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萍
摘要 利用2013年5~9月湖北省氣象觀測資料、民政部門和省防辦統計的氣象災情信息資料,分析了2013年湖北省汛期主要氣象災害的特點及分布特征,結果表明,汛期主要氣象災害有階段性洪澇、伏旱、持續高溫及局地強對流天氣,其中持續高溫干旱天氣對農業、水資源及人民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為湖北省汛期的主要氣象災害。
關鍵詞 汛期;氣象災害;特征;湖北
中圖分類號 S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27-172-02
2013年是我國氣象災害多發之年,國內不少氣象工作者對汛期的氣候特征和變化進行了較為系統的研究[1-5],如卞潔等[1]基于1960~2008年逐日降水觀測資料,分析了長江中下游汛期暴雨的氣候分布特征、年際、年代際變化以及趨勢變化特征;楊素英等[2]利用東北地區91站1961~2010年逐日降水資料,討論了東北地區汛期極端降水量的非均勻性,結果表明,東北地區極端降水量呈現由南向北逐漸減少的分布特征;謝龍生等[3]利用1961~2010年廣東省23個站的逐日降水量資料、NCEP平均高度場資料和水汽通量場資料,分析了廣東省汛期暴雨的時空分布特征及主要影響系統,指出導致廣東地區汛期暴雨量異常的主要原因是距平風場的性質和水汽輸送渠道的異常變化。
對比全國汛期氣象災害,湖北省氣象災害有其大的背景。
湖北省汛期(5~9月)是每年災害性天氣頻發多發期,
暴雨、高溫干旱、強對流為汛期主要災害。2013年湖北省汛期最顯著的特征是出現旱澇并存態勢,先后發生了暴雨、高溫、局地強對流天氣過程,其中7月23日~8月22日出現歷史同期少見的大范圍持續性高溫天氣,造成干旱災害比較突出。筆者在此利用2013年5~9月湖北省氣象資料、民政部門和省防辦統計的暴雨洪澇、風雹、山洪和地質災害、干旱等氣象災害信息,統計分析了湖北省汛期災害的主要特點。
1 2013年汛期總雨量分布
2013年5~9月湖北省總雨量為457(老河口)~1 190 mm(鶴峰),時空分布不均,較強降水區位于宣恩—宜昌—潛江—武漢—麻城一線(圖1a)。與歷史同期相比,江漢平原、鄂西南大部和鄂東北東部較歷史同期偏多1~4成,其他地區較歷史同期偏少1~3成(圖1b)。 其中,7月下旬~8月中旬全省各地降水偏少,大部出現伏旱。
圖1 湖北省2013年5月1日~9月30日總雨量(a,mm)及其距平百分率(b,%)分布
2 2013年汛期主要災害性天氣過程及特點
2.1 主要天氣過程
2.1.1 暴雨。
2013年汛期湖北省共發生9次較明顯暴雨天氣過程,分別發生在5月6~8日、14~15日、25~26日、6月5~6日、24~26日、7月5~6日、8月22~24日、9月9~10日、23~24日,全省共出現280站(次)暴雨、48站(次)大暴雨,松滋、枝江、鐘祥、潛江、漢川、應城、英山為暴雨高發區,達7~9次(圖2)。
圖2 湖北省2013年5月1日~9月30日暴雨站次分布(含大暴雨)
2.1.2 高溫。
2013年汛期湖北省出現三段高溫天氣(6月16~20日、7月8~13日、7月23日~8月22日),其中6月16~20日、7月23日~8月22日省內出現歷史同期少見的大范圍持續性高溫天氣;有105站次日最高氣溫≥40 ℃,其中日最高氣溫≥40 ℃站次最多是陽新13 d、通山10 d(圖3)。
圖3 湖北省2013汛期日最高氣溫≥40 ℃的站次分布
2.1.3 強對流。
2013年汛期湖北省出現強對流天氣有10次,分別發生在5月14~15日、22~23日、28~29日、6月20~24日、30日、7月15~21日、7月30日~8月2日、8~9日、11~18日、22~23日;全省有108站(次)出現對流天氣,發生最多的縣市有利川、鄖西、鄖縣、丹江口、長陽、荊州、黃陂、鄂州等地(圖4)。
圖4 湖北省2013年5月1日~9月30日強對流天氣災害分布
2.2 災害性天氣特點
2013年5~9月湖北省出現有暴雨、高溫和局地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最突出的特點是暴雨、高溫、局地強對流天氣交替出現,且具有極端性、突破性、局地性等特點。
2.2.1 出現極端暴雨天氣。汛期里有3場范圍廣、強度大的區域性暴雨過程為歷史同期少見,6月5~6日出現的暴雨過程是有氣象記錄以來6月份范圍最廣、強度最強的區域性暴雨,國家氣象站有10站(次)大暴雨、35站(次)暴雨;7月5~6日是入梅后最強的一次暴雨過程,國家氣象站有13站(次)大暴雨、20站(次)暴雨,江夏連續2 d出現大暴雨,過程雨量達308 mm;9月23~24日江漢平原和鄂西南東部出現歷史同期最強的暴雨過程,國家氣象站有11站(次)大暴雨、24站(次)暴雨,松滋連續2 d出現降大暴雨,過程雨量達227 mm。
2.2.2 出現突破極值少見高溫天氣。7月23日~8月22日出現歷史同期少見的大范圍持續性高溫天氣,全省平均氣溫、平均最高氣溫、平均最低氣溫分別有62、47、55縣市排歷史同期第1位;有105站次日最高氣溫≥40 ℃(圖3),其中陽新5~14日連續10 d、通山6~13日連續8 d日最高氣溫≥40 ℃。8月11日為入夏以來全省高溫范圍最大、強度最強的一天,其日最高氣溫≥35 ℃、日最高氣溫≥37 ℃、日最高氣溫≥40 ℃的站數分別為82、78、18站。
2.2.3 局地性強對流天氣頻發。汛期雷雨、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頻發,局地性較強。據不完全統計,5~9月全省大部分縣市出現有強對流天氣,雷電中東部多于西北部,風雹西部多于東部,鄖縣、鄖西、丹江口、房縣、利川、建始、長陽等地是風雹高發區。
3 2013年汛期氣象災害特點
2013年5~9月湖北省氣象災害主要表現為影響范圍廣、突發性強、局部災情重等特點。據初步統計,2013年汛期全省共有378縣市(次)出現氣象災害,其中漬澇災害145縣市(次)、風雹災害99縣市(次)、旱災98縣市(次)、地質災害20縣市(次)、雷電災害10縣市(次)、山洪災害6縣市(次)。與2012年汛期相比,洪澇、山洪及地質災害相對偏輕,但旱災和風雹災害相對較重,尤其是旱災持續時間長、影響范圍廣、災害損失重。
3.1 影響范圍廣、局部災情重 汛期持續高溫,影響范圍廣,旱災造成損失重。7月22日以后,全省持續出現40多天晴熱高溫天氣,部分縣市高溫日數和日最高氣溫達到或突破歷史極值,襄陽、孝感、隨州、荊門等地北部地區遭受連旱,其他市州旱情逐步發展成災害,造成全省17個市州近300萬人出現飲水困難;局部地區連續或災害疊加,造成較嚴重的災情。
3.2 突發性強、局部災情重
3.2.1
局部地區坨子雨來得急,雨量集中,破壞力強。如5月26日16:00~19:00長陽縣出現強降雨,導致山洪暴發、河水猛漲,誘發多起地質災害;6月26日00:00~04:00,宣恩縣4 h雨量140 mm,致使3萬人受災,縣城城區積水最深處超過80 cm,緊急轉移安置2 000人。
3.2.2 局部地區強對流天氣來得快,風雹強,損失大。如5月15日晚,當陽市出現26 m/s短時雷雨大風、局部地區伴有直徑達1 cm的冰雹,天門多寶鎮、張港鎮、拖市鎮、蔣湖農場遭受8級龍卷風襲擊,仙桃市出現雷擊事件;災害造成部分居民房屋屋頂被揭和損壞。7月16日13:18,三峽壩區、秭歸附近出現了雷電、大風和短時強降水,造成較嚴重的人員傷亡事件。7月17日16:00左右,十堰市鄖西縣六郎鄉大石堰村出現大風天氣,最大風力10級,導致人員死亡。
4 小結
總之,2013年湖北省汛期主要氣象災害有階段性洪澇、伏旱、持續高溫及局地強對流天氣;氣象災害主要表現為影響范圍廣、突發性強、局部災情重;雷電中東部多于西北部,風雹西部多于東部;與2012年汛期相比,洪澇、山洪及地質災害相對偏輕,但旱災和風雹災害相對較重。
參考文獻
[1] 卞潔,何金海,李雙林.近50年來長江中下游汛期暴雨變化特征[J].氣候與環境研究,2012,17(1):68-78.
[2] 楊素英,陸其峰,鞠曉慧,等.1961~2010年東北地區汛期極端降水的非均勻性特征[J].大氣科學學報,2011,34(6):756-762.
[3] 謝龍生,周偉導,潘光躍.廣東省汛期暴雨特征分析[J].廣東水利水電,2011(11):45-48.
[4] 趙勇,錢永甫.夏季江淮流域暴雨的特征及與旱澇的關系[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44(3):237-249.
[5] 李紅梅,周天軍,宇如聰.近四十年我國東部盛夏日降水特性變化分析[J].大氣科學,2008,32(2):358-370.
責任編輯 黃小燕 責任校對 況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