈現不同的色彩:照到白色的物體上,呈紅色;照到紅色的物體上,呈金色;照到黑色物體上,呈紫色。用詞既準確又生動,讓我們仿佛身臨其境一樣。通過以上簡析,第二個教學目標不妨定為:“練習仿寫詞語‘紅彤彤‘半紫半黃;練習仿寫排比句子‘大白狗變成紅的了,紅公雞變成金的了,黑母雞變成紫檀色的了。”這樣一改,就把大而空的“培養學生遣詞造句能力”的教學目標,變得具體了,可操作性強了。
再說教學內容過雜的問題
在一份教學設計中,有一個教學內容,是解釋第一自然段中的兩個名詞。教案寫道:“‘晚飯過后,火燒云上來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臉紅紅的。兩句中有兩個名詞,一個是‘火燒云,一個是‘霞光。‘火燒云和‘霞光不是一回事。‘火燒云是云彩受夕陽照射而產生的,呈紅色;‘霞光,指太陽落下地平線后,余光照射到云彩上又反射到地面上來的光。因此,傍晚被陽光照射得紅彤彤的云,叫‘火燒云;而火燒云反射到地面上來的光,叫‘霞光。”再恕我直言,這樣設計,是科學課,而不是語文課,這個教學內容與語文毫無干系。語文課最大的悲哀是語文本體的淡化和失落,要知道,在語文教學中,課程內容大于教材內容,教材內容大于教學內容,語文教學內容一定與語文有關。語文課無論怎樣設計,一個根本的東西不能變,那就是以課文為例子,指導學生去學習語言、感受語言、運用語言。
那么,怎樣解決教學內容過雜的問題呢?
寫到這里,我想起一句意味深長的對話:有人問一位著名的雕塑家:“您是怎樣把石頭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頭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就拿識字教學來說吧,與其解釋“火燒云”和“霞光”這兩個概念,倒不如讓學生在熟讀背誦的基礎上,動筆寫一寫這5個字,重點指導“燒”字和“霞”字的寫法。“燒”,左右結構,左窄右寬;“霞”,上下結構,上小下大。小學階段,一定要把識字寫字教學放在重要位置,這是千百年來語文教學成功的經驗,如果不重視漢字教學,將會在歷史上鑄成罪過。我這樣說,一點也不為過。
最后再說教學環節過多的問題
有一份教學設計,我數了一下,兩課時一共設計了十幾個教學環節。從讓學生看火燒云錄像開始,到讓學生展示自己收集蕭紅的有關資料結束,雖然處處充滿了時尚元素,但千頭萬緒,模糊一片,弄得語文支離破碎。這樣的教學設計,有太多的資料補充,有太多的媒體演示,有太多的“小組討論”,有太多的片面追求形式的做法,學生所得必定“淺草才能沒馬蹄”。
那么,怎樣解決教學環節過多的問題呢?
我建議,運用三個原則:(1)取消原則。把一些非語文活動的環節省去,“冗繁削盡留清瘦”,留什么?留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留學生背誦自己喜歡的課文。留住了這些內容,就是留住了語文。要知道,讀和背是我國語文教學的寶貴財富,也是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融入文本的重要途徑。(2)精簡原則。把提問精簡到最低限度,根據思考價值和智力層次兩個要求,設計提問。有的教師誤認為啟發式教學要訓練學生思維就得提問,殊不知兩者并不是一碼事,提問可以是啟發性的,也可以是毫無意義的,不能把寶貴的40分鐘浪費在一問一答上。(3)合并原則。教學內容相對集中,操作程序不能拖泥帶水,使學生有更多的時間用來練習讀寫。當下的語文課堂普遍存在著“三少”現象:學生讀的少,寫的少,思考的少。其中,寫得少更為突出,課堂上往往“君子動口不動手”,這不符合語文學習規律。古人講“空談誤國”,上課空談,就會誤人。與其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一堂課徹底解決一兩個學生切實要解決的問題,真正給學生留下一點東西,比浮光掠影、蜻蜓點水、隔靴搔癢的教學要有效得多。
總之,大道至簡,放棄是一種智慧。教學設計切忌貪大求全,面面俱到,形而上學、煩瑣哲學、形式主義是高效課堂的大敵。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講求實效,真實、樸實、扎實,是我們上好語文課的基本要求。教學目標簡明,教學內容簡約,教學環節簡化,教學方法簡便,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反對“假、雜、虛”,提倡“真、純、實”,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求發展,本本分分為學生,這才是我們追求的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