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俊成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其本質是價值的流通,價值流通才能產生更大的價值,帶來更大的發展,金融安全穩定運行,合理高效地配置社會資源,才能促進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保障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
如專家們所言,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勉強可算得上是個金融大國,但離金融強國的路還很遠,而歷史經驗表明,金融強國是經濟大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方向,金融實質上就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在中國經濟深化改革開放,并降速提質的新常態下,中國又將如何邁入金融強國?
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家緊缺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市場經歷三十多年的成長,為國家社會經濟穩定健康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國內金融市場還遠未成熟,始終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陷與不足。
中國金融市場起步晚,起點低,與發達國家相較,我國的金融體系和相關政策還不是很完善。首先,人民幣采用非浮動匯率制約了人民幣的國際化步伐;其次,國內金融市場平臺不足,壟斷性強,市場化程度不高,金融效率相對較低;再者,中國金融結構的彈性很低,吸收平緩風險的能力較弱。對于銀行業來說,機構的設置過于行政化,業務范圍窄,服務手段落后,而且銀行對外資的防御力不足。
眾所周知,我們國人為之驕傲的企業:百度、騰訊、雙匯、青島啤酒、新浪等,他們的生死大權并沒有掌控在國內企業家手里,這些企業80%以上的股份都操控在國外財團和金融家之手。這些國外財團通過在中國市場上獲得高額財富后又去研發更高端的技術,將市場做的更穩或者占領中國更高端的市場。長此以往,這些被外國財團控股的大企業將會占領國內大半個市場。
造成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國奇缺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著名金融家和金融財團。所以,我們必須在最短的時間、以最快的速度培育出自己的商業軍團——財團,以及能經受住國際金融市場考驗的著名金融家。沒有金融家,就談不上金融崛起;沒有金融崛起,中國社會經濟安全就得不到保障。
加快部署金融強國戰略
中國目前是經濟大國,正在迅速向經濟強國邁進。在這一征程中,大力發展金融業,成為金融強國,是夯實中國經濟強國地位不可或缺的基礎。為此,中國應加快部署金融強國的發展戰略,大力推進中國金融發展。
首先要樹立金融強國發展理念。現代化金融是成就現代化經濟的必要手段。所謂現代化金融,應包括如下特征:一是完備的金融法律體系,二是充滿活力的金融微觀機構,三是完善的金融監管體系,四是有效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五是有影響力的國際金融中心,六是對內對外幣值穩定的貨幣(即硬通貨)。只有樹立金融強國的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現代金融,形成金融—實體經濟良性互動,才能真正轉變經濟發展模式,促進中國由制造大國向金融強國邁進。
其次要利用金融創新促進金融發展。金融創新是金融發展的動力,是實現金融現代化的必然選擇。金融創新可以分散或鎖定金融風險以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再次應大力培育境內國際金融中心。如在北京和上海等國際大都市建立國際金融中心,一方面,振興金融產業,鼓勵國內資本投資金融行業,特別是關系國家信息安全的金融信用評級領域,切實維護資產定價權,通過市場手段甚至是政府干預等手段,切實維護國家金融安全和經濟安全;另一方面,積極吸引境外金融機構參與中國金融市場的競爭,引進國外先進的金融知識和管理經驗,并為國內培養高級金融人才。
最后須努力鋪平人民幣國際化道路。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能夠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當前,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地位與中國經濟和貿易規模嚴重不符,即所謂“貿易大國、貨幣小國”。金融強國必須具有強貨幣,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躋身于世界經濟強國的必要條件之一。人民幣國際化不僅可獲得不菲的鑄幣稅,而且還能夠保持國內經濟政策的獨立性,保持國內經濟穩定。
具體而言,人民幣國際化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謀求在周邊國家或地區、特別是香港地區的人民幣國際化;第二步是實現在亞洲區域層面的人民幣國際化;第三步是真正實現人民幣國際化。借助中國不斷壯大的經濟實力以及不斷增強的國際談判力,應增加人民幣在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領域的運用,大力發展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增強人民幣在國際上的威信,并最終實現人民幣國際化。
頂層設計須落到實處
黨中央高度重視金融業的發展問題,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我國金融產業的健康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指明了前進方向。
如何將中央的頂層設計轉化為金融強國的具體實踐,須從以下十方面加以推動:
一是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合理保持貨幣信貸總量。其中比較重要的內容包括:合理保持貨幣總量;盤活存量資金,用好增量資金,加快資金周轉速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穩步推進利率市場改革等。
二是引導、推動重點領域與行業轉型和調整。主要內容包括:大力支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對有市場發展前景領域的支持力度;保證重點在建續建工程和項目的合理資金需求,積極支持鐵路等重大基礎設施、城市基礎設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工程建設,培育新的產業增長點;堅決淘汰落后產能等。
三是整合金融資源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繼續支持符合條件的銀行發行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逐步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常規化發展,盤活資金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適當提高對小微企業貸款的不良貸款容忍度。
四是加大對“三農”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
五是進一步發展消費金融促進消費升級。最主要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要加快完善銀行卡消費服務功能,優化刷卡消費環境,擴大城鄉居民用卡范圍;二是要積極滿足居民家庭首套自住購房、大宗耐用消費品、新型消費品以及教育、旅游等服務消費領域的合理信貸需求。
六是支持企業“走出去”。主要包括:以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為重點,進一步推動人民幣跨境使用;逐步開展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試點,進一步推動資本市場對外開放。
七是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值得關注的內容包括:進一步優化主板、中小企業板、創業板市場的制度安排,完善發行、定價、并購重組等方面的各項制度;適當放寬創業板對創新型、成長型企業的財務準入標準;落實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的各項政策試點,并推動其與其他資本市場相銜接。穩步擴大公司(企業)債、中期票據和中小企業私募債券發行,促進債券市場互通。
八是以保險“新國十條”實施為契機,在發揮保險的保障作用同時,將現代保險服務業建設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新支柱。
九是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鼓勵民間資本投資入股金融機構和參與金融機構重組改造;允許發展成熟、經營穩健的村鎮銀行在最低股比要求內,調整主發起行與其他股東持股比例;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金融租賃公司和消費金融公司等金融機構。
十是嚴密防范金融風險。再次明確嚴守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房地產以及“兩高一剩”行業是金融風險的重點集中領域,要加強監管力度;支持銀行開展不良貸款轉讓,擴大銀行不良貸款自主核銷權,及時主動消化吸收風險。
(作者:北京日新控股集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