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智
摘 要: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巨大的影響,科技革命解放了生產力,并導致社會主義選擇市場經濟體制。而社會主義為科技革命提供了較為巨大制度優勢保障,反過來科技革命也促進了社會主義向前發展,促使社會主義深化未來發展目標,深化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內涵、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及推動個性化的發展需求;同時,國家的科技實力水平影響一個國家在世界領域體系中的話語權,直接影響著國家之間的關系,推動新型大國關系的建立,如,建立新型兩制關系、超越傳統大國關系以及促進經濟全球化。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科技革命 當代社會 發展
中圖分類號:D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9(a)-0219-02
科學技術的運用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給人類發展帶來豐富的物質,同時也可能成為巨大的破壞力量。技術的異化和科學技術的不良反應,則需要積極探索和利用科技的正能量。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觀中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是共產主義推行的基礎,生產力的水平對社會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當今,科學即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主導生產力的同時,對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1 科技革命導致社會主義選擇市場經濟體制
科技革命的開展主體是人。人在科學技術開展過程中投入的狀況決定其發展水平。根據歷史發展進程可以看到科技的進步,這與3個方面有較為直接的關系:第一,是科技本身的積累達到一定的水平,需要將其用實際的物質表現出來;第二,是科學家對科學技術的極致追求,所以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第三,是社會的需求推動科技的發展,人們的日常需求則要求科學技術的進步。
以上3個方面彼此間的相互交織,界限也變得具有其相對性。從近代的發展狀況中可以看到,科學革命的實現都是以資本主義為前提。經濟發展中較多的運用市場競爭機制,那么外在的必然性就會發揮自己的主觀引領作用,動員機制也在此發揮的更加明確。
市場經濟雖然在資本主義的框架下形成,但其生命力主要體現在人類的各項社會活動中。市場經濟開展的基礎是保障延續不斷的活力,促使人類文明不斷地進步,因而市場經濟對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主義經濟都有推動作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營造很多符合人類文明發展的事件,這也體現市場經濟的自由性。市場經濟因而也衍生到科技發展,市場推動科技的發展,科技作用于市場經濟,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2 科技革命促使社會主義深化未來發展目標
社會主義社會為科技革命提供了較為巨大制度優勢保障,反過來科技革命也促進了社會主義向前發展,促使社會主義深化未來發展目標。
2.1 深化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內涵
人類物質生產滿足的一般方式是精神生產,讓公有制形式從物質形態轉化為精神形態。這是一項很大的轉變。在理解馬克思主義公有制思想時,物質生產資料方面具有較高的集中度,并且精神產品上具有公有制屬性。蒸汽機作為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巨大的生產力代表,因而任何一種社會形勢都要借助生產力的發展,一旦蒸汽機所蘊含的公有制體現在科技革命中,這種生產力將會不斷地復制并大量的傳播,這也是理想共產主義建立的前提。在科學技術快速更新中,科學技術的進步要和腦力勞動者緊密相連,科學技術是屬于這部分人的知識產權。社會主義者需要尋找到知識產權和公有制上能結合的契合點。
2.2 深化社會主義目標
人不但要全面發展,還要不斷地發展。馬克思主義把“個人全面發展”看成人的個性發展中自我條件的統一,全面發展要體現在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上,并且能夠從一個勞動崗位自由的轉化到另外一個勞動崗位上,消除勞動分工對人的限制和階級劃分。讓腦力勞動成為一般的勞動方式,但腦力勞動具有多樣性、隨機性和復雜性,因而其運用和管理成為一道難題;海量勞動成果的處理能力成為當前發展的重要需求。大數據時代是通過一般腦力勞動認識外部世界[2]。
2.3 個性化的發展需求得以推動
現代科學技術的關鍵點是體現更多的人文個性化情懷,因為很多科技更加具有人性化,現在大的機械化發展已經進入停滯階段,當前信息領域已經是新科技時代發展的關鍵和核心,在信息技術在制造領域中的結合應用,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3D打印這類數字化信息技術讓整個的工作流程縮短,工作效率加大、對人的特殊勞動技能也逐步減低、降低其生產中的個性化生產成本,設計和生產方面也變得更加容易,當前網絡和電子商務的逐步興起,更多的個性化需求也在此被激化,有需求就會有生產,所以馬克思主義按需分配與按需生產中的內部一致性也體現出來。
3 科技革命推動新型大國關系的建立
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成為了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關鍵因素,并且也成為了決定整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首要因素。可以說,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水平影響一個國家在世界領域體系中的話語權,直接影響著國家之間的關系。
3.1 新型兩制關系建立
中國和西方資本主義大國之間社會制度不同。雙方在交往過程中都沒有摒棄自己所遵循的社會形態的不同,盡管中國當前勢不可擋的銳意進取,并對資本主義大國價值觀和發展方也產生威脅,但他們仍就都秉承資本主義的發展方式,并且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都有過激烈的沖突。但改革開放結束以后,中國逐步修正自己的很多原則,特別是選擇和資本主義相同的市場發展趨勢,規避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沖突。
3.2 傳統大國關系的超越
新的大國崛起一定會對老牌的大國利益產生挑戰,雙方力量的定位必須通過一場生死抉擇才能最終得出勝負。但是科技革命的前提下如果這樣角逐,必將帶來世界性的毀滅這樣將不會有真正的勝利者;攻城略地的冷兵器時代已經飄然而逝,因而當前大國的發展主要是穩定國際新秩序,雙方多方的聯手摒棄暴力革命的做法,因為當前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原來的資本主義發展本質上的不同,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已經控制階級斗爭的方式和程度,內部開展革命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3.3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歷經40多年的全球化研究以及數據化的分析,每一個國家不再是獨立的個體是一個大的發展趨勢,也可以稱為網絡結構和板塊結構。每一個國家都是這個結構中的小群體,即,Cluster集群化。這個群體之間有重疊和蔓延部分,全球化讓全球的經濟政治文化真實的溝通連接。彼此之間的連接和共通,讓經濟出現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
4 結語
科技革命雖然是資本主義市場發展的基礎,但是對社會主義制度也產生重要影響,科技革命促進社會的深化以及發展,因為科技在發展中不斷的提升和改善,以期更好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在深化公有制內涵的基礎上,協調不同制度下的國家之間的關系,讓兩者在擱置制度和意識形態上的分歧和爭議中積極尋求機會促進協調發展。并且在發展中協調國家之間的相互關系,把戰略對峙變成戰略合作,促進全球經濟的發展,穩定國際新秩序。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人民出版社,1997.
[2] 王煥麗,王軍.新科技革命沖擊下社會主義中國的路徑選擇[J].河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1):20-22.
[3] 林德宏,陳文林.現代科技革命與馬克思主義[M],南京大學出版社,1989.
[4] 胡振良.當代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若干趨勢[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3(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