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艷春 徐鑫

【摘要】英語和漢語中存在著大量的動物隱喻。英漢兩種語言中動物隱喻存在相似和差異。本文對英漢動物隱喻進行了跨文化對比分析,探討了通過“項目教學法”這一教學模式對英漢兩種語言中的動物隱喻進行教學的過程。
【關鍵詞】動物隱喻 喻體 喻義 項目教學
一、引言
隱喻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也是一種認知過程,是人類認識世界,積累經(jīng)驗的一種重要方式。Lakoff(1980)將隱喻看作是人們思維、行為和表達思想的一種系統(tǒng)的方式。動物隱喻是隱喻的一種,在這個隱喻過程中,人類通過動物的某些特質(zhì)來進行理解人類的某些特征和行為。動物隱喻具有文化性。不同的文化中,動物隱喻的內(nèi)涵有相同之處,也有相異的地方。有共通之處是因為人類在獲取知識和經(jīng)驗方面具有趨同性。有相異之處是因為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背景,風俗習慣等,這些差異會最終導致語言表達的不同。本文旨在對比分析中西動物隱喻的差異,并探討了圍繞動物隱喻進行的相關教學活動。
二、喻體相同,喻義相似
因為人類生活環(huán)境及生活經(jīng)驗的相似性,人類對于動物的認知具有相通之處。因此,中西動物隱喻中有的動物具有類似的隱喻含義。比如,在英語中,人們會說“he is a fox”(他是一只狐貍),形容一個人很狡猾。在中文中,人們形容一個人詭計多端時,也會說“一只老狐貍”。這些例子表明在英漢兩種語言中,“fox”(狐貍)這種動物被賦予了相同的隱喻意義。
另一種動物在英漢兩種語言中也有相近的含義,那就是“sheep”或“l(fā)amb”(羊)。在兩種語言中,羊都象征了乖巧溫順的性格特征。《圣經(jīng)》里有“silent lamb”(沉默的羔羊),而中文中有“待宰的羔羊”,“溫順的小綿羊”的說法。此外,在中英動物隱喻中還可以看到許多共性的表達,如蜜蜂是勤勞的,小鳥總是與自由聯(lián)系在一起,而蝸牛總是慢騰騰的,鸚鵡會學舌,天鵝姿態(tài)優(yōu)雅。
三、喻體相同,喻義相異
因為中西方在文化傳統(tǒng),生活習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所以在動物隱喻方面兩種語言也存在明顯的差異。比如我們都很熟悉的動物“狗”。在中文和英文中,與“狗”相關的隱喻有著截然相反的喻義。中文中大部分與“狗”相關的詞都是貶義的,如“狗膽包天”,“狗腿子”,“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等。而英文中許多相關的描述都是褒義的,如“a lucky dog”(幸運兒),“each dog has his day.”(每個人都有走運的時候)。
四、喻體空缺
有些動物隱喻則是漢語或英語中特有的現(xiàn)象,比如“鴕鳥”。在英語中“ostrich”有如下的喻義:愚蠢地逃避,或胃口非常好。在“To bury ones head ostrich-like in the sand”指的是那種刻意回避問題,而不是積極面對現(xiàn)實的人。此外還有“have the digestion of an ostrich”(胃口好如鴕鳥)。雖然漢語中現(xiàn)在也有“鴕鳥政策”一類的表達,但與其說這是與英語相似的地方,不如說是漢語對英語的借用。在漢語中,鴕鳥只是一種動物,并沒有更多的附加的喻義。
而有些動物則是僅在漢語中有特殊的隱喻意義。比如“鶴”。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鶴”象征了長壽,人們會形容上了年紀但精神矍鑠的人“鶴發(fā)童顏”。許多中國人也喜歡以“鶴”給他們的孩子起名字,期望他們的孩子能健康長壽。人們也常常會在親戚朋友過生日時送帶有“鶴”和“松樹”圖案的禮物,以表示“松鶴延年”。但在英文中,“鶴”只是一種極普通的動物,并沒有類似的喻義。
五、動物隱喻的項目教學
項目教學法將教學任務分解為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教學項目,把項目要求提前給學生布置下去。讓學生們在老師指導下完成一個完整的項目任務。通過項目教學,可以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1.教師確定項目任務。
任務1: 找出英語中與“勇氣”,“膽小”,“貪婪”等相關的動物隱喻。
任務2: 找出漢語中與“勇氣”,“膽小”,“貪婪”等相關的動物隱喻。
任務3: 找出英語中獨具的動物隱喻。
任務4: 找出漢語中獨具的動物隱喻。
2.搜集資料,小組準備討論。學生們從網(wǎng)上,圖書里搜集相關信息,整理后進行小組討論,準備小組作業(yè)。
3.項目任務制作。學生在制作任務過程中,教師作為教學主導者應當給予適當?shù)闹笇Ш徒ㄗh,以幫助學生們順利完成任務。
4.項目展示。學生們完成任務后在課堂進行成果展示。展示的方式可以靈活多樣,可以是書面報告的形式,也可以是課堂小組陳述,或辯論會等形式。
5.評價。對于學生的完成情況,教師要及時進行評價,對于學生們付出的努力給予肯定和鼓勵。同時總結(jié)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并引發(fā)學生們就某個話題進行深一層次的思考。比如:英漢兩種語言中出現(xiàn)這種相似和差異的深層原因是什么?這些差異在跨文化交流中可能會造成哪些交際失誤?
參考文獻:
[1]陳妮.英漢動物隱喻的認知對比分析[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2]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