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曼
【摘要】唐詩是最具中國特色的一種文體,其語言精煉、情緒內(nèi)涵大多利用意象來體現(xiàn),因此意象的翻譯成為唐詩翻譯最關鍵的一部分。本文將從認知語言學角度探討如何準確翻譯詩歌中的意象。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 意象
一、詩歌中意象的翻譯
唐詩作為中國古典文化的重要部分,其語言含蓄、文化內(nèi)涵豐富,極具美感。唐詩的美是一種凝練。大美山水只著一墨,看似美在字,實則美在心。因其語言蘊含豐富文化內(nèi)涵,而中英兩種語言存在巨大文化差距,加大了唐詩翻譯的難度。特別是唐詩中意象的翻譯,我國著名學者胡應麟曾經(jīng)評價過:“古詩之妙,專求意象”,意象作為是詩歌中精髓的一部分,是詩歌中各種象征的載體。對中國古代文人來說,意屬于人內(nèi)在心意的抽象表述,而象則是與之相反的客觀且具體的表述。意來源于象,象是意的表現(xiàn),二者相輔相成。
詩歌中的意象往往用來寄托詩人主觀情感。意象所表達的情緒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不同文化對于同一意象的理解也存在偏差,其中較典型的就是中西方對于“龍”這個意象的理解,在漢語中龍多象征吉祥,而在西方其多象征邪惡。正因為這種文化的差異使得詩歌的意象翻譯成為詩歌翻譯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如何有效保持其深刻內(nèi)涵又準確的對詩歌意象進行翻譯成為詩歌翻譯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二、認知語言學詩歌意象的翻譯
認知語言學是語言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其理論背景是體驗哲學。其涉及廣泛,對于生成語言學的天賦觀,認知語言學有著深刻的影響,并提出了這樣的觀點:語言的產(chǎn)生、學習和使用、大體上都必須能夠透過人類的認知而加以解釋和概括,因為人類知識的起源來自于認知能力。認知語言學對翻譯的定義不同于傳統(tǒng)翻譯過程就是兩種不同語言間機械的語句形式轉換。其認為主體的認知活動在翻譯中也需要進行體現(xiàn),我國著名學者王寅提出的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如下:翻譯的認知基礎是建立在現(xiàn)實的生活體驗與互動中,譯者在全面理解源語言所表達的含義前提下盡可能的表述于目標語中,最終在譯文中體現(xiàn)出源語言表達的含義以及原作者對現(xiàn)實世界的認知。
詩歌中意象蘊含著豐富的情感,遠超過字面所要表達的含義,簡單的字面翻譯會造成唐詩美感的破壞,因此詩中的意象的翻譯更應當從認知語言學的觀點出發(fā),充分考慮作者通過意象所要抒發(fā)的情感,并在翻譯時向讀者進行傳達和體現(xiàn)。基于認知語言學的觀點,在意象翻譯過程中,我們要從作者的文化背景、世界觀、認知觀等多方面出發(fā)理解詩歌,整體把握全詩的情感,并在此基礎上展開適度聯(lián)想最后結合所譯語言的文化背景對意象進行重建。在這個過程中譯者的主體能動性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我們需明確譯者在對意象翻譯時主體性發(fā)揮的一些原則:一是翻譯以原詩歌語篇為基礎。二是翻譯需要創(chuàng)而有度。三是翻譯要能夠重現(xiàn)原作的主客觀世界。
三、從認知語言學角度解析唐詩中的意象的翻譯
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在唐詩中對意象翻譯,首先從原文出發(fā)對整篇文章結合作者的客觀和主觀世界進行理解,再對意象展開創(chuàng)作聯(lián)想,最后結合翻譯語言的文化背景進行準確并且具有美感的翻譯。
下面我們就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認識如何準確的翻譯唐詩。
如許先生翻譯杜牧的《秋夕》
原文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牛郎織女星。
譯文
The painted screen is chilled in silver candle light;
She uses silken fan to catch passing fireflies.
The steps seem steeped in water when cold grows the night;
She sits watching heart-broken stars shed tears in the skies.
許先生利用“chill”“cold”等詞來體現(xiàn)原詩中所渲染的冷清寒涼的氛圍。另外對牛郎織女星這樣極具內(nèi)涵的詞語沒有選擇直譯,而是將其所蘊涵的情緒利用“heart-broken star”“shed tears”這樣的詞來表達出來,這樣更易于被西方讀者所接受理解,同時也最大程度表現(xiàn)出原詩作者所要體現(xiàn)出來的悲怨的情感。由于中西文化中具有對等內(nèi)涵的意象并不多,特別是唐詩中意象多帶有強烈的文化色彩,很難直接被西方讀者理解,譯者可利用表達感情的詞直接來傳達詩作者的情緒也不失是一種很好的翻譯策略。
四、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對唐詩意象的翻譯需譯者結合詩篇整體感知,并對原作者勾畫的整體畫面展開聯(lián)想,最后結合中西文化的差異準確翻譯,最大程度保留詩歌作者所要傳達的情感。基于這樣的標準對唐詩進行翻譯可以正確傳達詩歌的意境和創(chuàng)作意圖,更有利于讓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更加準確體會到唐詩文體的美,更有利于弘揚中國古典文化。
參考文獻:
[1]許淵沖.漢英對照唐詩三百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王寅.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J].中國翻譯,2005,05:15-20.
[3]蔡龍文.論基于認知語言學的翻譯機制[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10,03:57-61.
[4]王平,楊蘊玉.從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看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09,06:65-69.
[5]李穎.從翻譯的層次看唐詩意象翻譯的策略[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4:142-146.
[6]舒奇志.文化意象的互文性與文化意象翻譯[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08: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