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康年
前些年,筆者在本縣農村調查工作時,偶在一戶老農家發現并收購到一枚清宣統時鑄行的“大清銅幣”(如圖),當時因其少見,十分欣喜。該幣圓形,紅銅質地,包漿熟舊,直徑3.1厘米,正面上緣為“宣統三年”四字,下緣為“百枚換銀幣一圓”七字,中間為珠紋圈,圈內有雙嘉禾紋及豎“十文”二字。背面外緣為“大清銅幣”四字等距分布,中間連珠紋圈,圈內為一蟠龍紋。制作精細,造型規整,圖案設計簡潔大方。
“水有源,樹有根”。要想徹底了解宣統三年(1911年)“大清銅幣”的鑄行情況,首先應當追溯一下清代機制銅元的發展歷史才行,它始鑄于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止于宣統三年(1911年),鑄行時間僅十余年。其鼎盛時期,全國共有十七個省二十個局開機鑄造銅元,其版式約有上千種,當時錢面為“光緒通寶”字樣,到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宣布立憲,并將戶部改為度支部,裁撤及合并山東、湖南、安徽、清江、江西、浙江、廣西等省的銅元局,繼續在九個省銅元局改為度支那部造幣分廠,下令停鑄“光緒通寶”,改鑄“大清銅幣”,并頒布統一的祖模,命各地仿鑄“大清銅幣”。其目的是推動幣制改革,以逐步將各省的鑄幣發行權收回,統一由中央發行管理。至宣統時自然沿襲下來,宣統二年(1910年),溥儀認為自己當了皇帝,應該鑄行當朝的錢幣,便下令天津度支部造幣廠試鑄“大清銅幣”各-枚。此錢未使用,其種類有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種銅幣。至宣統三年(1911年),又鑄行二十文、十文、五文三種銅幣,鑄量較少。不久,辛亥革命爆發了。清王朝被推翻,“大清銅幣”的鑄行僅有幾個月的短短壽命,就隨之而退出了流通市場。故這枚宣統三年的“大清銅幣”留給后人的印象,也只不過是成為敲響了清政府滅亡的喪鐘而已。(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