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艷
為推進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發展,我國早已頒布了節能法、環保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等法律法規。但是這些法規在實施時需要具體化、定量化、規范化才可以操作,需要標準作為技術支撐。11月3日,北京市發布《北京市推進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標準化工作實施方案(2015—2022年)》(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將全面構建相互協同、互為支撐的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標準體系框架。根據方案,未來三年北京市擬制修訂94項標準,到2022年,基本形成體現北京特色、指標水平先進、系統構成完善的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標準體系,實現政府主導制定的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標準全公開、監督執法全覆蓋、強制性標準全執行、推薦性標準全部鼓勵采用。
專家認為,該方案所確立的體系是國內首個省級發布的節能低碳與循環經濟標準體系,具有較高的先進性、系統性、關聯性和可實施性,將對首都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標準化促北京節能降耗
“十二五”以來,北京市以年均1.75%能耗增長支撐了年均7.7%的經濟增長,萬元GDP能耗僅為0.32噸標準煤,在全國省級地區最低。北京市節能降耗“成績單”的背后,是200余項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領域地方標準的推動和約束。
據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國洪介紹,北京市現行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領域地方標準已經達到207項,其中能耗限額標準就有27項。
節能低碳標準如何促進節能減排?舉例來講,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家電、照明等產品都粘貼有能效標識,標注了產品的能效等級,有的是1級、有的是2級或者3級,為消費者準確傳遞了產品的能源利用性能水平,這個能效標識就是依據能效標準來實現的。又比如,主管部門對于像水泥、鋼鐵、氧化鋁這種高耗能和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通過設定能耗限定值、新建準入值和先進值,為淘汰落后產能、嚴控新上項目、引導技術進步和能效對比提供了技術依據。截至目前,國家層面已發布了家用電器、照明器具、辦公設備、工業設備等六大類共65項終端用能產品的能效標準,取得了顯著的節能環境效益。
為推進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發展,我國早已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但是法規的要求和規定通常比較原則,帶有政策性,有效期較長,在實施時需要具體化、定量化、規范化才可以操作,這就需要標準作為技術支撐。由于當前正處于知識經濟時代,特別是高新技術領域,急需標準先行,產品遵循,誰掌握標準制訂權,誰就掌握市場主動權。同時標準化與專利也有很大不同,通常情況下,專利影響只有一個或若干個企業,而標準影響卻是一個地方產業或行業,甚至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因此國家也越來越意識到標準的重要性。
今年3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印發深化標準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對于標準化工作改革、創新、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目標和舉措。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節能標準化工作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建成指標先進、符合國情的節能標準體系,主要高耗能行業實現能耗限額標準全覆蓋,80%以上的能效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標準國際化水平明顯提升。
2012年,經北京市政府同意,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市質監局、市財政局啟動了北京市百項節能標準建設專項。近年來,根據《首都標準化戰略綱要》《北京市“十二五”時期標準化發展規劃》《北京市“十二五”時期節能降耗與應對氣候變化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部署要求,北京市積極推進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標準化工作并取得明顯成效,現行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領域地方標準已達207項,相對于2011年82項增加了152.44%,在全國率先構建省級發布的節能低碳與循環經濟標準體系。
張國洪透露,在已發布標準中,不僅涵蓋了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的標準,還包括了清潔生產、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與環境改善密切相關的標準,同時還有監督監測、碳交易等保障制度創新方面的標準,其中工業、建筑、交通三大重點領域的標準數達到127項,占已發布標準的61.4%。
這些標準已經在助推節能減排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比如2012年6月14日發布的《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使北京新建、改擴建居住建筑的單位面積采暖能耗指標在全國率先從節能65%提高到節能75%,并且通過強制使用太陽能和強制使用外遮陽等節能措施,使首都居住建筑綜合節能水平達到同氣候條件的發達國家先進水平。2014年11月5日發布的《城鎮污水處理能源消耗限額》標準,是全國首個關于污水處理能源消耗限額的標準。按此標準執行,北京市清河污水處理廠二期在采用精細化節能降耗系統后,每噸水耗電量減少了0.016度,全年總用電量就減少了138萬度,折合標準煤為558噸,節約電費108萬元。
北京市百項節能標準制修訂工作啟動后,北京市實現了節能低碳與循環經濟領域的多個子領域標準數量的零突破,帶動地方標準制修訂工作的迅速發展。北京市經濟信息化委牽頭制定的37項工業及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領域標準,大多數沒有國家標準及國內同類標準,填補了北京市乃至國內在相關標準制定領域的空白。溫室氣體管理子領域由標準空白增長為2項現行有效標準,預計未來三年內,該領域標準將增加至60項,為精細化管理溫室氣體排放提供標準化儲備。同時,北京市首次制定發布了27項能耗限額類標準,占總數的13%。這些限額標準中不僅規定了現有企業能耗限額限定值,還明確了新建企業能耗限額準入值,提出了企業能耗限額先進值,其中限定值和準入值是當前必須要遵照執行的規定,隨著技術進步,先進值未來將逐步轉換成準入值或限定值。
領跑循環經濟標準化創制
“十二五”以來,首都能耗水平不斷降低,2014年三產比重已經達到77.9%,依靠調整產業結構和淘汰高耗能產業實現節能減排的空間已經非常有限,需要更嚴格的標準引領來實現。
為此,北京市發展改革委會同北京市質監局等部門,制定了《實施方案》。《實施方案》將把百項節能標準制修訂工程形成的工作機制進一步固化下來,同時將進一步規范、優化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張國洪介紹,這個實施方案從正式啟動編制到今天發布,已歷時近半年,其間先后召開15次部門、專家、科研機構、行業協會、企業座談會,書面征求20多個市政府相關部門以及各區縣業務主管部門意見,幾易其稿,形成了實施方案。
制定《實施方案》的過程中,起草小組全面調研了國內外節能環保標準化發展現狀、趨勢,系統分析了北京市節能、低碳與循環經濟標準化現狀、存在問題和工作重點,構建了北京市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標準體系框架;征集了94項擬制修訂標準需求,形成了擬制修訂標準清單;分析了北京市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標準領域207項現行、142項在研、94項擬制修訂標準,明確了現行、在研和擬制修訂標準在體系框架中的分布。
《實施方案》明確了未來幾年標準化工作的五大任務。一是完善標準體系,全面構建相互協同、互為支撐的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標準體系框架。二是支撐標準創制,完善產業技術創新與標準創制的對接機制,積極推進中關村國家級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建設,增強標準對產業發展的催生促進作用。三是加強標準評價,建立地方標準后評價機制。四是強化標準運用,組織開展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標準化工作試點,建立能效和碳排放“領跑者”制度,為北京市相關行業的準入標準提供支撐。五是狠抓標準落實,嚴格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嚴格執行建筑和交通節能相關標準,將強制性能耗限額標準執行情況納入節能監察計劃,鼓勵社會公眾參與對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標準實施情況的監督。
《實施方案》中,專門列出了北京市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標準體系的框架,這個框架中涵蓋了94項擬制修訂的標準,分布在能源節約、碳排放管控、循環經濟、環境保護等各個方面,其中備受關注的碳排放監控占比最大,未來將制修訂40項標準。
“這批標準不僅涵蓋了建筑、交通、工業、服務業等重點領域,還包括了清潔生產、污水和垃圾處理等與環境改善密切相關的方面,同時還有支撐監督監測、碳交易等創新制度實施的標準,實現了多個領域零的突破,填補了北京市乃至國內在相關標準制定領域的空白,在全國省級范圍內也屬首創,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很明顯。”中國標準化研究院副院長李愛仙說,眾多標準里,如軌道交通節能技術規范、能效領跑者評價導則應該是國內首次提出,這些標準若能順利完成并發布實施,將在全國范圍內帶來巨大的示范效應,對進一步完善國家及其他地區的節能低碳標準體系,促進標準化帶動節能低碳工作可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根據實施方案制定的目標,到2022年,北京市將健全完善方法科學、實施有效、更新及時的標準制定修訂工作機制,基本建成體現北京特色、指標水平先進、系統構成完善的節能低碳和循環經濟標準體系,逐步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驅動、社會參與的標準化共治格局。
在未來的標準創制方面,北京市將支持本市節能低碳地方標準轉化為京津冀通用的地方標準,加快京津冀標準一體化的進程。據北京市質監局相關部門負責人透露:“目前京津冀三地在養老、交通領域已經有2項標準統一,三地主管部門也正在商量其它領域實現標準的一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