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漪
第三方支付企業、P2P平臺、眾籌融資等互聯網金融機構數量日益增加,規模加速壯大,新的商業模式層出不窮,讓“互聯網+金融”在國家提倡“雙創”的背景下,成為備受矚目的焦點。在互聯網時代的金融行業創新也成為“第十一屆北京國際金融博覽會”上最熱門的話題,眾多業內人士表示,“互聯網+”創新了金融業,為普惠金融的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新路。
互聯網打造普惠金融
我國的互聯網金融自誕生之日起,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野蠻發展,雖迅速催生出交易規模過百億甚至是過千億的平臺。但隨著經濟增長速度下滑、行業競爭越發激烈以及自身的不規范經營,使得一些互聯網金融機構和平臺問題頻發,商業模式面臨風險挑戰。今年7月,央行等十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將創新規范作為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兩大核心要素,互聯網金融從此不僅有道可循,而且整個行業也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
目前新技術在金融行業的廣泛應用,大大降低了行業信息不對稱的風險,改變了傳統金融服務的理念和業務方式,同時提升了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風險管理水平。在本屆金博會期間舉行的“互聯網+時代的金融創新”論壇上,行業專家與互聯網金融企業負責人均看好“互聯網+”對金融業發展的推動作用,表示其為普惠金融的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新路。
對于“互聯網金融”的定義,中央財經大學教授賀強在論壇上表示,互聯網金融實際上分為廣義和狹義,大家一般所理解的互聯網金融其實是狹義的互聯網金融,是指非金融機構通過互聯網提供金融業務服務的這種模式,比如支付寶、余額寶等。廣義的互聯網金融則是指金融機構與非金融機構,只要通過互聯網提供金融服務業務,那么也屬于互聯網金融的范疇。
賀強談到,目前全世界都處在一個經濟發展動力轉換的時期,傳統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不適應現在的需求,但是新的還支撐不了現在的經濟體,所以全球經濟二次探底時間才會這么長,這在人類歷史發展史上都是少有的。他認為,今后將有各種各樣的技術來推動新的經濟形態發展,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互聯網新興技術。未來要發展普惠金融,最重要的形式就是通過智能手機和無線網絡來實現。
結合互聯網的創新給金融業帶來的深刻變化,會促進社會各行各業從思維到發展模式的變革,這對于我國金融業的改革創新乃至整個經濟發展結構的調整都具有重要意義。“新常態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它的關鍵詞是“創新”,表明今后的發展模式要由過去追求數量轉向講追求質量,要實現新常態下中國經濟長期可持續增長的目標,創新是必由之路,而創新也是金融業發展永恒的主題,金融的歷史就是一部創新發展史。”紅嶺資本管理(北京)有限公司CEO唐表示,應用云計算、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搭建的互聯網金融平臺,能夠為用戶提供融資服務,大大降低了金融服務的門檻,為投融資打造了快捷通道,為普惠金融探索一條新路,也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的金融服務實業提供了更多具有包容性的延伸。
規范經營是創新底線
相較于過去,互聯網金融在本屆金博會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巨大的發展空間讓互聯網金融顯現出強大的吸引力,但在完善金融消費體系,豐富金融產品的同時,不規范經營、平臺跑路、監管缺失也讓人們對其產生很多質疑。
談到基于互聯網的金融創新,業內專家和金融企業一致認為前提是規范經營,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這既是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底線,也是自身創新發展的生命線。目前很多著力于發展互聯網金融的企業,通過建章立制規范管理,啟動風險準備金機制或者股東增資擴股等措施來提升平臺的抗風險能力,維護平臺的安全穩定運行,為互聯網金融的升級、模式的創新開辟了富有想象的發展空間。
與此同時,金融創新需要好的環境。“沒有投資者的理性支持,政府部門的科學監管以及好的金融市場環境,金融創新是難以實現的。”唐表示,沒有理性的投資者就不可能有理性的金融市場,企業應對投資者的投資行為進行理性引導,提高投資者風險意識,提高規避風險、自我保護以及資產配置的能力。她認為構建和諧理性健康的金融市場環境是監管部門、互聯網金融企業以及投資者共同的責任。
此外,金融創新還需要高素質專業人才,他們擁有開闊視野、專業素養和鮮活思維。近年來,有眾多來自銀行、證券投資、互聯網等領域的高端人才加盟互聯網金融行業,專業化的團隊讓新模式、新產品和新服務不斷涌現。唐提到,企業開辦了自己的互聯網金融學院,目的就是要培養高素質、復合型專業人才,建立優秀人才的培養儲備機制,以便為自身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隨著互聯網金融在投資理財市場的快速滲透,除了需要政府部門監管來保障平臺的安全,智能手機引發的信息安全問題也越來越被重視。賀強提到,目前智能手機所使用的操作系統均被國外壟斷了,應該大力發展國產信息技術來保證國家和個人的金融信息安全,但目前這塊在國內仍是弱項。
傳統行業強化互聯網思維
“在互聯網+的時代,誰能更好地搭上互聯網的順風車,誰就可以贏得最后的勝利。”天安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洪波表示,與互聯網結合其實就是要強化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核心的東西就是以用戶為中心。以保險業為例,現在網絡資源包括用戶信息和價值資源,企業和個人征信資源,擁有這些信息的各類企業都在謀求各種形式的跨界經營。同時傳統的保險業也在積極地借助于‘互聯網+的模式來推動產品的開發,風險管理和服務模式的互聯化,創新升值。”他認為互聯網能夠憑借在保險產業相對完整的產品體系布局,以及在保險服務的整合和相關產業的滲透,創造新機遇。
對于新機遇,他解釋道,在謀求產業融合和升級方面,相比其他的保險經營模式,具有更多的優勢和空間,更有利于借助“互聯網+”模式廣泛應用,用戶的定制技術,大數據的精定價、精準的營銷和管理,更有利于打造一站式的綜合金融平臺服務,構建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體系。更有利于在集團化經營的框架下打破產業的壁壘,實現產業融合和升級。
同時在“互聯網+”模式下,有助于實現集中管理和資源共享,整合各種類型的方式和渠道。便于用戶體驗,快速迭代更新。在集團化的模式下更能夠把握互聯網的機遇,實現以用戶為中心的轉型升級,能夠在集團這個層面挖掘用戶的需求,持續開展產品服務的創新,從用戶周期的不同階段的需求開發,提供差異化的價值。
而搭上互聯網金融這趟順風車的不只金融企業,擁有鳳凰衛視、鳳凰網、《鳳凰周刊》等多個媒體傳播平臺的鳳凰衛視集團,去年也推出了自己的互聯網金融平臺鳳凰金融,目前服務用戶已經超過100萬了,交易額超過了60億。鳳凰金融總裁張震說:“鳳凰衛視具有很強的媒體文化基因,因此我們并不想把金融做成一個冷冰冰的只用來投資或者融資的平臺。我們試圖把融資與商品的創新和精銷售結合在一起。并圍繞著鳳凰衛視集團以及一些相類似的優質內容提供商來進行更深入的合作,最終使我們變成一個‘投融資+的平臺。”這意味著,投融資用戶不僅在這個平臺上進行簡單的金融交易,還可以開展很多其他的衍生交易。
雖然擁有的資源平臺與發展方向不盡相同,但許多投身互聯網金融的企業都認為,它將能夠長期發展下去,而且能夠真正改良優化,成為現代金融業中的重要角色。很多企業負責人表示,這個過程應該是良性循環,不是野蠻生長,而這還有賴于相關政府部門在已有監管措施的基礎上,盡快推出一些可以落地和實操的政策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