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訓
筆者早年收藏品中,有一洪洲窯器物,為一西晉青瓷褐彩羊形器(見圖)。器長22厘米,高17厘米。造型為一立式犄角公羊。羊體頎長、圓潤,有三道雙圈弧線紋,羊兩頰飽滿,長須下垂,神態安祥,抿口斂神,兩耳豎起貼于腦側,兩眼炯炯有神,雙犄卷曲,羊體上身有一圓形孔口,內空。羊體全器施青黃釉,犄角、眼、尾等處均施褐彩。全器造型比例準確,線條優美,尤頭部刻劃極為細膩生動,一副溫馴可人的神態,富有吉祥瑞氣。觀此青瓷羊形器整體造型,當為西晉實用器皿。這一作品,亦反映了遠古先民極為精湛的制瓷工藝水平。
羊乃瑞祥之物,是人類最早馴養的動物之一。在古人的心目中,它既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肉食來源之一,同時又被賦予了很多美好的秉性和象征意義。因為羊溫順可親,是一種善良有義的動物,所以“善”“義”才會都從“羊”字。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已有“吉羊(祥)”的記載。《詩經·召南》有“文王之政,廉直,德如羔羊”之說,用以表達文王的德政和善良的品性;《易卦》有“三羊(羊)開泰”之語,用以表達歲初人們美好的祝愿。人類的遠古祖先一直把羊以其美好、祥瑞之寓意而作為塑造的對象,以贊美羊的善良知禮、內柔外剛之秉性。西漢人韓嬰在其《韓詩外傳》中載:“魯哀公使穿井,得一玉羊,孔子曰:‘水之精為玉,土之精為羊。”孔子之意是掘土穿井為求水,結果得一玉羊,乃水土之精氣化合而成瑞器也,這恐怕是古文獻對羊形器皿的最早解釋。考古學家發現,我國許多漢墓遺存中,常有羊形器皿出現。漢代人還常在陵墓前置石羊,唐人封演《封氏聞見記》說秦漢以來,人臣墓有石羊、石虎等等,江蘇贛榆、山東臨沂等地確實發現過漢代的墓前石羊,《水經注》“睢水”“蚩水”載漢大尉橋玄、安邑長尹儉墓均有石羊。唐代帝陵前常置瑞獸獬豸,亦稱獨角神羊獬豸,取其善判曲直、辟除邪惡之意,或還是昭彰帝王英明公正之舉。羊在中國道教中也被認作是神的化身,常被視為老子的再世,或再遇老子的象征。漢楊子云《蜀王本紀》中稱老子為關令尹喜著《道德徑》,臨別贈言“子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尋吾”,青羊肆即今之青羊宮,在成都西南角,南臨白花潭,西望杜甫草堂。
其實,羊被人們視作瑞獸,更重要的是羊所擁有的忍辱負重、甘愿奉獻的犧牲精神。有史以來,羊始終充當著人類的犧牲品,無私地哺育著人類,貢獻著整個身軀。這方面,載入史冊的、有羊摻和其中的故事則莫過于婦孺皆知的蘇武牧羊。《漢書·蘇武傳》中記載了匈奴單于欲降蘇武,“乃幽武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徒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人們在贊嘆蘇武堅持節操威武不屈精神的同時,亦不會忘記羝羊危難之際慷慨相助的善心之舉。至于說到羊的形象在古代藝術品中的反映,無論是殷商時期的“四羊銅尊”、東漢時期的“百戲吉羊”畫像石,還是晉代、南北朝時期青瓷羊形器等,都是我們華夏先民對羊這一靈物所融入的情感,亦寄寓了古人對羊的善美、祥瑞、謙德及“義舉”等秉性的崇尚之情。
羊年說羊話瑞祥,今睹古物青瓷羊形器,唯美唯善,佳器感懷,以小文記之。(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