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珊珊
瓷枕,最早見于隋代,唐宋時期較為流行。唐代沈既濟的《枕中記》中載:“開元七年,道士有呂翁者……俄見旅中少年乃盧生也,……與翁共席而坐,言笑殊暢。……翁乃探囊中枕以授之,曰,子枕吾枕,當令子榮適如志。其枕青瓷,而竅其兩端。”由此可知,唐中期瓷枕的制作已較為普遍。
瓷枕因其光潔細潤,質地清涼,成為古代夏季納涼的重要寢具。北宋詩人張耒有詩《謝黃師是惠碧瓷枕》云:“鞏人作枕堅且青,故人贈我消炎蒸。持之入室涼風生,腦寒發冷泥丸驚。”道出瓷枕消暑納涼的功效。南宋詞人李清照在《醉花陰》中寫到:“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詞中的“玉枕”并非真正的玉枕,而是當時燒造的青白釉瓷枕,同樣道出了瓷枕納涼的功用。
除了作為寢具,瓷枕也用于喪葬。在發掘五代吳大和五年墓、河北井陘柿莊宋墓、江西吉水縣南宋紀年墓、西安曲江池西村元墓時,都出土了具有實用功能的隨葬瓷枕。
縱觀我國瓷枕的發展史,宋代磁州窯燒造的瓷枕最具代表性。磁州窯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民間瓷窯,窯址位于今河北省磁縣的觀臺鎮和峰峰礦區的彭城鎮。磁州窯器物造型豐富,品種繁多,尤以多種多樣的瓷枕最具代表性。瓷枕表現的題材十分廣泛,有古代典故、兒童生活、山水人物等。現藏于河北博物院的白地黑彩孩兒鞠球紋枕(見圖),便是一件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作品。
白地黑彩孩兒鞠球紋枕出土于邢臺市一宋代墓葬,長30厘米、寬18.5厘米、高10.8厘米。枕面為八角形,周邊出檐,兩端翹起,中間下凹,瓷枕底部有“張家造”印款,說明燒造這件瓷枕的窯戶是“張家”。據統計,當時燒造瓷枕的窯戶有“張家”、“王家”、“李家”、“趙家”等,尤以“張家”的聲譽最高,燒制的時間最長。這種壓印戳記,也是窯戶為自家做廣告的一種表現形式。此枕枕面繪一童子,童子身著左衽長袖花衣,下穿肥大長褲,頭梳雙丫形小辮,正在全神貫注用腳踢球。由畫面內容可知,蹴鞠是宋代人們喜聞樂見的戶外活動。
蹴,即用腳踢;鞠,指球。關于蹴鞠的起源,西漢學者劉向的《別錄》一書中所記:“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十六經·正亂》中也有記述:“黃帝身禺(遇)之(蚩)尤,因而擒之。……充其胃以為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大意是:大約在4600多年前,中原的黃帝部落與南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進行了一場戰爭。最終,黃帝擒殺蚩尤,為了泄憤,便將蚩尤的胃塞滿毛發,做成球讓士兵們踢。這種蹴鞠起源于黃帝之說,在西漢之后的一些論著中也多被引用。
現代多數學者傾向于蹴鞠起源于戰國這種說法。《戰國策·齊策》與《史記·蘇秦列傳》中都有關于蹴鞠運動的記載:“齊地方二千余里……,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斗雞、走犬、六博、蹋鞠者。”“蹋鞠”即“蹴鞠”,從書中記載可清楚得知,距今2300多年的戰國時期,蹴鞠已在齊國都城臨淄廣為流行。
到了漢代,蹴鞠作為一種娛樂競技項目流行于市井及宮廷。《西京雜記》載,劉邦成就霸業后,將父親劉太公從老家接到長安未央宮居住。誰知劉太公終日悶悶不樂,劉邦找人打聽后,才得知其“平生所好,皆屠販少年,酤酒賣餅、斗雞、蹴鞠,以此為歡”。于是劉邦頒旨,在長安城仿照沛縣豐邑造了一座新城,并將豐邑老百姓遷至新城,陪劉太公斗雞、蹴鞠。
除娛樂競技外,蹴鞠還作為軍事訓練手段在軍隊中廣泛開展,以此來鍛煉士兵的體魄,提高軍隊的戰斗力。《漢書·霍去病傳》中記載:“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踢鞠也。”由此可知,當時即使士兵在吃不飽飯的情況下也要堅持蹴鞠訓練,以培養士兵頑強的意志。
隨著封建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唐宋時期,蹴鞠運動呈現出鼎盛的態勢。唐代,鞠的制作工藝有了本質的變化。唐以前所用的鞠是實心球,將毛發等物包裹在皮革中。唐代則在此基礎上發明了可以充氣的空心球。這種球用動物膀胱作內膽,外邊用八片皮革縫制而成,不僅球體更加接近圓形,而且球體較輕,彈性較大,踢起來更省力。唐代詩人王維在《寒食城東即事》中這樣寫道:“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可見球踢得很高。
唐代,不僅出現充氣足球,還發明了球門。球門有雙球門和單球門之分。雙球門是指球場兩邊各設一球門。球門用竹竿制成門框,兩竹竿上邊用繩子結成網狀,下邊留有射門的區域。單球門則是在球場中間設一球門。《文獻通考》中記載:“蹴球蓋始于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于上,為門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即在兩根高高的竹竿上結一網,網上留一洞為球門。兩隊分置球門兩側,比賽時,球員彼此身體不再有任何接觸,再加上場上活動區域面積縮小,因此比賽激烈程度減弱。
此外,唐代女子蹴球十分盛行。唐人康駢在《劇談錄》中描述了一個民間女子踢球的情景:“……方年十七八,衣裝襤褸,穿木履,于道側槐樹下,值軍中少年蹴鞠,接而送之,直高數丈。”這名女子能用腳接住軍中少年的球,踢回時高達數丈,表明唐代女子蹴球水平相當高超。
宋代的蹴鞠運動十分普及,“白打蹴鞠”較為流行。“白打”是不用球門的個人表演,以踢球時花樣多少和動作的難易程度為標準。踢球人數一至十人不等。一人上場逐一表演,稱為“井輪”;二人對踢,稱“打二”;三人場稱轉花枝或小官場;四人場叫作流星趕月;五人場稱為小出尖、皮破;六人場稱為大出尖;七人場稱為落花流水;八人場稱為八仙過海;九人場稱為踢花心;十人場稱為全場。踢球時強調踢球的花樣和動作。除了用腳外,還可以用頭、肩、胸、腹、膝蓋等部位控球。這一時期,蹴鞠運動由競技性、對抗性向娛樂性、技巧性方向發展。
宋代民間還自發成立了許多蹴鞠團體。在眾多的蹴鞠團體中,最著名的是“齊云社”。“齊云社”,寓意踢球技藝之高,可踢上云霄。入社需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擁有高超的球技;二是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能夠支持社團組織賽事等活動所需的財力。社團擔負著制定比賽規則、對踢球藝人進行考核、組織賽事活動等職責,其性質類似于今天的“足球俱樂部”。
經歷了唐、宋兩個歷史時期的發展,蹴鞠運動達到了頂峰,尤其在宋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規模的擴大,蹴鞠作為娛樂性項目出現了空前繁榮的景象。這件白釉黑彩孩兒鞠球紋枕寥寥數筆就勾勒出一幅充滿生活情趣的畫面,不僅真實再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也為研究我國古代足球運動的發展提供了寶貴資料。(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