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凱
智能硬件產品正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一股新的消費電子熱潮,全球各大科技巨頭正在加快布局、搶占先機。一方面紛紛推出自主研發的智能硬件產品,如2012年谷歌發布Google Glass,2014年蘋果發布Apple Watch;另一方面科技巨頭積極收購創新企業進軍其他智能硬件領域,如谷歌32億美元收購Nest進軍智能家居領域,Facebook約20億美元收購Oculus VR布局智能娛樂。智能硬件產業巨大的市場潛力和驚人的增長速度也成為各國激烈爭奪的制高點,據iiMedia Research數據顯示,2014年全球智能硬件裝機量達到60.3億臺,預計2017年將超過140億臺,年均復合增長率超過30%。
國內智能硬件市場同樣熱火朝天、生機勃勃。從市場規模來看,一些領域的增速甚至超過100%,遠高于近年來電子信息產業13%左右的增速,更高于同期電子信息制造業增速。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集成電路與軟件研究部主任李婷表示,智能硬件產業將成為中國新一代萬億規模市場。近年來,圍繞智能硬件領域的投融資及并購案例不斷增多,投融資資金規模不斷擴大。京東發布的《2015中國智能硬件趨勢分析報告》,指出2014年中國智能產品市場的銷售額近10億元,而行業融資總額高達47億元。
跟隨“互聯網+”風口
隨著《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的發布,中國的“互聯網+”行動計劃正式付諸實施,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創新將更進一步,傳統硬件設備的互聯網化和智能化將勢不可擋,“互聯網+”對智能硬件產業的推動作用和深刻影響不容小覷。
與此同時,伴隨人口紅利的消失,我國傳統硬件產業正在面臨轉型之痛,而“互聯網+”趨勢下通過跨界融合用軟件來擴展硬件產品功能,增加產品后端的互聯網服務,提升產品附加值,延長產業鏈條,創新產業形態,正在開啟“互聯網+智能硬件”的新模式,推動著傳統硬件制造企業的轉型升級。
“互聯網+”利用智能硬件對傳統產業進行大規模顛覆與重構,例如,智能可穿戴設備可以將監測到的人體健康指標上傳至云端,利用互聯網實現個人與醫務人員的遠程互動,從而改變傳統健康醫療行業必須面對面溝通的局面。“互聯網+智能硬件”模式將不斷推動新應用和新業態的創新,并重構整個信息產業,其影響將迅速向工業、醫療、交通、農業等各領域廣泛擴散。
智能硬件既是“互聯網+”的連接器,也是“互聯網+”的入口,對促進數據交互,實現數據價值至關重要。“互聯網+”連接一切的本質,預示著我們身邊越來越多的設備和產品將實現智能化和聯網化,將有更多的智能硬件產品得到推廣應用。在工業上,智能硬件的應用主要是將智能控制單元集成在傳統的自動化設備上,使其擁有分析、推理、判斷和決策等功能,并實現基于互聯網的全球制造網絡環境下智能制造系統。在生活上,智能硬件的應用更加廣闊,可以涉及到衣食住行等各個領域,實現移動支付、社交媒體、遠程醫療、人機交互等服務便捷化的智慧生活。
“互聯網+”為智能硬件產業營造了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互聯網具有打破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促進專業化分工,優化資源配置和提升勞動生產率等特點,互聯網為各行各業的新技術、新業務和新生態提供了廣闊的創新平臺。“互聯網+”將要構建的產業生態體系為智能硬件產業發展起到強有力的引導和支撐作用。“互聯網+”所倡導的共享經濟,正是對人性的尊重,對人的體驗的尊重,對人創造性的尊重,這與智能硬件產品重視用戶體驗,關注用戶需求的理念不謀而合。
構建產業生態圈
與傳統硬件產業鏈上中下游三個階段分工明確、技術成熟不同,智能硬件產業鏈內容較為豐富且關系比較復雜,不同環節中存在產業內跨界融合,商業模式多樣化,技術水平各異等現象,智能硬件產業鏈不斷朝著縱向整合和橫向垂直延伸兩個方向發展,并開始圍繞智能硬件的創新鏈、供應鏈、內容和服務鏈、推廣和銷售鏈逐漸形成智能硬件產業生態圈。當前,以創新型孵化器為載體、硬件智能化為主題的“平臺+孵化+創投”的智能硬件創新產業鏈正在加快形成。
通過對上游供應鏈的整合,國內已出現幾家較為成熟的供應鏈平臺,如硬蛋網。但由于國內消費者沒有為增值服務和內容付費的習慣,使得內容和服務鏈成為制約智能硬件企業建立立體商業模式的短板。而推廣和銷售鏈過于倚重網絡媒體和線上渠道,也尚未建立健全的線上線下合作共贏機制。
智能硬件產業生態圈中的每個鏈條之間緊密聯系,彼此銜接,不可分割。“軟硬結合,跨界融合,平臺整合”成為構建智能硬件產業生態圈的必然趨勢。智能硬件企業應加強互動、凝聚共識、發揮合力,降低創業門檻和產業鏈上下游溝通成本,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聚焦技術和商業模式融合創新,積極打造檢測認證、標準規范、研發合作、電商推廣等公共技術和服務平臺,共同構建智能硬件產業生態圈。比如京東推出的 “JD+”計劃,通過整合自身電商平臺優勢,聯合創客社區、眾籌平臺、創業孵化器、生產制造商、技術服務商、內容服務商、渠道商等,從分工合作、數據共享、營銷推廣、供應鏈服務、技術支持、金融服務及資金保障等全方位為企業提供支持,搭建創新智能產品開放平臺。
“飛”起來需要多重推動
智能硬件產業在我國發展方興未艾,國家應該盡快制定智能硬件產業發展的中長期規劃,明確我國智能硬件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戰略方向、主要目標及重點任務,作為生產制造業主管部門,工信部需要加快出臺《智能硬件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
同時,相關部門應加強國家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村及偏遠地區通信能力,增加我國互聯網普及率,為智能硬件產品的用戶推廣和普及奠定基礎。并完善無線傳感網、行業云及大數據平臺等新型應用基礎設施,加強物聯網網絡構架研究,為智能硬件企業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
在智能硬件產業的發展中,政府應發揮引導作用,加大政策和資金促進企業研發的投入力度,引導企業重點突破高集成度低功耗芯片,輕量級實時操作系統,高精度低功耗傳感器等核心關鍵技術,以及相關基礎材料、開發工具和關鍵工藝。加強知識產權和專利相關的執法維權工作,嚴厲打擊各種侵權假冒盜版等行為。支持智能硬件創客空間、孵化器、創業咖啡館、加速器、展示中心等創業服務載體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智能硬件行業需要盡快成立行業協會或產業聯盟,推進通信協議、硬件工藝、數據接口、行業應用等領域標準的制定,形成統一的標準體系。在這方面中關村已有探索,中關村科技園區內各相關企業聯合發起成立了智能硬件產業聯盟,旨在通過制定統一的產品標準,改變我國長期處在消費電子領域被動跟隨的局面,使得我國在信息消費領域的市場優勢能夠轉化為智能硬件創新的標準優勢。另外,產業聯盟還應該積極組織成員開展產學研合作,搭建產業公共服務平臺,推廣智能硬件產品,投資孵化創業企業,構建專利池和創制標準,開展行業交流、區域創新合作和產業研究等工作。
智能硬件企業在商業模式的選擇上應當結合產品的技術特點、用戶需求、市場環境等多個因素綜合考慮,制定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有實力的企業要聯手打造智能硬件生態服務平臺,通過開放平臺為中小企業提供基層的基礎服務,如騰訊發布的QQ物聯智能硬件平臺在流量、云服務、大數據、核心技術以及硬件創新服務等各方面實現全方位開放。
更重要的是,智能硬件研發企業開發產品要了解用戶的真正需求,重視應用服務、內容開發等非核心技術環節,圍繞用戶體驗加快創新。并在產品功能設計、工藝外觀、服務模式等方面與國內外巨頭企業展開錯位競爭,抓住垂直細分領域人群剛性需求的機會。
考慮到智能硬件產業的研發主要依托的是高科技人才,智能硬件企業可通過有限合伙人制、技術入股、企業期權等多種利益分配和激勵機制,招納和吸引經驗人才。并加強企業間技術交流與合作,享用各類智力資源,培養智能硬件研發技術人才。
(作者單位:投資北京發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