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秀華
【摘要】英語學習的自身規律和培養創新型人才的要求,初中英語課堂采用任務型教學活動。任務的實施要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明確任務型教學活動的程序和規則;任務要貼近生活,取材現實生活;設計學生感興趣的任務;任務要簡單、有梯度、人人體驗成功。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最終達到綜合應用英語的能力。
【關鍵詞】任務型語言教學 良好環境 程序和規則
隨著社會迅速發展,把英語推上了重要的地位。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培養大批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成為教育界的熱門話題。在語言的教學上究竟應該怎么教?《英語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情感和策略調整,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促進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為達到這一目標,課程標準明確倡導任務型教學。
一、 任務的實施要營造良好的環境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成功的教學依賴于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課堂活動的組織、操作應把握學生的情況,任務的取材要避免觸及到學生家庭、個人的敏感隱私,如單親家庭問題、生理缺陷等,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的任務。設計的任務應要使學生有安全感,有助于學生積極的參與課堂活動,達到學生身心合一的最佳教育效果,提高學習效率。人本主義理學認為:學生是具有內在的學習潛能的而其潛能的開發有賴與他人的理解和信任,如果教師尊重學生的意愿和情感的需要,就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相反,嚴肅、緊張、不安全的氛圍會抑制學生的學習熱情,造成心理的負擔。良好的課堂教學氣氛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二、 明確活動的程序和規則
教師作為課堂活動的組織者,應該多考慮怎樣形成一套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具有激勵機制的課堂活動方法和措施,并在學生理解和接受這些方法和措施的基礎上,形成一定的規則。常見的互動模式有:個人操作,兩人合作,小組合作和全班集體活動,教師應從新生一開學就要讓他們通過訓練熟悉各種組合方式的規則,如:誰是自己的兩人合作伙伴,誰是自己的小組合作者。這樣在教師發出指令時,學生能迅速按要求合作,著手完成任務。每次活動前,要向學生交待活動的目的、任務和時間,讓學生明確在完成任務過程中自己承擔的角色,讓學生知道活動怎樣開始、怎樣結束,明確任務型教學活動的程序和規則,使活動得以有序地進行。
三、任務要貼近生活,取材現實生活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目標,感受成功。這是一種以人為本,以應用為動力,以應用為目的,以應用為核心的教學途徑,它為學生提供了更大的實踐空間,能更好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任務的取材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經歷,讓學生覺得有話可說,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并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欲望,使學生躍躍一試,如在教仁愛版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2,Topic 1 You should brush your teeth twice a day!設計一個任務 I left my homework at home要求學生針對這個問題,提出些建議。由于這符合學生的實際,初二的學生已經學了好幾年英語,大部分學生有一兩次這樣經歷,學生能創造性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四、要設計學生興趣的任務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設計教學任務時,教師要有意識地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設計的內容要多樣化,誘發學生的興趣,可以采取表格式、名片式、游戲式、表演式、競賽式等。如:在教仁愛版英語八年級上冊Unit 4,Topic 3 The Internet makes the world small.設計任務,我的未來不是夢,要求學生畫圖描述未來的生活,然后將圖畫的內容用文字表達出來。這符合學生愛幻想的心理,同時誘發學生的興趣。
五、任務要簡單、有梯度、人人體驗成功
我們可以給所有學生相同的材料,但設計不同的要求,如對于基礎差的學生,教師可以提供一張表格或一些主要信息幫助;對于基礎好的學生,教師讓他們自制表格等,自己完成任務。在真實環境中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讓學生跳一跳就能夠得到,學生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產生持久學習熱情,并且人人體驗成功。
教師在實踐任務型教學過程中,應該活化教材,設計好任務,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在真實的任務中,并且在學生感興趣的和難易適中的任務中,成為課堂活動的積極參與者,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初中英語任務型教學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素質教育理念,在課堂教學中越來越顯示出優越性。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包天仁.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M].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外語教育研究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