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倩峰 樊孝華
摘 要:在我國林業的發展過程中生物災害管理工作能夠確保林業的健康發展。文章從闡述林業生物災害管理特點入手,對林業生物災害管理原則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生物災害;管理特點;管理原則
近年來我國對于許多新物種進行了引進和培育,這在某些情況下雖然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效益,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大量伴生生物和這些生物所導致的林業生物災害不斷出現。在這種情況下生物災害管理就開始體現出非常重要的價值,因此對于其特點與原則的研究也開始日益廣泛起來。
1 林業生物災害管理特點
林業生物災害管理有著諸多特點,這主要體現在應急性較強、遵循科學原則、具備一定社會性、法制性增強等環節。以下從幾個方面出發,對于林業生物災害管理的特點進行了分析。
1.1 應急性較強
應急性較強主要是指林業生物災害管理是一項應急性的工作,當林業生物災害性出現時工作人員應當對于災害進行應急處理,然后才能夠確保災害帶來的危害被控制到最低幅度。除此之外,針對林業生物災害管理所具有的應急性工作人員可以在部分情況下采取非常規的辦法來對于災害進行處置,僅僅在這一點上林業生物災害管理工作就和其他災害的預防與處理工作具有非常強的相似性。
1.2 遵循科學原則
在開展林業生物災害管理時工作人員首先需要清晰的就是工作方法和工作方針,由于林業生物災害管理工作的開展需要服從自然發展的規律和社會發展的規律,因此工作人員應當根據林業有害生物所具備的生物特征和地域特性來采取因地制宜的處理措施來有效的提升因害施策的工作效果。例如在楊樹的防災過程中,有關部門可以在綠化樹木栽植較多的鄉鎮安裝“殺蟲燈”誘殺楊樹等害蟲,并且注重在楊樹栽植面積較大的鄉鎮宣傳楊樹病蟲害識別、防治知識,送藥劑藥械和楊樹病蟲害防治技術資料下鄉,手把手傳授防治技術,積極推廣無公害農藥和防治新技術。在開展林業生物災害管理時另一個需要注意的問題就是工作人員應當從整體的角度來考慮工作內容,然后實施科學高效的林業生物災害除治活動,才能夠真正的確保林業生物災害管理具有很強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1.3 具備一定社會性
林業生物災害管理也是一項公共的除害活動,因此意味著這一管理工作必然具有或多或少的社會性。雖然森林作為一個生態環境具有很強的自然性,但是由于災害管理工作是由工作人員所完成,也使得這一工作具有了很強的社會性。并且在林業生物災害管理的過程中林業生物災害的常態化和應急管理也體現出了非常強的社會性。另外,林業生物災害管理的社會性還體現在對于公眾的廣泛宣傳、社會共同除害等工作中,既通過讓人民群眾來廣泛參與災害的去除來使得人民群眾對于林業災害預防具有更強的積極性,并且也可以使得這一工作具備更強的社會基礎與群眾基礎。
1.4 法制性增強
法制性的增強主要是指在林業生物災害管理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相關法律不斷完善使得這一工作開始變得有法可依。例如現今的林業生物災害管理活動展必須在嚴格的遵守我國有關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才能夠開展,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如果有工作人員違反法律法規則會受到法律的懲處。除此之外,林業生物災害管理的法制性增強還體現在了更多的管理部門和監督機制的建立,這些部門與機制都是為了讓林業生物災害管理工作能夠更加規范的開展而出現的,因此這在側面上也體現出了各級林業主管部門守法意識、用法意識的不斷增強。
2 林業生物災害管理原則
林業生物災害管理有著自身的原則,其主要內容包括了重視準備工作、明確管理區域、合理分析風險、構建防災體系等內容。以下從幾個方面出發,對林業生物災害管理原則進行了分析。
2.1 重視準備工作
重視準備工作顧名思義即是重視災前準備工作,以修水縣的林業生物災害管理為例子進行說明,該縣的現有林地面積510.3萬畝,未成林面積8.07萬畝;病蟲害成災面積0.0093萬畝,森林病蟲害成災率為0.02‰(年度下達指標3.3‰),通過對于數據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直觀的發現該縣的災害管理準備工作進行的非常到位。而在接下來的工作中工作人員首先應當要做的就是對于林業生物災害的實際等級進行確定。在對于林業生物災害等級進行確定時工作人員可以根據引發災害源頭的嚴重程度來對其進行緊急的劃分。另外,為了加強準備工作的時效性則應當在確定災害等級后立即制定或者是啟動相應的林業生物災害緊急預案,從而能夠將林業生物災害治理從規劃迅速的變為實踐。另外,工作人員在加強準備工作的過程中可以對于突發性的林業生物災害處理采取靈機應變的處理原則,并且在處理過程中多多借鑒之前類似災害的處理方法與處理模式,從而能夠切實的提高應急管理工作的整體效率。
2.2 明確管理區域
明確各自的管理區域是分清災害責任的第一步。眾所周知任何的自然災害都具有或多或少的區域性,而林業作為一種和自然資源聯系緊密的行業這一特點則更加明顯。因此這意味著工作人員在進行災害治理時也需要對于治理區域進行詳細的劃分。除此之外,工作人員在明確管理區域的過程中可以根據以往林業生物災害發生和發展的規律來對其進行劃片,并且將責任落實到某一具體的行政區域或法人上,然后根據我國的法律法規和有關部門頒布的獎懲制度來對于責任人進行嚴厲的追責,從而能夠通過追責制度的建立來有效的避免類似林業生物災害的出現。
2.3 合理分析風險
風險分析是一個被廣泛應用在許多領域的分析工作,而長期以來的林業生物災害的管理思想往往都是建立在自然災害風險分析的基礎之上。因此工作人員在對于林業生物災害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可以選擇定性分析方法或者是定量分析方法,并且根據不同的方法來對于出現災害的風險程度以及風險大小進行有效的評估。除此之外,當林業生物災害缺乏現成的災害數據時工作人員可以首先對于系統可能存在的災害風險進行事先評估來采取更加具有可行性的處理方針,并且能夠以此為基礎建立快速響應機制來盡可能的將林業生物災害帶來的損失降低到最小。
2.4 構建防災體系
構建防災體系是一項長期性的工作。通常來說無論是哪個行業的防災體系都包括了非常多的內容,這對于林業生物防災管理而言也是同樣的。以松材線蟲災害防御為例進行說明,在這一工作的進行過程中有關部門可以通過建立嚴密的松材線蟲枯死松樹監測網絡,并且由鄉鎮工作站測報員、鄉村護林員和“三防”人員、村組干部組成監測隊伍來將監測觸角延伸到各個鄉鎮村組、山頭中。其次,在鄉鎮工作站測報員應當指導信息收集工作和監測數據核實工作,并且將核實后的數據與信息及時上報縣森防站。在林業生物防災體系的建立過程中工作人員可以通過林業有害生物的植物檢疫工作的開展與優化來在很大程度上阻止外來林業有害生物的入侵,并且能夠避免林業生物災害的進一步嚴重化。與此同時,我國有關部門應當加大林業防災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投入力度,從而能夠將災害防治的區域盡可能地擴大。在這一過程有關部門可以通過檢疫隔離試種苗圃、建立林業有害生物檢查站等多種措施的來達到更好的防災效果。另外,防災體系的構建不僅僅是對于實體內容的構建,非實體工程的構建如完善信息披露機制、完善災害處理機制都是防災體系構建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
3 結束語
在林業生物災害的防治過程中工作人員只有掌握了現今工作的特點和原則才能夠進一步完善今后的工作。因此工作人員應當對于現今林業生物災害防治工作的特點與原則進行細致的分析,然后通過防災實踐的進行才能切實的確保防災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陳麗.德國應急管理的體制、特點及啟示[J].西藏發展論壇,2012,2(4):45-47.
[2]陳乃中,沈佐銳.水果果實害蟲[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3]陳祥偉,胡海波.林學概論[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