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姝
進入寒冬,羊肉泡饃定是最受老百姓歡迎的一道暖身菜,尤其在我國西北方最為普遍。北宋詩人蘇東坡一句“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將餐桌上的羊肉泡饃帶進了文學作品中,不僅為其添加了幾分文藝氣息,更是讓其被大江南北的人們所知。而羊肉泡饃中,尤其以陜西西安的羊肉泡饃最負盛名。
一碗沉甸甸的羊羹,還未上桌,濃烈的香氣早已撲鼻而來,端上放好,一圈圈油脂依稀漂浮于碗中,濃濃的湯里可見已被燉得爛融于湯的羊肉,配上泡饃,濃湯的鮮美與泡饃的嚼勁,一對看似不協調的搭配卻構成一種分外和諧的感覺。不僅如此,這羊肉泡饃還是難得的高級滋補佳品,是高蛋白質、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高能量食物,一年四季皆可食用,冬季當屬最佳時節,御寒而強身,還有暖胃之功能。
悠久的歷史
據說,在古代,羊肉泡饃是為進貢皇帝的飲食而發明的,最初多用于祭祀及宮廷御筵,被稱為“羊羹”,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紀,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西周時曾被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戰國策》記載中山國君,由于一杯羊羹而激怒了司馬子期,怒而走楚,說楚王伐中山,招致亡國的命運。《宋書》也記載:南北朝時,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獻出羊羹,味美,武帝竟封俘虜修之為太官史,后又高升為尚書光祿大夫。到了隋朝,謝諷《食經》提到“細供沒忽羊羹”,此當為最初牛羊肉羹和面食混作的烹調形式。據文獻記載,唐代宮廷御膳和市肆都擅長制羹湯。“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羊羹者,羊肉烹制的羹湯,即當今牛羊肉泡饃的雛形。
翻閱塵封多年的歷史,西安羊肉泡饃的故事一幕幕上演。公元757年,唐肅宗至德二年,唐朝軍隊與借來的“大食”軍隊從涼鄯而收兩京,一道平息了“安史之亂”。在唐王朝天子的恩準下,部分“大食”士兵被獲準駐兵長安。“大食”兵行軍打仗時常攜帶一種叫“饦爾木”的類似“馕”的食品,行軍打仗曠日持久,士兵攜帶的“饦爾木”常變干變硬難以下咽,他們就拌以羊肉和羊肉湯食用。這便是“泡饃”的雛形。
經過唐、五代、宋、元等朝,各族人民陸續遷入內地,“漸變舊俗”。加上西安地處西北要沖,接近牧區,是牛羊交易的好市場。西安的西羊市、東羊市等古老歷史街巷名稱,就是當時的羊市,這些都為牛羊肉泡饃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條件。隨著“大食”兵和當地人的交往日甚,“饦爾木”的制作方法也從軍營傳播到市井,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今天西安穆斯林群眾的主食之一“饦饦饃”。
開做有講究
羊羹的鮮味濃而不膩,這得益于羊肉與調料的完美結合。羊羹中,羊肉自然是其精華所在,從羊肉肉質的選擇上,一定得是上等優質的才可以,羊肉定是將健康的羊殺完取下,切好洗凈熬煮肉湯,有時候根據個人喜好,可以將羊骨剁細,熬煮骨湯,不過肉湯和骨湯一定要分開煮。與蘭州羊肉泡饃的大片羊肉不同,西安的羊肉切得適中,方便入味又有嚼頭。將羊肉和羊骨洗切干凈后倒入鍋中,放入蔥、姜、花椒、八角、茴香、大茴、草果、桂皮等佐料,與其一起熬煮直至酥爛。
“吃羊肉泡饃,光有羊湯沒有饃,那感覺差可遠了,羊湯和饃缺一不可。”正在西北大學上大三的西安學生王露如是說道,“從小吃著羊肉泡饃長大,羊羹熬好后,泡饃一定要自己掰碎然后回鍋再做,那吃起來的味道才美滋滋的。”提起羊肉泡饃中的另一個主角——饃,一定要說說西安的泡饃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饃,是死面,即沒有發酵的面餅,一種白面烤餅,用純凈水調面團烙成一塊一塊的饃餅,吃時將其掰碎成黃豆般大小放入碗內,然后交廚師在碗里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湯,并配以蔥末、白菜絲、料酒、粉絲、鹽、味精等調料,單勺制作而成。
在西安,隨處可見吃羊肉泡饃的飯館,但是講究的飯館都是把一鍋湯賣光就關門,所以味道好的泡饃店幾乎都是早上10點開門,下午2點左右就關門了。劉玉琴和老公陳剛開了一家羊肉泡饃店,已有五六年時間,店面不大,他們一天只賣一鍋湯,不過同時也做涼菜、鹵的牛羊肉和一些家常菜,生意還算不錯。“做羊肉泡饃,可講究了。”劉玉琴說起羊肉泡饃,就像一位行家談起自己的專業來,“這制作過程,從烙饃、煮肉、切肉、煮饃,環環都出不得岔子,要不味道就不好了。這里面,煮湯是最重要的,骨湯和肉湯要分開煮,肉還要先腌制20小時,再煮8~12小時。我們店有一個快1米口徑的大鍋,專門做羊湯,經常是要準備50斤的調料,裝滿滿一袋投到里面煮,料不夠味道就達不到那個程度。”她一邊說著,一邊將手指向廚房右邊墻角的方向。
待客人點好餐后,劉玉琴夫婦就張羅著準備羊肉泡饃,“我們一般是提前把洗好的黃花、木耳撕碎,粉絲泡發好,青蒜洗凈切成一段一段的,香菜洗凈切好,鹵羊肉切成大小適中的片備用。客人點完餐,我就將烙餅掰成碎塊,放到鍋里,加入羊肉湯,把黃花、木耳、粉絲、青蒜一起放進鍋里,煮熟后,撒些鹽、味精、胡椒粉拌勻,盛入碗內,然后放上切成片的鹵羊肉,撒上香菜端給客人,有的客人喜歡吃辣,我們就會再往里加一勺自己做的油潑辣子……一點偷懶的功夫都沒有。”煮饃講究以饃定湯,調料要恰當,武火急煮,時間一到便起鍋裝碗,才能達到原湯入饃,饃香撲鼻的要求。
開吃有規矩
“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一碗羊肉泡喜氣洋洋”,是對陜西人吃羊肉泡饃的生動寫照。羊肉泡饃的吃法多樣而有特色,分為干泡(無湯)、口湯(食后余一口湯)、水圍城(湯較多)和單走兒(吃饃喝湯)4種。
干泡是要經過煮制,將湯汁完全滲入饃內,吃完饃、肉,碗里的湯也被喝完了;口湯,煮的饃酥綿光滑,吃完碗內余有一口湯;水圍城則是寬湯大煮,把煮熟的饃、肉放在碗中心,四周圍以湯汁,這樣清湯味鮮,肉爛且香,饃韌入味,湯多饃散,清香綿滑;單走兒就是饃和湯分開,一邊喝湯一邊嚼饃。再佐以辣醬、糖蒜,別有一番風味。
現在,隨著社會多元文化的不斷融合,越來越多老百姓喜歡按照自己的喜好吃,尤其是在年輕人中,最常見的便是自吃自泡,“想泡多一點就多泡點,想多喝點湯就喝湯,按著自己的喜好掰饃泡湯。”王露說,這樣她和同學可以一邊聊天南地北,一邊享受羊湯和泡饃。
吃羊肉泡饃最主要的就是掰饃,越細越好,泡起來才更入味,通常黃豆大小。餐前先將“饃”掰成黃豆般碎塊,交廚師烹煮,開吃時選定方位,切忌攪動,以保持鮮味和原氣,其間可加辣子醬,以刺激食欲,食香菜以保持口氣清新,避免泡饃中的牛羊肉脂肪膩口,可再加點糖蒜。“尤其是冬季,外面寒風凜冽,凍得手腳冰涼,但是吃完羊肉泡饃,就像給身體里裝了一個隱形的火盆,寒冷幾乎感覺不到了,那種舒暢的感覺簡直難以形容。”陳剛提起羊肉泡饃就感到莫名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