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昆
偶得一枚“紹圣元寶”
我非常喜愛收藏,尤其是喜愛收藏各種古錢,所以每到一處都會到古玩市場上去淘點喜愛的古錢。上周去內蒙出差,公事處理停當后便直奔當地一家比較大的古玩市場。
內蒙的古玩市場果然有些異域風情,賣的古物都是稀奇古怪的,逛到一個古錢攤前,被琳瑯滿目的古幣所吸引了。攤主是個蒙古人,與他交流得知這些古錢大多都是遼代和元代錢幣。這些古錢由于傳世量巨大,所以市場價值并不高,攤主的售價也算合情合理,而且這些古幣也的確鑄造精美,風格獨特,于是我便入手了一些。攤主非常高興,看得出我是他為數不多的大買主,成交后一邊和攤主聊天,一邊觀看其他的古錢。
一枚奇特的古錢引起了我的注意,說它奇特是因為在一堆遼、元風格的錢幣里,那傳統的漢民族的鑄造風格便顯得鶴立雞群了。取出了細看之下竟然是一枚“紹圣元寶”,不禁令我吃了一驚。
“紹圣元寶”是北宋哲宗紹圣元年時鑄造,以銅錢為主,偶有鐵制錢幣,傳世量不多,因此市價比一般的古幣要高出許多。我向攤主詢問這枚古錢的來歷和價格,攤主說是從村民那里收購而來,至于這枚漢族古幣的價格,他也不清楚,看我今天買了這么多古錢,就送給我了。我見這蒙古漢子為人豪放真誠,出了個合理的價格入手了這枚“紹圣元寶”。
這枚“紹圣元寶”外徑2.6厘米,厚約0.15厘米,文字鐫刻圓潤流暢,保存較為完好,錢幣外側雖然有些銹蝕,但也無傷大雅。但是這枚漢族的古錢是如何跑到遙遠的蒙古去的,想來是當年遼國入侵大宋掠奪而去,亦有可能是兩邊通商流通所致,但這已無從考證。這枚“紹圣元寶”歷經如此多的風風雨雨、改朝換代還能流傳至今,實屬不易。
拿起這枚“紹圣元寶”,猜測著它身上的傳奇故事,仿佛感受到當年宋遼之間的金戈鐵馬、刀風箭雨;又感受到了各個民族的交流融合,發展進步,激起靈魂與歷史的一次次碰撞,令人感到內心澎湃,久久不能釋懷,這也是收藏帶給我的最大幸福。(責編:丁丑)
西域“大歷元寶”
古時西域地區神秘莫測,留下過許多的傳說,也留下了許多神秘而珍貴的古泉,作為一名古泉愛好者,抵達新疆后自然是要去探索一番,沒想到這一次讓我和一段神秘的歷史不期而遇。
收到這枚“大歷元寶”的過程非常平靜,村民覺得這枚古泉可以換一筆收入,很痛快地就出手了,而我得到這枚古泉心中卻十分的激動,因為這種古泉幾乎只有西域可以找到,更因為這枚古泉身后那段金戈鐵馬、烽火狼煙的歷史。
“大歷元寶”鑄于唐大歷年間,據《舊唐書》記載:“大歷四年正月,關內道鑄錢使第五琦等上言,請與絳州汾陽銅源等處兩監,增設五爐鑄錢,許之。”這也是正史里對“大歷元寶”僅有的記載。作為一種國家貨幣,史料的記載竟然如此有限,更是給“大歷元寶”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于是我便上網查閱資料,也沒有得到一個準確的答案,《中國貨幣史》將其稱為一個還有待解決的問題。“大歷元寶”目前最受爭議的地方便是它的鑄造地和鑄造權的問題,這種古泉幾乎都是在西域地區發現的,這就證明了在別處并沒有流通,這樣的話“大歷元寶”就是不被唐朝朝廷認可的“私鑄錢”,但正史里卻存有記載,證明了朝廷知道,而且還批準了“大歷元寶”的鑄造,而且只在西域地區流通,這一點令我十分的疑惑和好奇。
端詳著手上這枚“大歷元寶”,直徑大約2.3厘米,表面已飽經銹蝕,但仍然莊嚴,令人贊嘆。
翻開史書,唐代西域政務歸安西和北庭都護府管理,安史之亂后政局動蕩,已經出現了地方私自鑄錢的現象,時逢吐蕃大舉入侵,朝廷已無力撥付軍餉了,就會導致軍心不穩,生出變亂,在這種情況下朝廷允許兩都護府自己鑄造“大歷元寶”,并只在西域地區流通,充當軍餉也是有可能的。
不管怎樣,“大歷元寶”見證了那一段動蕩的歷史,也許正是它的存在才幫助唐朝抵御了吐蕃的入侵,令人尊敬。西域謎泉,無聲地訴說著一段神秘的歷史。
(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