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璟
【摘要】本文以語言順應論為理論支撐,以溫家寶總理答記者問現場口譯稿為語料,分析在口譯實踐中譯員是如何動態地選擇語言,作出順應,以期說明語言順應論對口譯實踐的重要指導意義。
【關鍵詞】語言順應論 口譯實踐 動態
一、語言結構的順應
口譯過程中,譯員首先要在譯語的詞匯、句式、語篇等層面做出選擇,從而順應意義的生成。英漢兩種語言具有不同的語言結構,在詞匯、句法和語篇形式上都存在較大差異。筆者將以溫總理2010年答記者問現場口譯材料中的三個例子進行闡釋:
例1:我們反對各國之間相互指責,甚至用強制的辦法來迫使一國的匯率升值。
We are opposed to the practice of engaging in mutual finger pointing among countries,or taking strong measures to force other countries to appreciate their currencies.
中英兩種語言的用詞習慣差別也很大,中文習慣用動詞而在英文中名詞的使用頻率則超出動詞很多。如例1中,“相互指責”、“用強制的辦法”為動詞或動詞結構,而譯員在譯成英文的時候調整成了名詞或名詞結構“practice of engaging in…taking …”。
例2:在貿易問題上,我們主張協商。
On trade issues,we have always maintained that trade disputes should be resolved through consultations.
在句法結構上,中文多使用主動語態而英文則更偏愛被動語態。如例2,中文的“主張協商”是主動語態,但是英文會使用被動語態,因此譯員將此翻譯為“should be resolved”。
二、語境關系的順應
1.口譯中的語言語境順應。語言語境( linguistic context) 指各種語言符號之間的關系,以及所有符號對交際參與者所帶來的影響,包括交際雙方的推測、假定和意圖。語言語境通常包括三方面的內容:篇內銜接、篇際制約和線性序列。在口譯過程中,為了保障交際能夠順利地進行,譯員必須深刻理解源語并在實際語境的基礎上分析源語的隱含意義,根據說話人的意圖來選擇得體正確的詞語,盡最大力量將說話人的信息真實地傳達給聽話人。這就需要譯員在翻譯的時候能夠保持清晰的思路,把握話語的主題,迅速理解源語意義,做出正確的選擇。
例3: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蔓延、發展,關鍵是把我們自己的事情辦好。In face of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European debt crisis,what is most important is that we run our own affair well.
在英文中與“關鍵”相對應的詞有“key”。但是“key”又包含有“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一意義,如果譯員將“關鍵”翻譯為“key”則會引起外國聽眾的誤解。因為溫家寶總理在此所指明的是解決問題的方向而并非具體的方法,他的真正意義是“最重要的事是把我們自己的事情辦好。”所以譯員將“關鍵”翻譯為“what is most important”正是順應了語言語境的表現。
2.口譯中的情景語境順應。情景語境( situational context) 在《語言學教程》一書中被定義為“語篇產生時的周圍情況、事情的性質、參與者的關系、時間、地點、方式等”。在交際時,某些語言現象如果通過上下文也無法理解其真正意義,就必須考慮語言使用時的情景語境,利用情景知識確立詞義。口譯工作的場合性很強,涉及的內容范圍廣,場合與對象也不盡相同。如涉及國家利益和政策立場的外交口譯、新聞發布會等,譯員不僅要真實的轉達發言人所要表達的意圖,還要復合交際語境的嚴肅性與權威性。筆者將具體舉例說明。
例4:為什么總拿中國做文章? 我至今不明白。It still baffles me why some people keep trying to make an issue about China.例4取自與溫家寶總理2010 年答記者問的現場口譯稿,此時語境是類似于新聞發布會的嚴肅莊重的外事活動,有眾多國外媒體在場,關乎國體和國家名譽,因此用詞應該盡量正式。
3.口譯中的文化語境順應。文化語境( cultural context)是社會結構的產物,具體包括任何一個語言使用者所屬的特定的言語社團,以及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每個言語社團所形成的風俗、文化、審美、人情、習俗和價值觀念和評價標準。口譯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誤譯的現象,其主要原因在于文化差異的存在。為了達到交際雙方進行交際的目的,譯員不僅需要熟悉兩種不同語言間的文化差異,在工作過程中還應選擇恰當的策略盡量彌補語言轉碼過程中出現的文化缺失,實現文化語境的順應。
三、結語
語言使用是一個動態選擇的過程,為了達到交際目的,譯員必須對語言所涉及的詞匯、短語、句法結構、語境以及語言符號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做出適當的選擇。
參考文獻:
[1]陳圣白.口譯中的語境動態順應[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10, 31(2):125-128.
[2]蔣瑛.語言順應論在口譯實踐中的應用——以2010年溫家寶總理答記者問現場口譯為例[J].語文學研究,2011,11(5):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