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梅 楊聿強 鄭立龍
摘 要:為揭示南皮斜坡孔二2油層組沉積微相的分布規律,利用巖心、測錄井、地震等測試資料,對目的層的沉積相及沉積微相特征進行研究。在研究區劃分出2種沉積相類型:辮狀河三角洲相和湖泊相,其中以辮狀河三角洲相為主;劃分出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間、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間、河口壩、席狀砂、六種沉積微相類型。
關鍵詞:南皮斜坡;孔二2油層組;沉積相;辮狀河三角洲相
引言
孔二段2油層組為南皮斜坡地區主要的生儲油層段,是重要的油氣勘探目的層。該區鉆井油氣顯示普遍,獲工業油流井13口,探明儲量923萬噸,發現葉三撥、小集、段六撥、烏馬營出油氣點,油氣平面分布廣泛,但未形成一定油藏規模。近年于南皮斜坡以預探巖性圈閉為目的部署的孔南6井獲得工業油流,證實了斜坡區巖性地層油藏的勘探潛力[1]。前人對南皮斜坡新生代構造演化 、沉積特征、層序地層,以及控砂機制進行了一些研究,但由于孔二2油層組鉆井資料相對匱乏,對研究區沉積微相分析研究不足,嚴重制約著下一步深層油氣的勘探部署。
文章利用測井、巖心、地震等資料研究孔二段2油層組沉積微相體系,恢復沉積微相空間展布圖,從而分析該區的沉積模式,為油氣勘探提供幫助。
1 區域地質概況
南皮斜坡位于滄東-南皮凹陷的南部,舍女寺-段六撥構造轉換帶以南,南至燈明寺斷裂帶,東西兩側夾持在滄東、徐西兩大斷層之間,勘探面積400km2[2-3]。孔二段2油層組地層為孔二段主要的砂巖富集層位,東緣被徐西斷層切割,西緣超覆在孔三段地層之上,南緣同樣超覆在孔三段地層之上。孔二段2油層組地層整體上具有北厚南薄、西厚東薄的特點。
根據對滄東-南皮凹陷盆地結構和湖盆演化的分析,孔二2油層組沉積時期,盆地屬于坳陷型湖盆,現今南緣孔二段受古地貌控制,向南逐漸減薄至缺失的趨勢,邊界為湖盆原始沉積邊界,又根據對孔二2油層組地層的空間展布及其與斷層的接觸關系的分析,初步判斷孔二2油層組沉積時期南皮斜坡為典型的緩坡型盆緣。孔二段2油層組(Ek■■)為深灰、黑灰色泥頁巖夾淺灰色粉細砂巖韻律層,局部夾基性侵入巖,含有腹足類、介形蟲、魚類、植物、孢粉等古生物化石;該段是滄東-南皮凹陷含油范圍最廣、油層分布最穩定的勘探開發層系[4-7]。
2 沉積微相特征
通過繪制南皮斜坡地區砂巖等值線圖來控制舍女寺重點目標區砂體分布范圍,以此為基礎對目標區內重點井、取心井進行巖心相、測井相分析確定出該區發育辮狀河三角洲相和湖泊相。該區以辮狀河三角洲相為主,并細分為兩種亞相、六種微相類型(表1)。
2.1 辮狀河三角洲前緣亞相
2.1.1 水下分流河道
以葉21井為例,通過沉積相綜合柱狀圖(圖1)可看出,其巖性主要為灰色中-粗砂巖及部分粉砂巖,泥巖含量很少。相序主要為向上變細的正旋回,多發育波狀層理。自然電位曲線主要表現為低幅鐘形,電阻率曲線表現為齒狀箱形,解釋為辮狀河三角洲前緣的水下分流河道沉積。
2.1.2 水下分流河道間
水下分流河道間沉積物粒度較細,巖性多為厚層灰色泥巖、粉砂巖夾薄層細砂、中砂巖,旋回特征不明顯。水下分流河道間在垂向上位于水下分流河道砂體之間(圖1)。
2.1.3 河口壩
以烏7井為例,通過沉積相綜合柱狀圖(圖2)可看出,其巖性主要為灰色中-細砂巖,粒度較粗,發育斜層理;下部主要為灰色粉砂巖和粉砂質泥巖,相序主要為向上變粗的反旋回,發育波狀層理和小型沙紋層理。測井曲線主要表現為中幅齒化漏斗形,解釋為辮狀河三角洲前緣亞相的河口壩沉積。
2.1.4 席狀砂
席狀砂沉積較河口壩要細,且沉積厚度較薄,主要由灰色、淺灰色粉砂巖和泥質粉砂巖構成,也可為淺灰色細砂巖,可見植物碎屑和炭屑。自然電位曲線上表現為中-低幅漏斗形,曲線微齒化(圖3),可與河口壩構成完整的逆粒序。
2.2 辮狀河三角洲平原亞相
辮狀河三角洲平原主要發育分流河道和分流河道間兩種微相。以烏26井為例,從沉積微相分析圖可看出(圖4),巖性主要為灰色細砂巖夾紫紅色泥巖,自然電位曲線表現為中低幅鐘形,解釋為辮狀河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間的組合沉積。
3 沉積微相平面展布
3.1 砂體分散體系
根據對南皮斜坡鉆井孔二2油層組的砂巖厚度、地層厚度數據的統計,繪制出南皮斜坡的砂巖厚度和百分含量等值線圖(圖5)。可以看出南皮斜坡砂體主要分布在烏馬營、集北頭地區,南皮斜坡主要存在四處較大規模砂體,綜合全區物源體系分析結論,主要砂體富集區分別歸屬于四個不同朵體,分別為西側穆三拔朵體、南西側烏馬營朵體、南側燈明寺朵體和東側集北頭朵體。綜合利用地震屬性、地震剖面、物源分析、砂體分散體系等分析結果,得知南皮斜坡孔二油層組存在四處砂體富集地區,分別為南皮斜坡地區的四個粗碎屑朵體。
3.2 地震屬性
對于沒有鉆井或者鉆井稀少的地區,在確定相鄰地區鉆井的沉積亞相及微相類型的基礎上,依據地震屬性(圖6)對砂體分布范圍和沉積相(包括亞相、微相)的邊界進行標定。根據南皮斜坡孔二2油層組振幅屬性圖,確定烏10井、烏26井以南大范圍地區的砂體分布范圍和沉積相邊界。
3.3 沉積微相平面展布
基于對南皮斜坡孔二段2油層組砂體展布特征以及沉積微相類型的分析,南皮斜坡孔二段2油層組時期發育四個朵體,包括穆三拔朵體、烏馬營朵體、燈明寺朵體與集北頭朵體,其中四個朵體均發育辮狀河三角洲。南皮斜坡北部主要發育濱淺湖相;西部(穆三拔朵體)發育辮狀河三角洲,其微相以水下分流河道為主;南部(烏馬營、燈明寺朵體)發育辮狀河三角洲,其中主要發育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東部(集北頭朵體)發育辮狀河三角洲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圖7)。
4 結束語
(1)南皮斜坡地區孔二段2油層組主要發育辮狀河三角洲相和湖泊相,其中以辮狀河三角洲相為主。辮狀河三角洲相可劃分為辮狀河三角洲平原亞相和辮狀河三角洲前緣亞相,前辮狀河三角洲亞相不發育。分流河道、分流河道間、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間、河口壩、席狀砂為該區的主要沉積微相類型。
(2)綜上所述,南皮斜坡孔二段2油層組時期以辮狀河三角洲前緣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最為發育,主要分布在烏馬營一帶,位于各朵體中部和前緣,呈條帶狀分布,范圍較大,指示了朵體的展布方向。其次發育辮狀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微相,位于朵體根部,主要分布在盆地邊緣。辮狀河三角洲前緣席狀砂微相發育在水下分流河道與湖泊交界處。
參考文獻
[1]中國油氣田開發志總編纂委員會.中國油氣田開發志-大港油氣區卷[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11.
[2]大港油田石油地質志編輯委員會.中國石油地質志(4)-大港油田[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1.
[3]曹濤,楊樺,王振升,等.一體化勘探模式在南皮斜坡巖性油氣藏中的應用[J].錄井工程,2013,24(4):65~69,85~86.
[4]錢賡,李勇,顏照坤,等.南皮凹陷孔二段物源體系綜合分析[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2,47(2):331~337,186.
[5]張晶.滄東-南皮凹陷孔二段2油層組沉積體系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12.
[6]周立宏,李勇,王振生,等.陸相斷陷盆地緩坡帶沉積體系與成藏動力學-以黃驊坳陷為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7]韓冰.黃驊坳陷孔南地區孔二段沉積體系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09
[8]姜在興.沉積學[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陳永梅(1989-),女,2012級成都理工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地質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