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經濟全球化跨越步伐逐漸加快,英語已經成為不同國家交際的特殊工具,其間涉及英語會話翻譯要求變得更加嚴苛。須知翻譯活動不僅僅是簡單地進行語言格式轉換,而是需要結合特殊地域、民族文化背景進行代碼轉換,因為不同的國家宗教信仰、生活習慣以及思維模式不盡相同,因此有關英語翻譯過程中特殊文化視角轉換問題已經成為當前研究項目中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英語翻譯 文化視角 應對技巧 轉換規則 認知規則
前言:英漢兩國語言無論在聽說讀寫等層面上都存在著較大差異,畢竟語言是特定文化的載體,任何交際活動都不得脫離文化基礎而獨立運行,因為某些典故與用語習慣,在缺乏對應文化背景下是不可能理解的。另外還存在部分文化獨有事物,運用別國語言難以挖掘對應詞匯,這就需要翻譯人員予以創造。翻譯工作中涉及異國文化沖突已屬常有之事,并且常常令相關翻譯人員進退兩難。因此可見,跨文化視角下的英語翻譯技巧研究存在價值有多深刻。
一、中英語言的文化差異現象研究
首先,在宗教信仰層面上,包括歐洲、美洲在內普遍信奉基督教,而北非、西亞等尊崇伊斯蘭教,具體來講各類宗教信仰文化背景有所區分,都包含不同形式的避諱詞語,在翻譯過程中要多加關注。
其次,在顏色理解方面,西方人將白色視為純真、幸福,會在舉辦婚禮期間穿著白色婚紗,而中國奉行紅白喜事傳統,白色一般象征著老人離開人世等哀傷氛圍。中西方國家在顏色理解上存在較大偏差現象,翻譯者在日常工作中需要盡量避諱。
再次,有關數字的禁忌規則,中國不愿單獨提及4和7等數字,因為其與死存在諧音關聯;而英國則對13敏感反應強烈,主要是在圣經“最后的晚餐之”中,耶穌的第十三個徒弟背叛了他,這就無形中傳輸出欺騙與不幸信息。因此,在與外國人進行英語交際過程中,要盡量杜絕不必要的數字出現,確保雙方之間情感交流的順暢效應。
最后,思維模式上,包括時間與空間表達方式上,中西之間產生沖突,表現在中國人在書寫家庭住址時習慣按照由大到小順序,而美國恰好相反,其主張在最后標注所在國家。再就是有關時間表達形式上,中國屬于由整體到部分的表述形式,如年-月-日排列方式;而美國奉行日-月-年表述規則,就是透過部分過渡到整體的思維現象。這種現象造就不同語言表達方式,在翻譯過程中要細心關注,切勿因任何突兀現象而造成雙方不良沖突結果。
二、英語翻譯中跨文化視角轉換等相關適應性技巧解析
1.確立科學的選詞規則。具體就是依據文章語境進行不同情感意義的捆綁,詞包攬了詞語和段落等,任何詞匯都存在不同含義,需要翻譯人員透過現實狀況觀察提供合宜語境氛圍。此時詞義精準辨析顯得尤為重要,人類語言存在一詞多義現象,辨義與詞匯科學選擇必然限定翻譯效率,具體來講任何活動流程都不可脫離上下文語境獨自排列。某英國翻譯理論家曾經指出,任何詞匯都不是完全孤立的,最終含義會受到相鄰詞句影響。結合系統研究經驗分析,不難發現詞語不單單存在字典層面上的淺層意義,同時能夠被人為賦予更深的內涵,這就要求工作人員不可透過表面判定對方話語意義,而是結合整段語篇與發表人情緒特征進行認知。相同詞語在不同情境中翻譯的結果不同,需要現場工作人員搭配語境與常識進行判斷,維持邏輯判斷與詞義推理的流暢銜接效率。
2.增減法。翻譯工作中的增減法強調的是詞義的科學刪減與增加,是透過原文本材料進行詞語結構設置。這類詞匯不單單圈定在語句之中,畢竟原文讀者當下的心靈感受是無法言喻的,所以經常會在字里行間或者文化背后語境中隱藏。目前常見的增減法包括增詞、減詞形式,前者主要針對語法、邏輯、語義以及修辭添加,后者表現的是冗余信息,包括句法與修辭性省略跡象。
3.伸縮法。人們在日常交際語寫作中運用的詞匯存在普遍性選擇特征,不會一味地遵循特定規則排列。需要特別強調的是,人們充分發揮其創造性思維技巧,反而滋生出全新詞義引申與修辭用法混亂排列結果。所以,翻譯人員需要透過語境進行轉換。英國某著名語言學家曾經闡述,任何詞匯只要在全新語境中呈現就會順勢轉換,有關詞語內涵伸縮法在某種程度上由當下表述主體語言應用靈活特性決定。至于詞語意義延伸包括具體-抽象、特殊-大眾等現象,翻譯環節中應該對特定詞語意義做好引申處理。翻譯伸縮法主要包括概括和具體化形式,前者就是將原文中特殊含義的詞進行一般或抽象改造,表現的是內涵縮小和外延擴大的特征;而具體化譯法是將原文內部過于模糊的詞匯加以明確表述,彰顯的是將內涵擴大,外延縮小現象。
4.分合法。翻譯過程中的分合表達的是對詞、句進行切分與合并行為。運用此類方式的原因在于語言習慣差異現象,再就是為了迎合行為需求。透過詞語搭配與修飾關系觀察,英語中的兩個詞語搭配在一起,直接轉換成漢語未免顯得不夠自然。為了穩定譯文流程閱讀效果,需要針對原文進行切分與拆離。結合句子搭接規則解析,英語喜歡應用長句,而漢語則鐘情于短句。英語長句要順利過渡成為漢語短句結構時,如若段落太長就會切分為若干個短句。具體來講,切分與合并主要表現在詞組、句子與段落之中。
5.轉換法。翻譯工作中經常會觸碰到詞性轉換現象,包括翻譯環節中動詞、名詞與介詞轉換等,如I am anxious about her health.我為她的健康擔憂,原文中anxious 這一形容詞,被譯為動詞“擔憂”因為在英語中表示“為……感到擔憂”常用短語“be anxious about”。再如:“They are doubtful whether he can afford it.”可以翻譯為“他們懷疑他是否能擔負得起”。實際翻譯中,不排除會出現語法結構修飾要求,因而將漢語中副詞借助應用其余詞性加以表達是非常多見的,這在翻譯事務中也是一項特殊技巧,基本被定義為形容詞與副詞的靈活轉換。
6.語態轉換。英漢兩國語言差異不單單體現在含義層面之上,同時在表達結構亦有所沖突。需要了解的是,英語句子排列形式極為嚴謹,注重主語突出特性,不論是形式或是真正主語,都必須存在;而漢語著重于意合效應,針對主語做出省略會顯得更加有品位。當然,為了科學規避中英語言翻譯環節中存在突兀效果,必要的情況下可以考慮將英語中的主語進行省略或是直接進行句子語態轉換。例如:“On Saturday, he would be taken to La Seu for a special haircut and be gone by Tuesday to do his military service.”“那是因為周六他去拉塞尤理發后,下周二就要開始兩年的兵役生活了。”原文是一個典型的被動句,但是若譯文也譯成一個被動句“他將被帶到……”,句子的表達就不太符合中文表達習慣。在翻譯過程中不能機械地對等翻譯,為了保持表達的自然流暢可以將被動改成主動,這并不影響對原文的感知。
在實際翻譯環節中,為了完成特定交際規范指標,有關原文本信息與作者核心動機要做到精準表述。但是畢竟兩國語言存在差異,相同形象在不同語言背景下會令讀者產生截然不同的感知結果。如若其間單純地依照源語言格式進行形象轉換,目的語讀者就很難感知原文特有信息內容。在這種背景前提下,翻譯人員要適當予以變通處理,從中篩選出于源語言形象不同事物,實施前提條件在于穩定目的語讀者的感知效率,保證轉換結果不會出現大面積核心結構偏離現象。
結語:綜上所述,英語翻譯工作絕不是簡單地語言格式轉換工作,而是結合動態、復雜機理進行人文信息傳輸的交流活動,作為新時期翻譯人員,必須充分掌握不同文化視角轉換規則,能夠隨時隨地將源語言中讀者容易產生模糊認知跡象的內容,轉化為有利于讀者快速接受的形象結構。透過正反轉換規則應用,使得主語、語態流暢呈現,全面克制過往冗長翻譯的呆板問題,穩定譯文緊湊和精煉特性,最終為日后多元經濟交流與產業可持續發展奠定深刻適應基礎。
參考文獻:
[1]袁美琴.英漢思維差異表現及對英漢翻譯的影響[J].上海商學院學報,2010,12(06):88-90.
[2]石蕊.跨文化視角下“零翻譯”在流行語翻譯中的優化應用[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3(05):106-108.
[3]高紅莉.跨文化視角下的廣告用語翻譯策略[J].新聞界,2011, 31(03):67-71.
[4]顧雅青.基于跨文化視角的杭州旅游景點翻譯策略研究[J].文教資料,2013,33(18):115-116.
[5]張露萍.淺析英語翻譯中跨文化視角翻譯技巧[J].中國外資,2013,34(22):98-106.
作者簡介:
白一平,1993年生,內蒙古呼和浩特人,內蒙古大學本科生,外國語學院英語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