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華
第一次看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句話還是在師范學校的大門上。進入師范學校后我的老師就經常對我們說,教師應該處處為學生做表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影響學生,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要學會做人,做一個誠實的人。走出師范學校的那一天,我的老師又對我說作為一名教師,如果讓你的學生感受到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運用了謊言,這對教師來說就是失敗的教育;如果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運用了謊言,但學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始終沒有感受到謊言,這就是成功的教育。
做了多年班主任的我始終沒有參透這失敗與成功教育之間的奧秘,直到有一天在一次名師報告會上,我的一個同行這樣講:他把善意的謊言當作教育的一種藝術,經常向學生“撒謊”。比如:通過“撒謊”,讓數學天賦不好的學生,也自我感覺良好;對數學考試多次失敗的學生,稍稍漏出下次的考試題,稍稍把考試成績抬高,讓他們獲得成功,從而保持數學學習的信心。謊言幫助這位同行消滅了學困生。
這次交流會讓我茅塞頓開,這種方法我能不能試一試呢?這對于平時循規蹈矩的我來說真的是一種挑戰。經過幾年的嘗試我發現,那位同行是對的,教育中的謊言是美麗的,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它能燃起希望的火種,具有催人上進的力量。
五年級下學期,我們班級從外地轉來了一名插班生,名字叫小誠。看著他滿眼的世故和臉上滿不在乎的表情,我知道,這是一個桀驁不馴、各方面習慣不好,很難擺弄的孩子。事情果然朝著我預想的發展下去,很快,班級的平靜就被這個孩子的到來打破了。
一天放學,學生正在做值日,值日生組長慌忙來到辦公室告訴我,班級的水桶被小誠用拖布把打裂了。我回到班級一看,后門邊上的塑料蓄水桶有一個一指寬的裂縫,班級里“水漫金山”了。學生們一邊用拖布擦地,一邊叫嚷著,班級里亂成一團。這要多大的勁兒才會弄成這樣啊?我頓時火冒三丈,讓人把小誠叫過來。問他事情經過時,他倒振振有詞。原來做值日時,組長讓他把拖布洗凈后放回原處,他卻認為組長是欺負新來的學生,讓他多干活了。于是,不肯吃虧又不讓人小看他,賭氣使勁向墻角扔去,結果把那個塑料水桶砸裂了。聽了學生們七嘴八舌的告狀,看著裂縫的水桶,我知道,這件事如果處理不好,會使個性偏激的他誤認為老師偏袒原班的同學。想到此處,我強壓怒火說:“小誠,不管事情起因如何,損壞班級物品的行為都是不對的。”剛說到這,我發現他瞪了我一眼,目光冷冷的。嘴一撇,頭一昂,很不服氣的神情讓我不得不冷靜思考。我想還是冷處理一下吧,這個孩子我不了解,等跟家長溝通后再教育。于是,我心平氣和地說:“請你家長明天來學校好嗎?我要跟你家長商量一下班級的水桶怎么賠償。”他沒有出聲,目光中卻閃過一絲惱怒。
晚上快6點了,我接到了這個孩子媽媽的電話,電話里他的媽媽邊哭邊說:“李老師,你在學校嗎?你知道我兒子去哪了嗎?他還沒有回來,你用校訊通幫我發一下信息,看他去哪兒了,好嗎?”原來,他一聽我要找他家長,晚上沒敢回家。通過與家長溝通,我了解到這個孩子從小跟著姥姥一起長大,性格偏激,再加上姥姥的溺愛,使他從小養成了唯我獨尊的性格。四年級時,回到了父母身邊,父親的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平時不管孩子,只要犯錯,就會拳腳相加,用柳條抽,用拳頭打,有一次把孩子都打休克了。放下電話,我心一沉:如何教育這個孩子呢?向家長告狀,會使他更誤解我、也會更恨我,而且也起不到請家長來共同教育的目的;不告狀,問題又解決不了。這個新轉來的孩子,我該怎么引導呢?
第二天,我簡單批評小誠幾句這件事情就草草結束了。還沒等我想好怎樣教育這個孩子,意外又發生了。中午回家飯還沒做好,小誠的姥姥就打來電話,小誠和小區里初中的幾個住宿生打架,被石頭打破了頭,住進了醫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急忙來到了醫院,了解了事情經過后,我發現了教育這個孩子的契機。他很講義氣,有正義感。事情是因為幾個初中的住宿生向班上的一個男生要錢,他遇到后,打抱不平,與他們發生沖突引起的。
為此,我在班會上表揚了他一番。表揚時,我注意看了看他的表情,沒有不屑,只有這個年齡孩子該有的羞澀。看來,無論什么樣的孩子,內心世界總有一塊單純的區域。這個區域,只要裝進贊美、表揚、鼓勵,善良的心性就會煥發出迷人的光彩。
了解了這些,我就開始了對癥下藥。一方面,做好他父親的思想工作。我經常對其父親“說謊”,說孩子在學校有進步了,說今天哪個老師又表揚他了。他的父親聽到自己的孩子有了進步,非常高興,對小誠的態度有了明顯的轉變。抓住這個契機,我適時提出建議,希望家長在家里也能對其表揚,家校合力,促使孩子進步。同時,與其父親溝通,希望家長能在家里少動用“武力”,多給孩子一些關懷和愛;在孩子犯了錯誤時,能幫助其分析錯誤的原因,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使孩子能感受到來自父親的愛和溫暖。慢慢地,這個孩子的父親的教育方式有所改變,他也會用表揚鼓勵的話對待孩子。孩子有了錯誤,他也能心平氣和地一起和孩子去分析問題,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而不是非打即罵。另一方面,在學校,我也用“謊言”繼續欺騙小誠。一天課間,我在走廊無意間看到了兩名低年級的小同學費力地抬一桶礦泉水,而小誠在走過去之后,又猶豫著走了回來,把礦泉水扛在肩上,問明班級后,把那桶水送到了兩個孩子的班級。下午,我在放學時,找到了他,并對他說:“小誠,一年二班的班主任讓我謝謝你,因為你今天幫助了她班的同學。”聽了我的表揚,小誠的臉竟然紅了。此后,我經常用這樣的“謊言”來激勵小誠,并把班干部調動起來,研究幫助小誠的對策。漸漸地,這個孩子的優點得到了發揚,而缺點卻在不知不覺間改掉了不少。他變得積極關心班內事物,主動幫助老師和同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且,他的數學天分開始顯現出來,每次數學考試他都能取得好的成績。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他的表揚就真的名副其實了,不再有謊言的成分在里面。而這個孩子在我“善意謊言”的力量下,真正地變成了一個好孩子。
現在,小誠已經畢業上了初中。但是,他一有空就到學校來看我。回憶起他轉變的過程,得歸功于謊言的力量。我們常講“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要不同對待。像小誠這個個例,如果我只是單純地說教或者一味地批評,我想不會起到什么積極的作用,只會使這個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反之,抓住孩子的心理和契機,運用恰當的手段,倒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起到出其不意的好效果,這就需要我們的教育智慧與教育藝術。我想,謊言也是一種教育藝術,有時善意的謊言是一支甜蜜劑,它可以使人的美好情感得到滋生與發展,讓孩子健康成長。
(作者單位:林口縣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