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蘊鈺,20世紀50年代末起,擔任核武器試驗基地司令員,也是新中國第一任核司令。他先后參與并指揮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地下核武器試驗等重大工程。1961年晉升少將軍銜。1988年獲國家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1世紀初,本文作者曾采訪了張蘊鈺的秘書,在參閱張蘊鈺著《初征路》等資料的基礎上,寫就此文。
受命勘定試驗基地
1958年8月初,正在北京開會的曾紹山打電話到大連,告訴張蘊鈺“工作有變動”,要他“從速赴京”。張到了北京,曾紹山即帶他到靈境胡同去見時任副總參謀長的陳賡大將。陳賡開門見山說:“張蘊鈺,你去搞原子彈靶場。這是我推薦的!好好搞,建設好了再交給別人,可以吧?”原來,這年6月21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說,“原子彈就是那么大的東西,沒有這個東西,人家就說你不算數?!睆拇?,科研人員開始了原子彈的研發工作。
不惑之年的張蘊鈺就此改變了軍旅歷程,他由三兵團參謀長調任中國核武器試驗基地司令員,開始了籌建核武器試驗場的生涯。
這年10月初,張蘊鈺參加了國防部核試驗場委員會派出的勘察大隊,來到甘肅敦煌。張蘊鈺踏勘了蘇聯顧問設計的距敦煌120公里的后坑試驗場區,發現偌大地區無草木,地質是大孔土,汽車車輪陷下去,若無救援則無法前進;施工用水根本沒有……回到北京后,他向陳賡作了詳細匯報。陳賡聽后,當即拍板:“那里不好,你們另找一個地方嘛!”
12月24日,正值河西走廊隆冬季節,基地正副司令張蘊鈺、張志善及總參測繪局技術人員一行,馳出吉普車4輛、生活車4輛,帶著10天的飲水、食物、罐頭、油料及一部電臺等保障物資,從敦煌發車,西出玉門關,向新疆大戈壁腹地行進。到第三天日落時,來到了夢幻般的羅布泊——孔雀河入泊處,有柳樹、蘆葦,還有成群的黃羊在河邊飲水。第四天一早,他們在這里選擇了一個中心點,再逆孔雀河西行百余里,東去敦煌方向100多公里,北至北山60多公里,再往西南方向120公里——這里無居民、無耕地、無牧場、無礦藏,雖然海拔1000米(羅布泊平均海拔780米),但地勢平坦。地質是沖積土,有些地方是戈壁,筑路施工便于就地取材……大家異口同聲說:“是個好地方!”于是就打下一根木樁,初定為(大氣層)核試驗靶場。
建設馬蘭村
國防部很快批復了張蘊鈺等人的擇場報告,批準基地編制計劃,組建以洛陽步兵學校為基礎,執行特種工程任務的部隊;并命令新疆軍區管轄該部的軍政黨務及后方勤務。
1959年三四月間,張蘊鈺(基地司令員)、常勇(基地政委)、張志善(基地副司令員)等率部隊進入羅布泊西北側,選中—塊亙古沉睡的戈壁,建立營區。這里無可耕地,也無草叢樹木,極目天地,荒磧無邊無際,但地下水源豐富。往南20公里有個博斯騰湖,氣候宜人,尤其令人興奮的是還長了少許能開花的馬蘭草?!榜R蘭,多好聽的名字。我們這里就叫馬蘭新村吧。”張蘊鈺、張志善和工程處處長蘇潤海在定點時如是說。
初到馬蘭村時,基地司政后機構借設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二師的農場,幾棟干打壘土房子里,機關人員和部隊官兵幾千人仍住單帳篷。1962年,馬蘭村里終于出現了現代建筑群:基地機關大樓、分隊營房、干部宿舍樓、食堂,以及軍人俱樂部、招待所、學校、幼兒園等先后落成。還分別建設了自來水廠、電廠、修配廠、氣象站等公共設施。
1962年底,一項重要基礎設施——交通已初具規模。在日夜奮戰中,工程隊筑成公路540多公里,溝通了駐區之間、場區之間、駐區與場區之間的交通。建成了一個簡易機場,供特殊物資材料的空運。后來,這個機場被擴建成國家一級軍用機場,歷次氫彈試驗的載彈飛機都從這里起降,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專機也在這里起降。
1963年,基地開始了核爆試驗工程的全面建設。工程的核心便是地面塔爆的爆心“鐵塔”工程(排除了空投及其爆心的設想)。所謂“鐵塔”工程,除了自立式百米鐵塔外,還有主控站、分控站、各種測量工號、遠近照相站共154項工程,全部分布在距爆心60公里范圍內。
羅布泊極其惡劣的嚴冬氣候,限制了鐵塔安裝工程的進度。當時施工之艱苦卓絕,張蘊鈺的回憶可見一斑:“抬、挖、拖、拉、推,是施工主要方式。我們建設的是國防尖端工程,卻使用原始的生產工具……為了保證按時完成任務,戰士自覺地把每天勞動時間從8小時增加到10小時、12小時,甚至16小時,推遲婚期,放棄探家,帶病工作,形成了一股風氣……有這樣一位戰士使我久久不能忘懷,他在施工期間,因闌尾炎住院手術,病好后,他為自己少出力而難過得直哭鼻子。國慶節放三天假,他去工地勞動了三天,每天勞動10小時以上,用來彌補住院耽誤的時間。在后來的施工中,他總是拼命工作。”
1964年的暮春,一座錐梯形的整體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爆心鐵塔終于矗立在甦醒了的羅布泊戈壁灘上。通信保障——有線電,無線電、雷達、導航、電子干擾、軍郵……都在運行,到1964年8月,試驗場通信聯絡全部開通。
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4年8月中旬,成立了以副總參謀長、國防科委主任張愛萍上將,國防科委副主任、二機部副部長劉西堯為首的首次核試驗委員會和黨委會。9月4日,張愛萍、劉西堯飛回北京,向黨中央匯報,馬蘭村等待一個重要時刻——中央下達試驗命令的到來。“10月16日,原子彈爆炸!”1964年10月14日下午,總指揮張愛萍下達了這一命令。
“其實我們在9月25日24時以前,已經進入了待命狀態?!睆執N鈺說,“希望能在新中國15周年國慶節之前炸響原子彈,藉此可以大大顯示—下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成就。但是周總理指示,等國慶邀來的國賓送走后再試驗。推遲的原因,知道情況的僅限于少數領導人,對成千上萬參試者來說,是絕對的機密?!?/p>
14日19時20分,原子彈已經被放到鐵塔上。15日,張蘊鈺開始安排“零時”前工作進程。16日上午,爆室,鐵塔的心臟。在這里,時任九院試驗部副主任的方正知教授和他的助手正在作最后的檢查。檢查畢,方教授合上了起爆電纜的電閘。張蘊鈺取過掛在墻上的那張“操作流程”,在上面簽了字:“1964年10月16日,張蘊鈺”。這時,他不期然地摸了摸藏在口袋中的那把能夠起爆這個核裝置的鑰匙。接著,他們仨一起乘吊籃下降,走出吊籃,方教授進入小磚房,慎重合上電閘。至此,從鐵塔上的核裝置到主控站的起爆電纜,已經全部接通了。
“零時”即將來到,在主控站交出鑰匙。張蘊鈺從鐵塔返途中,來到主控站。他將啟動控制系統的鑰匙,交給了在那里負責指揮的試驗部部長張震寰。下午15:00時,進入倒讀自動化順序:“9,8,7,6……”讀秒的聲音讓所有的參試者感到一種難以表述、無法形容的激動和緊張,周圍為一種可怕的寂靜所覆罩,直到讀秒“0”聲起,“零時”降臨——一剎那,大漠被一道強烈的閃電劃破了!閃光過后,便是騰空而起的巨大的火球,“蘑菇云升,獨立晴空,閃光千萬里”(張蘊鈺詩)。頃刻間,首先西側觀摩的人群呼喊著、跳躍著,灑淚擁抱,把帽子拋向天空。
16日17:50分,一份經過多方專家之手的詳細文字報告,由張愛萍和張蘊鈺簽發,送到了周恩來總理那里。同日晚,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接見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全體藝術家時,莊嚴宣布:“我國在西部地區爆炸了一顆原子彈,成功地進行了一次核試驗。”
1964年10月16日,中國在羅布泊地區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從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一位西方政治家稱道,是“自日本打敗帝俄以來亞洲的最大軍事事件”。
30年后,張蘊鈺感慨地說:“我久任軍職,在核武器試驗基地司令員一職的崗位上達13年之久。我飽覽新疆羅布泊大戈壁的風光,也目睹了我國首次原子彈、氫彈爆炸時美麗而壯觀的蘑菇云,這是我歷史中的幸福時光?!痹訌?、氫彈爆炸的成功,圓了幾代中國人的夢,圓了20世紀的中國夢!
(水云間薦自《檔案春秋》2014年第9期 吳東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