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袁鐘楚 趙海英
北京的母親河永定河縱貫門頭溝全區,孕育形成了門頭溝獨具特色的寺廟文化、古村古道文化、民俗文化、物產文化、革命軍事文化、山水生態文化等“六大文化”,在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繁榮發展的推動下,延續九年的永定河文化節,已成為門頭溝展示永定河文化的重要品牌活動。
而永定河文化節只是門頭溝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眾多品牌活動之一。近年來,門頭溝充分利用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古村落古道文化、商貿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等資源,積極推動由煤炭開采生產為主的傳統產業向文化創意產業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轉型。歷時多年,文化厚重的老區門頭溝走出了怎樣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路徑,在北京被明確為全國文化中心的新機遇下,又將如何向文化強區提速發展?
夾縫求生
作為中國五大無煙煤產地之一、煤礦儲藏面積占全區總面積一半、曾經“烏金遍地下、百寶滿山川”的門頭溝在煤礦關閉之后將何去何從?
根據生態涵養發展區重點培育發展旅游休閑、文化創意等的產業定位,門頭溝以文化生態休閑產業為重點,統籌推進重大項目開工建設,積極實施文化工程改造升級,大力推動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品牌文化活動,文化創意產業培育邁出新步伐。2014年,規模以上文創企業收入合計15.4億元,較2013年增長37.8%;從業人員1859人,較2013年增加195人。
僅從規模上看,在北京市的十六個區縣中,門頭溝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仍處于培育引導階段,產業規模偏小,缺乏龍頭企業帶動,沒有形成規模效應。2014年,規模以上企業收入僅占北京市的1.4‰,從業人員數量僅占1.7‰。
若從行業類別來看,門頭溝雖涵蓋了文化創意產業九大領域,但是除廣告會展和旅游、休閑娛樂業收入超過3億元外,文化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業等收入均未超過2億元。
究其原因,一是缺乏創新活力強、融合性好、輻射帶動強的新興業態,創新創意功能不足;二是文化休閑產業過于分散,布局于全區達20余個文化休閑基地,而且特色區域較少;三是與房山、昌平等周邊區域有較多重合,夾縫中求生存,制約了產業規模的增加;四是部分地區周邊配套設施不足,連接重點園區間的交通設施薄弱,連線成片發展受到較大限制;五是區內大量廢舊廠礦分布散、規模偏小,難以統籌利用。
多重契機
文化創意產業以文化為內核,正加速與科技、制造、金融等產業融合,不斷形成一種新生動力,推動經濟社會轉型。
從國家層面看,2014年以來,國務院先后發布了《國務院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國務院關于促進旅游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政策。此外,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影響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體制障礙和政策藩籬將得到逐步破除,文化創意產業勢必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從北京市層面看,《進一步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投資文化創意產業若干政策》的出臺和《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功能區建設規劃(2014-2020年)》的編制完成,無疑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心劑。而且,隨著調整疏解首都文化資源步伐的不斷加快,中心城區文化功能高度集中的局面將被打破,全市文化創意產業布局也將迎來新一輪的優化調整。
從門頭溝層面看,北京寶玉石文化博覽交易中心、齋堂古村落古道納入全市重點文化創意產業功能區,陽坡園旅游文化休閑產業基地、軍莊孟悟文化旅游綜合服務基地、妙峰奇石文化創意產業園等一批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加快建設,為門頭溝承接中心城區文化資源轉移提供了空間載體和發展機遇。
諸多新機遇疊加之下的門頭溝,在文化創意產業跨越發展上重新謀篇布局,需要把握國家文化體制改革和北京城區文化資源調整疏解的契機,以挖掘提升現有文化資源和引進培育現代文化元素為著力點,以建設兩大功能區、打造一批特色集聚區為抓手,全面推進藝術品展示交易、文化旅游兩大重點產業發展,推動文化與科技、旅游、農業、商業的融合發展,推進廢舊礦山和工業遺存的再利用,培育一批重點企業,實施一批重大項目,塑造一批知名品牌,構建以功能區為引領、集聚區為骨干的發展格局。
產業抉擇
轉型幾年,門頭溝形成了文化創意產業的初級基礎,如今再次面對多重利好契機,門頭溝又該如何把握?
他山之石,或可攻玉。臺灣曾將許多傳統產業注入文化特色與創意設計,提升了產品附加值,突出了當地文化特色,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臺北華山1914文化創意園區建立在釀酒廠原址,主打“酒”文化牌,規劃了創意設計工坊及創意作品展示中心等發展空間,使園區成為展現各種文化創意的最佳舞臺,“老酒”釀出了新意。再如,臺北縣鶯歌陶瓷博物館提供陶藝創作展覽、陶藝教學等功能,打造具有歷史、文化認同感和兼具教育、休閑的文化空間。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回到門頭溝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實際,結合北京市加快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的總體要求,依托門頭溝現有的發展基礎和產業優勢,應以現代文化元素鞏固提升傳統產業,以創新商業模式引進培育新興業態,門頭溝未來可重點發展藝術品交易業、文化演藝業、文化傳媒業和文化旅游業,積極培育文化與科技、體育等融合型新興業態。
做大做強藝術品交易業。以北京寶玉石文化博覽交易中心為依托,推動相關產業主體及服務機構入駐,做強寶玉石藝術品交易;積極協調琉璃廠文化街、潘家園舊貨市場等文化藝術品交易市場,承接中心城區功能疏解;支持畫廊、藝術品專營店、文化藝術中心等展示交易平臺的建設,不斷豐富藝術品交易門類;深度挖掘遼白瓷、麥秸畫、剪紙、宣紙燙畫等藝術品的文化價值,挖掘民間藝人,培育開發新產品,推進情景式體驗營銷,釋放特色藝術品發展潛力;建立文化藝術品交易展示平臺,為文化藝術品交易功能區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務,推進交易和拍賣環節電子商務建設。
積極培育特色文化演藝業。依托京西太平鼓等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培育特色文化演藝劇目;打造門頭溝地方戲、現代評劇等為主體的文藝專場表演,開展民俗文化展演活動;謀劃永定河、齋堂等區域的實景演出劇目,吸引社會投資,打造京西實景演藝品牌;充分利用古村落古道、三家店等豐富的資源稟賦和深厚的文化積淀,鼓勵演出團體駐場演出,大力發展民俗文化;沿西長安街西延線重點建設一批集電影、演藝、商貿為一體的文化設施綜合體,搭建文化演藝服務平臺。
深入開發文化傳媒業。充分利用門頭溝工業遺存,通過修復和開發,加大配套支持,吸引影視創意制作機構入駐,培育一批特色影視制作基地;依托靈水村、門口村、劉家峪村、北京電視臺大三里外景基地等現有基礎,整合提升民居民俗文化,開發特色戶外欄目外景地;重點吸引模式引進、模式研發、模式節目制作、新媒體開發運營等傳媒企業,促進電視、電影傳媒產業要素集聚,構建影視制作全鏈條運營機制。
全面促進文化旅游業。依托齋堂古村落古道歷史文化資源,打造古村落民俗文化村和商務文化休閑度假區;鼓勵社會資本創辦文化創意企業,深度開發其他歷史文化名村和古村落群;以潭柘寺、戒臺寺等宗教寺院為依托,倡導參與式宗教文化體驗活動;借助三家店、琉璃渠等商貿遺址,建設修繕古文化街,弘揚古道穿行等商貿歷史文化;以靈山、百花山等風景名勝為重點,發展山地生態休閑文化;以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京西第一黨支部等為代表,弘揚紅色歷史文化;以軍莊孟悟文化旅游綜合服務基地等為依托,發展商務休閑文化;通過各大文化旅游交易博覽會以及中介機構聯盟,搭建文化旅游活動推介平臺,提升區域文化休閑知名度。
超前布局文化科技融合的新興業態。深入實施“互聯網+”戰略,從軟件服務和網絡服務入手,重點圍繞三網融合、物聯網等核心領域,構建風險投資驅動、關鍵技術牽引、創新應用示范的產業良性發展格局;積極促進3D打印、全息技術、動漫、網游等先進技術轉化落戶;高標準建設基礎設施、集中規劃高科技成果轉化園區,營造促進成果轉化的良好環境,與周邊區域形成差異化定位和創新聯動發展模式;充分利用中關村自主創新示范區“1+6”政策優勢,推動石龍經濟開發區向總部經濟、文化創意產業等現代服務業轉型,促進文化與科技創新要素的加劇聚合和融合發展。
推進文化體育融合發展。抓住國家和北京市促進文化創意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機遇,繼續舉辦好北京國際山地徒步大會,增強徒步大會對區域的整體帶動力,吸引運動休閑及相關服務機構入駐;依托優勢的山地資源條件,大力發展山地越野運動、攀巖等文化休閑活動;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和溝谷灘地的優勢,利用環雁翅百里健康綠道,以戶外運動為主要內容,打造環雁翅戶外騎行大通道。
實施路徑
10月22日,北京市委書記郭金龍在門頭溝調研時強調,門頭溝區要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大局,始終堅持生態涵養區的功能定位,在實現功能并盡到生態涵養發展區責任中,實現自身價值。
在由“黑”變“綠”的過程中,門頭溝要唱好文化創意產業這出大戲,一方面必須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主導相結合,充分發揮政府在規劃、政策、資金、人才等方面的環境優化和政策引導作用,同時堅持市場主導地位,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積極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文化創意產業,激發市場活力。
另一方面必須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要處理好生態保護和開發建設的關系,做好歷史古跡、自然風貌、生態水源、古村落古道等保護工作,實現產業發展與文化資源保護的有效平衡,同時規范產業用地開發,防止出現“圈山圈水圈地”現象,避免變相引入房地產開發。
依托占全區面積98.5%的山區,門頭溝曾創造了輝煌的“黑色”經濟,今天同樣利用這片資源豐富的山區,給文化資源和生態資源插上創意的翅膀,門頭溝定能開創一片文化創意的新開地。
(作者單位:北京市工程咨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