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飛 王志娟
摘 要:高臺縣全縣有水庫19座,其中平原洼地水庫13座,山區水庫6座。水庫均于上世紀建成。水庫自除險加固以來,發揮著經濟效益的同時,不少山區水庫隨著進庫泥沙的淤積,庫容不斷減小,大大降低了水庫正常發揮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泥沙問題;經濟效益
石灰關河地處高臺縣南部的祁連山區,上游河源區分布冰川2.5km2,海拔4800m左右,河流至下游水庫壩址處,海拔2640m,河道長10km左右,屬黑河水系,控制流域面積60.8km2。石灰關水庫屬高寒半干旱氣候,平均年徑流量1360萬立方米,多年平均降水量160mm,多年平均蒸發量1633mm,平均凍土深度1.5m,年平均最大風速21m/s。石灰關河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洪水來勢猛,主峰歷時短,多為陡漲陡落,峰高量小的單峰洪水。
石灰關水庫位于肅南縣大河鄉石灰關河清水崖附近,距高臺縣城鄉約67km,距肅南縣大河鄉西河村約2km,是以灌溉為主的一座山谷水庫,自1971年開始建設,于1978年年底建成并正式投入運行,石灰關水庫屬四等小(1)型工程,原設計總庫容256萬立方米,興利庫容232萬立方米,灌溉面積2.35萬畝,設計防洪標準按50年一遇洪水設計,100年一遇洪水校核。水庫除了攔蓄石灰關流域徑流外,尚在河源上游通過紅塘引水工程從馬營河支流流域每年引水300-350萬立方米。多年運行以來,庫區淤積較為嚴重,已將原設計死庫容24萬立方米淤積滿后,又將興利庫容淤積了125.8萬立方米,目前的有效庫容已由原來的232萬立方米淤積為150.67萬立方米,灌溉面積由2.35萬畝減少為1.5萬畝。
庫區兩岸谷坡大部分基巖裸露,植被發育較好,在壩前右岸有一淺層滑坡體,長約120m,寬30-40m,滑坡體厚度1-2m。石灰關河壩址處多年平均徑流量1360萬立方米,50%保證率設計年徑流量1336萬立方米,75%保證率設計年徑流量1164萬立方米。石灰關河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暴雨歷時一般較短,但強度較大,因流域小,比降大,雨水集中匯流快,形成洪水來勢猛,主峰歷時短,多為陡漲陡落、峰高量小的單峰洪水。
石灰關河流域自產輸沙量2.52萬噸,從馬營河流域通過紅塘調水流經本流域的2km黑砂槽,有1.6km溝槽水流切割較深,造成兩岸沖刷坍塌,形成泥石流十分嚴重,據初步估算每年約有5萬噸輸沙量進入主河道,這一沙量的匯入,使得本流域輸沙量由2.52萬噸增加到7.52萬噸。
石灰關水庫的淤積現已達到111.25萬立方米,就其泥沙量來源主要是引用紅塘水經流域上游黑砂槽地段時,由于坡陡流急,水流擺動沖蝕使兩岸滑塌,泥砂隨水入庫,造成水庫嚴重淤積。因此,解決水庫淤積問題應從上游砂源治理進行。
該水庫是紅崖子鄉人民生存和發展的生命庫,至今已有37年,在灌區經濟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由于當時社會經濟條件限制,目前該庫已是一座病險庫,庫區淤積接近總庫容的一半。水庫每年都要組織大量勞力進行庫區清淤和維護加固處理,在運行中若稍有不慎或處理不當造成失事,就會對國家交通、通訊干線造成巨大損失,同時,庫下游6.8萬畝農田和紅崖子鄉、水關鄉人民的生命財產將受到威脅,后果是十分嚴重的。因此,對石灰關水庫的泥沙問題進行庫區清淤,迫在眉睫,十分必要。
壩址處因無實測泥沙資料,計算依據<甘肅省多年平均侵蝕模數圖>,查得流域平均侵蝕模數350噸/km2,算得多年平均懸移質輸沙量WS=2.1萬噸,推移質輸沙量采用經驗公式:Wb=βWS計算,取β=0.2算得Wb=0.42萬噸,多年平均總輸沙量為懸移質輸沙量與推移質輸沙量之和,即流域自產總輸沙量2.52萬噸。
水庫隨著運行時間的推移,淤積泥沙累積增加,侵占了興利庫容,使水庫不能正常有效地發揮效益。不少運行管理人員和專業設計人員,都在不斷探索保持水庫有效庫容的方法。在規劃、設計等各個階段,根據水庫地形以及泥沙情況,采用不同辦法,減少水庫泥沙淤積,以保持有效庫容。
有效保持庫容的方法,主要在設置排沙通道設施,但該水庫無排沙設施,根據有關資料要保持庫容必須在壩址附近打隧洞,或者在壩內打底孔,這樣才可以防止泥沙進入水庫以及排沙的條件,以下幾種是比較有效的方法:第一,防止泥沙入庫;第二,異重流排沙;第三,沖刷庫內淤積物以取得庫容;第四,汛期降低庫水位使來沙集中的汛期來沙通過底孔排出庫外。
防止流沙進庫的有效方法,有利用汛期來沙集中的特點,在庫首處修閘和側向排沙道(明渠或隧洞)將泥沙排到壩址下游以減少庫區泥沙淤積。但這類排沙道,如地形條件不佳長度過長,則造價甚高。其次,設計時應考慮排沙道尺寸宜適當地大,有足夠大的泄量,不使排沙時形成壅水,造成洞前淤積,因這些淤積物在汛期后仍將進入水庫。有關資料記錄側向排沙道的運行和設計已經初步成功,但是有些因設計流量過小,排沙效果不太理想。
在汛期降低庫區有效水位,加大庫區內水的流動速度,把泥沙通過壩址沖向下游的方法,其排沙目的,與庫首側道排沙類似,但對于滯洪水庫或興利庫容不大的水庫多采用這種排沙方式。石灰關水庫由于泄洪能力過低,致使庫區淤積嚴重,而是為了擴大泄流設施,并及時采取汛期降低水庫水位,泄洪排沙,汛期過后蓄水的運行方法。改建后,汛期庫內水流基本無壅水成為明渠水流可排出汛期來沙,甚至還可將非汛期淤積的泥沙,沖刷出庫。結合其運行方式,促使有效庫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持,并維持多年庫內沖淤平衡。對于滯洪水庫,如設大型底孔并不設控制閘門,汛期僅短時間壅水滯洪。這種布置和運行方式,可保持較大的庫容不被淤積。
對于一些河道含沙量非常多的水庫,可在汛期采取異重流排沙,結合水庫所出位置的地形、水位特征、具體含沙量等相關信息,明確排沙數量。通常情況下,異重流洪峰排沙量約為洪峰泥沙的20-60%左右。在設計河流異重流排沙方案時,需考慮到每年汛期內大概的棄水數量,在不影響灌溉的情況下,有效實現對其泄放。綜合多方面信息,科學地待異重流流到壩址前時,進行開閘排沙,進而達到預期的異重流排沙效果。一旦未在汛期來沙集中時,及時進行棄水量的泄放及排沙,而延至汛后泄放,則難以達到理想的排沙效果,讓用于排沙、減少水庫淤積的水量沒有發揮其最大功效。所以估算當年的來水量,對于水庫調度運用,利用異重流排沙,是十分重要的。對于懸沙量很小的河流,就不具備利用異重流排沙的實際價值。但是,對于干旱地區紅崖子灌區石灰關水庫,水量不大的水庫,因不能預測當年汛期后期有無足夠的水量,可供利用,因而猶豫不決,失去時機,這是很可惜的。我縣部分水庫所以泥沙淤積嚴重,除了沒有設底孔,或者設有底孔并沒有充分用來排沙外,大部分是由于失去及時泄放異重流的機會造成的。正常蓄水和有效排沙是存在矛盾的,怎樣妥善處理,必須根據各水庫的不同情況,總結經驗,因時因地制宜地尋求解決途徑。
作者簡介:尹建飛(1982,6-),男,籍貫: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現職稱:助理工程師,學歷:大專,研究方向: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