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毓智
在大閱兵的講話中,習近平引用了《詩經》中的兩句詩:“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我就借習主席講話的機會,向大眾普及一個漢語知識。
“靡不有初”只有“靡”是一個生僻詞,查一下詞典就知道了它的意思,指“無,沒有”。在《詩經》時代,“靡”是一個動詞,為“領有”的否定,可以直接帶名詞賓語。比如,“三歲為婦,靡室勞矣”(《衛風·氓》),“室”是名詞,指“居室”或者“家務”。在“靡不有初”中,“靡”后省略了一個名詞“人”,說全了就應該是“靡人不有初”。
雖然大家都能理解這句話的意思,然而如果用現在的話說,就會覺得很別扭。因為在現代漢語里,“不”不能否定“有”,沒有人說“我不有車”,而要說“我沒有車”。要知道,這里涉及到過去幾千年漢語語法的一個變化。
現代漢語中,“有車”“有錢”等的否定是“沒有車”“沒有錢”,就是用“沒”來否定“有”。然而,“沒”這一否定用法出現得非常晚,直到元明時期(約十五世紀左右)才有此用法,可是,“有”在《詩經》時代就是一個普通動詞,它比否定標記“沒”出現早了2 500年左右。在“沒”沒有發展成否定標記之前,就是一直用“不”來否定“有”的。例如:
故天棄我,不有康食。(《尚書·商書》)
不有君子,其能國乎?國無陋矣。(《春秋左傳·文公十二年》)
王曰:“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尚書·商書》)
從“不有”到“沒有”的發展,經歷了2 000多年的歷史,“靡不有初”則反映了漢語3 000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