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麗娜,1975年生,洛陽人,河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熱愛大自然的多姿多彩,熱愛生活中的每一縷陽光。自2001年起開始在紅袖添香等網站發表小說,部分作品散見于《作家》《牡丹》等?,F就職于洛陽某高校。
生活依然忙碌,我只有悄悄抽身出行,乘坐J172次航班,飛往韓國濟州島旅行。趕往西安國際機場時,是22日晚上10點,起飛時間為23日凌晨2點20分(北京時間),6點20分落地(韓國時間。國內時間為5點20分,有整1小時的時差)。導游讓我們把時間調整到韓國時間,我沒調,一是嫌麻煩,二是想和家人過同一個時間,知道他們那時那刻在哪,又做著什么。
三天的時間,給我帶來很多新奇的感受,姑且從吃、穿、住、行、妝幾個方面來認識下韓國的濟州吧。
吃
無論是哪個國家,哪個城市或是小鎮,吃,都各具特色。
到濟州島的第一餐便看到了桌上擺著的“名吃”——韓國泡菜。這泡菜的原料極其多樣,白菜、蘿卜、黑豆、蕨菜、豆腐、魷魚等海產品都可以做成各色風味的泡菜。三天里,餐餐都離不開泡菜,可見韓國人有多愛泡菜。雞蛋、牛羊肉是百姓餐桌上的奢侈品,九次用餐,也只安排我們吃過一枚雞蛋,兩次豬肉。自助餐居多,僅有的能看見雞蛋和豬肉的時候也不能夾食雞蛋和豬肉,別的都可以隨便夾食。我的咀嚼問題使得我只好去選擇紅彤彤的辣白菜,固然不能吃辣,此刻也不再講究那些了,因為只有白菜軟和。米飯、面包、白菜可以隨便加,心里只有一個念頭:吃飽就好。并非價錢不到位接待就不到位的問題。這次旅行,吃、住、行,還是很具水準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最初的新鮮感之后,便深深地為自己身為中國人,能每天吃到不同的蔬菜,即便居家的小日子也能在餐桌上變換日常用餐而開心。何況,我又是一個喜歡嘗試不同風格的人,無論著裝還是飲食,或是行為方式,都期待變化。那日日、餐餐的泡菜,不合我的胃口。
鐵板拌飯,有點類似國內的蓋澆飯,只不過“鐵板”有相當高的溫度,瞧,里面的生雞蛋用筷子翻攪后,瞬間凝固。據說,鐵板拌飯是居家“媽媽”的發明,家里餐桌上的剩米飯、剩菜,倒掉十分可惜,媽媽們就把米和菜拌了吃,到現在已經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了!
紫菜、海帶是濟州島人餐桌上的常見餐品,靠海吃海,海帶比在家吃到的海帶口感好,晶瑩透亮,綠而綿軟,而不是我從小見到的褐色硬海帶。海苔和紫菜是一回事,也是我這次才知道的,餐盤里的片狀海苔,嚼起來脆、香,放在海帶湯里,即刻化身為紫菜??破樟艘淮问称分R呀。
導游一再強調自助餐不能剩下,吃多少,拿多少。中國人資源太豐富了,走到哪把這大手筆的習慣帶到哪,有不少人沒有凈盤。下一餐,導游再一次強調不能浪費,酒店的服務員干脆站在某些餐品前親自為客人盛餐,不是因為特別想為中國人服務,想是他們看著浪費掉的食物心疼吧。
自助餐,有酒助興。韓劇里,幾乎男女老少、俊男靚女個個都是酒神,很多個性雅靜的女孩子也是豪爽的一飲而盡。我端起酒,細品,才知道原來韓國人不是酒量大,而是他們的酒壓根是白水兌了一點酒。我素常不喜飲酒,抿了一小口,再不嘗了。
餐桌上的飲用水,從來都是冰水。韓國人不喝熱水,四季里都喝從冰箱里拿出來的水和飲料。我多年來養成的習慣是幾乎不喝涼水,出門隨身帶水杯,水越熱越好。這次帶的水杯也沒白帶,所到之處都能接開水,為韓國人的愛心,贊一個。
九次用餐分別在五個餐館,有八頓飯使用的都是不銹鋼的筷子。在國內見到過這種筷子,大都是一雙一雙買,看起來像是收藏品,沒見有誰痛痛快快用。初次遇見,我便“鐘情”于這種筷子,斯文地用著銀光閃閃的筷子從砂鍋里夾了雞塊入口,有點點燙,也不妨礙我對它們的喜愛。第二天在購物店再次遇見,買了10雙,以后大大方方用起來,干凈衛生,且便于清潔。從此,再不用竹筷子嘍,我為環保做貢獻,是不是“萌萌噠”。
穿
國內服裝店“韓流”襲人,尤其是年輕女孩子,最鐘愛的莫過于韓裝。我個人也偏愛韓版服裝,古典旗袍也喜歡,但只限于欣賞,穿起來太受約束,那是需要整天站著當模特的,由此,每次路過旗袍跟前,只狠狠地望幾眼,便閃開。歐美范兒的服裝似乎只適合那種高大、爽朗的女人,我也較少關注。韓裝,是我喜歡的風格,簡約、溫婉,雖然自己未必穿得出那種味道,仍暗暗喜歡。
接觸到的第一個韓國女人,是我們的導游小崔。初見面,她著藍色昵大衣,修身款,腰帶束起來,很嚴謹的樣子,給人職業女性的利落感。第二天換了淺灰色昵大衣,是寬松版,又添幾分隨意。第三天因為要爬山,換了紅黑搭配的運動款棉衣。三天的服裝各不相同,根據工作內容來著裝,合我的心意。司機是位“歐巴”,他三天沒換過衣服,都是休閑裝。
在濟州島的街上,幾乎沒見過穿“正裝”的男人,電視劇里的高富帥著裝那么英挺、風度翩翩,難道是個別人的個別時候?總之,我沒能親眼領略。
樂天店——濟州島上的奢侈品店,有很多世界級的大牌商品。在三樓我發現其實韓裝看起來根本不起眼,韓人怎么能把表面看來極其普通的衣服穿出大方、優雅、安靜、隨性的味道來,有空真得好好研究一番。
住
韓國人大都睡在地板上,極少數富裕人家睡床。這是我們從韓劇中得到的信息。我們在濟州島入住的酒店是兩人間,大大的床,室內布置簡單實用。木地板干凈得看不見一絲絲灰塵,導游一再強調不能穿鞋踏入房間,也拒絕穿拖鞋入內,拖鞋只能在衛生間穿,入室必須光腳或著襪。自認為算是個勤快人,我家的實木地板最初很是寶貝,臟了就小心翼翼地用抹布擦,后來干脆就用拖把擦了。自嘆不如呀。
被褥、地板、桌面、衛生間……不染塵,不發暗,我真的服了韓國人。他們是用心做事,把客人當“自己”來對待。想想國內的賓館,客人把賓館當“別家的”,賓館的工作人員把服務工作當任務和“別人的”。怪不得一些經營者要求員工把企業當“自己的”來做,清潔工把客房的馬桶當自己家的來刷,便格外干凈。飯店大廚把這餐飯當成自己的家宴來做,便格外安全美味。理念的差異吧。
電視播映的“中文國際”頻道,耳邊充盈著的是我的母語,真有種家的感覺,頓時恍惚了。
行
濟州島的街道不像國內那樣直、寬,更不像洛陽的街道那樣的四平八穩。隨處可見上坡下坡、彎道,這也是韓國街道的總體特點,所以我的外甥女要求多拍些街景回去給她欣賞,小丫頭興趣廣泛吧?呵呵。
濟州島有一個“傳說”,是關于“神秘道路”的。據說最初發現這個秘密的是一位出租車師傅。某年某月的某個深夜,這位司機師傅送完客人,獨自駕車駛在路上,想抽支煙,解解乏。慢行,空檔,停車,過了一陣,突然發現車在行進,四周空無一人,便驚出一身冷汗。果斷下車,再三觀察,距離停車的那棵樹約100米了。后來,這個地段被更多人知曉,大家行駛到那個地段,停車,空檔,車勻速行進,到約100米后停止不前。這個地段到如今成為了觀光點。我們下車后,從“神秘道路”的終點再回望過去,是上坡路。從“起點”看,是下坡路。濟州島像這樣的“神秘道路”還有好多處,據分析是由于視覺差的緣故。
自由活動時,隨便在街上走走看看,十字路口處,總有一群人在等紅燈,規矩地等,沒有哪一個人有十萬火急的事需要趕在綠燈到來前過馬路。他們是不是都是慢性子?他們是不是都是作秀給我們這些“外國人”看?其實,他們也有緊急事吧,也未必都是慢性人吧。不張口說話,沒人知道我們是外國人,一張口,會被人笑著說“原來是中國人呀”。從來沒有懷疑過自己的國籍,從來沒想過自己哪天會變成“外國人”。亞洲面孔,分不出國內與國外,因此,作秀也被排除。只斷定,教養使然。
濟州的街道上隨處可見現代、起亞汽車。小崔導游講到一個笑話,之前有中國游客問小崔:“你們的大街上怎么都是我們的北京現代?”挺自豪的樣子。小崔搶白道:“是我們的現代,不是你們的!”此言不差,在北京地盤上生產的才叫“北京現代”,國人以為是我們本土的汽車品牌,其實是人家韓國品牌,汗顏哪!白色的現代和起亞汽車幾乎是濟州,甚至整個韓國的所有汽車品牌了。三天,只在兩個地方分別見過一輛寶馬車,不能不說韓國人真心愛國,對民族企業有著絕對的支持。小崔導游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蔓延韓國,韓元大幅度貶值,形勢危急。迫于形勢,韓國不得不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在接受200億美元的緊急救援時,也必須接受援助附加的苛刻條件。極其富有民族自尊心的韓國人把這一天定為“國恥日”。但是,不久之后,韓國經過上下一心的努力,擺脫了金融危機的困境。市民紛紛把手中現有的外匯零錢募集起來,充實國庫。在政府發起的“收購愛國黃金運動”中,市民主動將珍藏的黃金首飾、金幣等黃金物品賣給國家。在韓國1998年2月的30億美元的外匯順差中,有10.5億美元是靠從民間收集的黃金出口實現的。
想想我們偌大的國家,如果國家遇到困難,老百姓是否也能如此慷慨解囊、傾其所有……互相之間講責任感,也要講權利和義務……
妝
說到化妝,全世界當屬韓女,她們是美的締造者,美的園藝師,美的引領者。韓劇之所以風靡東南亞,和劇中那些女人的精致妝容、優雅舉止有太大聯系,至少我是被她們所吸引了。
韓國美女任何時候,都用一個小時化好妝才出門。任何時候,都穿最得體的服裝出現在大眾視野。不只是明星,普通民眾也特別注重個人形象。導游小崔說,她不化妝時從不出門,即使是在家門口的菜市場,也需要在臉上涂抹一小時才能去買菜。同樣是買菜,我們的名主持倪萍大媽,素面朝天去買菜時被菜農拉住問是不是電視里的倪萍,得到確定信息后,抹著眼淚說,你是不是過得不好……中國的知名女主持人倪萍很受傷,讀者也很受傷……
中國的女人過早地選擇了放棄,過了三十歲就嚷嚷著老了,放任自己脂肪橫行,皺紋叢生,出語低俗。看看導游小崔吧,“小崔”其實不年輕了,四十有六啦。初見面時,看她的著裝和面容,我篤定她大約三十五歲左右,講解過程中她提到自己的兒子已經十六歲了,自己也四十好幾了,全車人驚呼,怎么會?
此后到任何一個購物點,都看到不少女性,無論年輕與否,漂亮與否,一律皮膚白皙,黛眉朱唇,明眸皓齒,舉手投足散發著一種自信。
在奢侈品購物店,認識了韓國兩大化妝品牌:雪花秀和whoo。認識了,也看它挺眼熟的,也僅限于此了,追求名牌,將永無止境。以一顆平常心對待容顏的老去,以內在修煉讓生命煥發青春光彩,是我未來的努力方向。
責任編輯 楊麗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