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
《語文課程標準》對同學們提出這樣的要求:“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寫作素材。”寫作素材哪里來?這里講得很清楚,“留心觀察周圍事物”。但觀察也有不少學問,其中順序、角度、感情是主要的。下面結合有關寫作實例,我們仔細說一說這“三要素”。
順序
這里指觀察的次序。觀察不能東一眼,西一眼,更不能“走馬觀花”,應遵循一定的順序。采用哪種觀察順序,應因觀察對象的不同而異。如《觀潮》,作者按由遠而近的順序,觀察、描寫了涌潮的動態,標志順序的詞語是:水天相接的地方→再近些→越來越近。作者采用“由遠而近”的順序,是根據涌潮的動態、方向而定的,反之,采用“由近而遠”的順序則不合適。同樣是寫景文,《可愛的草塘》一文中對“浪花”是按由近而遠的順序觀察描寫的。又如《開國大典》,作者按方位順序描寫了天安門廣場,標志順序的詞語是:北面→西北面→城墻中央→向南→南面。再如《三峽之秋》,作者按時間順序觀察描寫了三峽之秋的美麗景色。
角度
這里指觀察的出發點。世界上的事物種類繁多、千姿百態,即使同一事物,從不同角度觀察也會有不同的發現。南宋詩人葉紹翁留下流傳千古的名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詩人從“一枝紅杏出墻來”的角度來觀察、描寫萬物旺盛、充滿生機的春天。這個角度就能給人以新鮮感。又如,小草是備受古今文人贊美的一種事物,因為它的生命力十分頑強。而有一位同學卻從另一角度發現小草丑陋的一面:它是莊稼的死對頭,還是各種害蟲的隱蔽所。因此,他討厭小草。顯然,從這一角度觀察描寫也有新意。
感情
這里指對所觀察事物的喜愛或憎惡之情。同學們觀察事物,不必追求達到多么高的境界,但帶著一種興趣、感情去觀察是應該的。有一篇題為《秋葉》的作文,小作者觀察描寫秋葉的角度、感情與眾不同。有不少名家通過秋葉的描寫,把讀者帶入一種蕭瑟、凄涼的情境里,而小作者筆下的秋葉卻能給讀者以熱愛自然的感受。他把楓葉喻為“一只只翩翩起舞的紅蝴蝶”,把滿地銀杏葉喻為“一片金黃色的地毯”,把落到小河里的一片秋葉喻為“一葉遠行的小船”。小作者在觀察秋葉時傾注了自己的喜愛之情。
前面我們分析了觀察的順序、角度、感情,其實這“三要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的。如果你能在觀察中把握好這“三要素”,再用心思考,勤于練筆,那么寫好作文是不成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