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銘
學習儒學,想要學習明德,匡扶天下,最基本的功夫就是“格物”。《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那么怎樣才是格物呢?各家的解釋就不一樣了,讓人難以適從。可是如果根本不立,如何得到正確的認識呢?沒有正確的認識,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笑談了。所以這個格物如何“格”法,還真的是學習儒學第一個要清楚的。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格物致知”的意思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這個解釋把儒學當作自然科學了。研究自然科學就能夠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德嗎?很明顯,科學研究和心性修養及國、家管理是兩回事。
北宋朱熹說:“致知在格物者,言欲盡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我們看到里面有個邏輯錯誤:格物就是為了致知,如果已經有知了,知道了事物的道理了,還要格物嗎?我們如果不知道事物的道理,怎么能窮其理?可見,朱子的說法也是有問題的。
《說文解字》說:格,木長貌。格的本意就是長長的樹枝。古人用格制造了柵欄、尺子、容器、箭靶等,格后來引申為法式、標準、規格之義。這都是名詞用法。做動詞的主要含義是:阻止、擱置、糾正、衡量等。這些含義還不是格的古意。《字匯·木部》:“格,感通也。” 《宋略·樂志敘》:“先王作樂崇德,以格神人。”如果把格理解為感,格物致知就比較好解釋了。格物就是用心感覺事物背后的道德。這個理解,也和古人對宇宙萬物的認識相符。古代智慧的中國人認為,道生成了宇宙萬物。那么,宇宙萬物也具備了不同的道德屬性。人要學道,要認識宇宙中這個最根本的道,就要感悟萬物,從中得道。
怎么用心感覺事物背后的道德呢?我們舉幾個例子。
古人認為,梅蘭竹菊是花中四君子。古人如何格梅的呢?古人看到梅花以清逸見長,就感悟到了做人要隱逸淡泊、堅貞自守,在逆境當中,也不要退縮,堅持自己的原則。知道了這個道理,學習梅花的不畏艱苦的特性,是不是心就正了?自己也去做到不畏艱苦,這就是修身。對家庭來說,如果家境不好,比較貧窮,就好像嚴冬一樣。君子學習梅花的堅忍,保持自己的德性,這樣家庭也同樣會感到溫馨。堅忍對治國和管理企業也同樣重要,它提醒著管理者無論環境多么艱苦,一定不要泄氣,要保持自己的特色,才能傲立群雄。認識這些道理,并把這些好的道理闡發出來,讓天下人都明白,這就是明明德于天下。
中國古代科學認為,金木水火土五行組成了物質世界。現代人受西方科學教育就不明白了:金木水火土都不是單純的物質啊,都可以繼續分成為幾百種不同的物質,怎么能是基本元素呢?其實,是中西看法不同,中國人對任何物質都是用心感覺物質中的道理。古人怎么格這個金木水火土呢?《尚書·洪范》說:“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認識了這個道理,用在修身上就是君子要愛護下屬,尊重上級,明斷是非,強健身體,喜好勞作;用在治國或管理組織上,君主為水,群臣為火,制度為木,刑軍為金,民眾為土。運用五行的相生相克之理,一個完美合乎天道的社會治理方案就呈現出來了。
樹木、山河、飛禽走獸諸般萬物都可以這樣格物致知。認識其中的道理,引導自己的修行和工作實踐。這些物質還都具有自己的形象,看得見摸得著,比較好參悟。還有一類物質無形無相就更難格物了,比如我們熟知的“天地”。儒家祭拜的牌位一般就是“天地君親師”。古人結婚的時候要拜天地,可是現在卻很少有人明白天地是什么含意了。古人如何格天地的呢?《易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就是說,我們做人要學天的剛健,每天都要不厭其煩周而復始地履行自己的天命;學習大地,可以生養萬物而不自居。天地還有其他格法:天圓地方,天陽地陰,天動地靜,天尊地卑。每個格法背后都有很深的道理。
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外閱讀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