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鵬 呂寶金
摘 要:文章針對每組套筒高度允差要求非常嚴格,質量很不穩定,利用頭腦風暴法從人員、設備、工藝工裝、環境要求、測量幾個方面進行了造成套筒合格率偏低的原因詳細分析。主要是由于磁力吸盤平面度誤差大;工件與夾具有相對運動;工藝基準與設計基準不重合。最終確定了相應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套筒;高度允差;頭腦風暴法;磁力吸盤;工裝
1 現狀
套筒(如圖所示)是某傳動機構上的一個重要零件,每五件一組成組加工,成組裝配,對每組零件高度允差要求非常嚴格,只有0.004mm,生產以來,時好時壞,質量很不穩定,其平均合格率只有84%。嚴重影響了生產進度,增加了生產成本。
對60件不合格品進行了調查分析:每組高度允差合格率55%,高度尺寸合格率78%,垂直度合格率87%,內孔尺寸合格率93%,其他要求合格率97%。從中發現,造成交驗合格率低的主要因素是每組內零件高度允差超差造成的。
在該套筒的加工中,根據圖紙可以分析,各尺寸及公差符圖;各形位公差符圖;光潔度符圖;尤其是每5件為一組,其尺寸35H9之差≤0.004。
2 原因分析
針對套筒一次交驗合格率低的問題,利用頭腦風暴法從人員、設備、工藝工裝、環境要求、測量幾個方面進行了原因分析:(1)操作不熟練;操作工從事本工種時間短,缺乏經驗,操作技術不嫻熟,對工藝、圖紙理解不透徹。(2)工件松動;經現場對磁盤吸力進行檢測試驗,吸力足可以滿足該工件的裝夾要求,工件沒有松動。(3)平面度誤差大;經現場檢測,磁力吸盤的平面度誤差為0.01~0.015,遠遠超出了0.004的允差要求。(4)間隙不均勻;經過將工件安裝在工裝內,夾緊后對工件與工裝定位孔的間隙進行實際測量,發現一組工件內間隙分別為0.05、0.1、0.12、0.08、0.03,大小差別較大。(5)工藝基準與設計基準是否重合;設計圖紙的基準是內孔,而加工時用的是外圓定位,外圓與內孔沒有形位公差要求。(6)工件與夾具有相對運動;工件用五個V型槽和平面定位安裝,而且每個工件處都有M4頂絲緊固。(7)操作間不是恒溫間;每組五個零件同時加工,同時檢測,環境溫度的影響是一致的,因此,與操作間是否恒溫,沒有關系。(8)檢測工具精度低;檢測用工具精度<0.005,完全可以滿足該工件的檢測要求。
根據分析找到末端因素,逐一進行了確認,從中找到了四條主要原因:人員、磁盤、工裝、工藝規程。
3 解決辦法
針對找到的主要原因,經過充分分析研究,確定了相應對策。
3.1 對操作者進行培訓
針對操作不熟練的問題,請本工種有經驗的老師傅、技師現場共同進行分析研究,找出操作過程的問題,并進行示范操作;同時對需要注意的夾緊力、吃刀量等細節進行了詳細的講解和指導。請工藝技術人員進行技術培訓指導。首先對設計圖紙的尺寸、形位公差和技術要求等進行分析,深入了解和掌握設計意圖,然后就工藝規程對操作者進行詳細的講解,使其熟悉和掌握工藝要點、重點控制的尺寸公差等。
3.2 對磁盤工作面進行修正
首先,將磁力吸盤從磨床上拆下,清洗干凈后,重新進行安裝和調整,同時將砂輪架主軸與磁盤調平行;對磁盤進行自磨修正,保證平面度要求達到使用要求,同時其與砂輪架主軸的平行度不大0.02。修正后設計制作了與工件面積相當的工藝試驗件,進行了試磨削,對其平面度和平行度進行了檢測,均≤0.004,達到了目標值。
3.3 改進工裝結構
工件外圓與工裝內孔的配合間隙不均勻,經過現場實際觀察和檢測,發現主要是因為工件外圓與工裝內孔安裝時必須有一定的間隙,而工裝定位面為圓柱面,緊固時,工件在孔內傾斜造成的,因此,決定對工裝結構進行改進。找到問題的癥結后,我們對工裝結構進行了改進,用五個一組的90°V型槽作為安裝定位面,徹底消除了因為工件外圓自由公差帶來的間隙不均勻現象。
重新制作了磨削工裝,檢驗合格后,用工藝件進行了試加工,經檢測,允差均≤0.004mm。
3.4 完善工藝規程
對工藝規程中的“車”工序進行完善細化,增加了外圓與內孔的同軸度要求,規定其同軸度不大于0.01mm,同時對兩端面的余量進行了調整,由原來的0.25~0.3mm調整為0.15~0.2mm。
對策實施后,不但每組的高度允差合格率達到了98%,而且效率也提高了33%,節約了成本,增加了經濟效益。
4 結束語
尺寸允差是我們機械加工裝配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問題,直接影響裝配的合格率。運用頭腦風暴法分析解決,為今后類似零件的加工提供了有效的工藝、工裝保證,為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