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華 郝日明
摘要 為了進一步了解新農村建設現階段的落實情況,筆者通過發放問卷的形式對官山村新農村建設示范點柿樹板組進行走訪調查,對其中發現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分析和總結,并給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與建議,以期對今后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 新農村建設;問題與策略;官山村
中圖分類號 S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27-258-02
我國是農業大國,“三農”問題一直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也是每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必然要強調的問題。為統籌城市和農村的全面發展,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就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出了二十字基本要求:“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1]。隨后,我國新農村建設事業開展得如火如荼,而在此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也應當引起關注。如何正確面對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并予以改善是目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任務。
1 研究地概況
官山村坐落在安徽省安慶市樅陽縣城的西北部,位于銅安路西側官岱路,西北為雨壇路,與雨壇鄉查嶺村之間僅隔一山,東與官埠橋鎮繼光村接壤,南與官埠橋鎮連湖村之間一山之隔。全村現有1所完善的小學,公共衛生室1所,村域內村級公路全長6 km,寬5 m,以砂石路面為主,主要用作農業生產。全村有約30%的住戶已使用自來水,其余住戶則采用自鑿井水。為了推進農村信息化建設,近年來各家各戶也加入了鄉情信息網。柿樹板組作為官山村新農村建設的示范點,其東與繼光村相毗鄰,西接官山村余鹿組,南與老王莊相鄰,北與余坂相接,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2 研究方法
作為官山村新農村建設的唯一示范點,柿樹板組的建設情況對于新農村建設在全村的推廣與發展具有指導意義。筆者在查閱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關文獻的基礎上,主要采用了現場走訪和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對該村的新農村建設狀況進行調研,共發放了60份問卷,回收59份,其中有效問卷57份。通過Excel等軟件對數據進行匯總分析,從中總結出該村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相應建議。
3 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3.1 政府宣傳不到位
政府的宣傳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村民對新農村建設的了解程度決定了他們參與新農村建設事業的熱情,而他們對新農村的了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的宣傳力度。根據調查發現,該村村民普遍對新農村建設認識不到位,有89%的村民對新農村建設了解一點,4%的人對新農村建設不了解,而對新農村建設很了解的僅占7%。這說明該村政府在這方面還需加強工作力度(圖1)。
圖1 村民對新農村建設的了解程度
3.2 資金投入缺乏
充足的資金是保證建設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也可以說是重要命脈。各行各業各種工作都離不開資金的投入,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更不能缺少政府的資金投入。據調查,由于缺乏資金投入,該村無論是在生產還是生活上,新農村建設的效果都不明顯,一些項目也未按計劃實施(圖2)。
圖2 資金投入力度調查
3.3 法制建設薄弱
任何一項工作的實施都需要法律法規的支持與約束,新農村建設也不例外。村民們由于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嚴重,法律意識淡薄,參與積極性不強,同時該村也缺少真正意義上有關如何建設好新農村的相關條例與法規,也沒有明確的執法部門,這在很大程度上減緩了新農村建設的步伐(圖3)。
圖3 法制保障情況調查
3.4 基礎設施不完善
完善的基礎設施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面貌的重要體現。據調查,該村的基礎設施并不完善。唯一一處衛生室地處村落中間地帶,由于地處山區,村民居住得比較分散,雖然修了公路,但是村民們看病就醫難的情況依然不容樂觀,也沒有公共的娛樂廣場,亦沒有科普文化長廊,幾乎沒有體育健身設施,師資力量也比較薄弱(圖4)。
圖4 基礎設施完善情況調查
3.5 村民綜合素質不高
國家建設要有助于提高國民素質,新農村建設也需要提升新農村村民的素質。村民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了新農村建設的成敗。由于受教育文化影響不同,村民們的素質表現出了良莠不齊的現象。通過調查發現,該村村民綜合素質普遍不高,誠信意識下降;打牌賭博現象甚多;攀比之風嚴重;尊老愛幼意識也日趨淡薄等(圖5)。
圖5 村民綜合素質情況調查
3.6 環境污染嚴重
環境污染不僅影響人的健康,還破壞自然生態環境,導致人與自然發展失衡。該村原本屬于自然聚居群落,雖然近些年進行了整治,但村民們的思想還相對落后,生態環保意識薄弱,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主要表現在日常生活垃圾隨處傾倒;生產垃圾就近扔;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等,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圖6)。
圖6 環境污染情況調查
4 解決對策
4.1 加強宣傳
政府工作人員不應僅僅依賴村民通過電視新聞來了解有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方面的知識,還應該通過組織宣傳來加深村民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認識,讓他們在真正意義上了解并熟知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概念。村民們只有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認識到位,才會積極參與其中,從而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因而,必須加大宣傳力度,加深他們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相關方面知識的了解,以更快更好地完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4.2 加大投入
新農村建設離不開政府的投入,該村眾多問題的出現都源于資金投入不足。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村政府應對癥下藥,針對該村目前比較薄弱的科技、文化等方面,加大投入,努力幫助村民解決緊迫的問題。
4.3 完善法律法規
一個和諧發展的環境必須要有科學合理的法律法規作為支撐。在沒有明確的法律法規保障的前提下,完善新農村建設的法律法規,提高村民們的法律意識就成了該村的當務之急。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在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基礎上,制定適合于當地的法律法規,包括一些獎懲措施,使村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4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農村基礎設施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先行資本”[2],其完善與否是評價新農村建設好壞的重要因素。完善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可有效改變生產條件,改善生存環境,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因此,必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從根本上落實新農村建設。
4.5 培養新型農民
農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處于主導地位,其綜合素質情況決定了新農村建設的整體速度和質量。要想又快又好地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就必須培養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新型農民[3]。
4.6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十八大以來,有關生態環境的問題一直被作為重中之重的工作重點來強調,生態環境的優良與否影響著新農村建設的質量。在這方面,政府要做好生態環境宣傳工作,讓生態環境保護的觀念深入民心,同時還應重視環保設施的建設,讓垃圾得以分類處理。只有加強了生態環境保護,做好生態環境建設,才能使得新農村建設得以良好、健康、持續地發展。
5 展望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建設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等各方面,這就決定了其工作的復雜性。要想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全面貫徹和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及時關注國家對新農村建設的新動態,扎實做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每一項工作。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時,要及時了解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不能把新農村建設僅僅等同于蓋新房、住高樓等,努力實現新農村建設更快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何紅梅.青島市新農村可持續發展實證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2.
[2] 解宏山,梅國鵬,唐佳,等.泰安市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實踐及建議[J].城鄉建設,2014(2):73-74.
[3] 張慧.論建設新農村視野下新型農民的培育[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