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保



摘 要:文章以達坂山大橋為例,探討了常規梁橋在無支架搭設條件及梁片預制場地時,采用何種結構形式及相應的施工方案進行實施,更為合理、經濟。通過對現澆支架與預制場地結合、節段預制拼裝、移動模架施工三種方案進行對比論證,選取三者中最優方案進行實施,以供相關工程參考。
關鍵詞:橋梁工程;預制;移動模架;現澆;節段預制拼裝
1 工程概況
達坂山大橋位于互助縣扎隆溝村,跨越兩隧道之間的一山間沖溝,原設計方案為為(14×30)m裝配式預應力混凝土先簡支后橋面連續T梁,交角為90°,橋臺處設置GQF-D80伸縮縫,橋梁全長428.50米,由于起點方向離隧道較近,同時終點方向附近為林區,根據林業局最新要求,林區附近不得進行施工作業,無建設預制場地的條件,故原方案需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進行調整,根據國內外類似工程實例的經驗,設計單位提出了部分預制+部分現澆的施工方案, 2、3、4孔采用現澆施工,然后將2、3、4孔形成預制場地,為其余橋跨采用預制施工創造條件。
根據仔細研究調整方仍存在以下幾個缺點:
(1)橋梁采用兩種施工工藝,增加了施工難度,不經濟。(2)2、3、4孔為支架平臺,梁體本身是否能夠承受巨大的存梁荷載。(3)如果要先形成2、3、4才進行后續梁體施工,工程進度將嚴重滯后,不能滿足工期要求。需考慮更加科學、合理、成熟的施工方案,目前梁橋除滿堂支架現澆施工及梁片預制施工兩種工法外,還有節段預制拼裝方案和移動模架施工兩種。
2 方案介紹
2.1 預制節段拼裝方案
預制節段拼裝工藝是將梁體分為若干節段,在工廠預制后運至橋位進行組拼,通過施加預應力將節段整體拼裝成橋的施工工藝。簡單地說,“預制節段拼裝”像是孩提時代玩過的“組裝玩具”,即將一塊塊分散的“積木塊”拼成一座“大橋”。
2.2 移動模架現澆方案
國外造橋機的開發和應用比較早,工藝成熟,1959年,該技術由聯邦德國首先開發,并在卡特哈克橋修建了13孔40m連續梁。日本于1968年開始引進該項技術,發展速度很快。從國外造橋機的整體發展趨勢來看,造橋機工藝成熟,技術力量雄厚,已經向市場產業化發展,在充分發揮其在中等跨度橋梁架設方面優勢的同時,在大跨度橋梁建設中,又開辟了新的應用領域。
20世紀70年代,我國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總公司曾在伊拉克修建摩蘇爾4號橋時,采用了西德PZ公司研制、瑞士建造的移動式模架,后又用這套設備修建了福建廈門高集海峽大橋(全長2070m,上部結構為45m等跨度等截面預應力混凝土箱形連續梁),效果很好。1994年,青島環城高速公路女姑山跨海大橋施工中,采用了意大利進口的造橋機進行施工。南京長江二橋在施工中也采用了從挪威NRS公司進口的MSS移動模架造橋機。國內在跨大江、大河中對移動模架系統的使用,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施工經驗和技術。
3 方案分析
節段預制拼裝方案雖然是一種較成熟的施工方案,也可以高效的進行梁體拼裝施工,建成后具有較高的整體景觀效果,但仍需要設置預制場地,本工程不適宜采用該工法。移動模架施工方案,不但擺脫了施工預制場地的這一最大的限制因素,同時也避免了滿堂支架施工,在橋梁中段高墩位置,支架整體穩定性差、極易失穩的缺點,橋梁全段采用一種工法施工,也較之前提出的“現澆+預制”的方案,更為簡便,施工難度降低,施工工期更短,建成后橋梁外觀也更加統一、更加簡潔。
4 結束語
根據以上分析,達坂山大橋最終推薦采用移動模架施工工法,隨著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的飛速發展,面臨的技術難題也日益增多,如何采用一種合適的方案解決工程難題,成為每一個建設者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文章在深溝谷保護區橋梁施工方案的選擇上進行了分析,可供類似工程項目進行參考。
參考文獻
[1]項貽強,張少錦,程曄,等.移動模架施工技術的應用與研究創新[J].中外公路,2008,1.
[2]黃經緯,黃文超.移動模架施工技術的發展及應用[J].建筑機械化,2007,1.
[3]胡安祥,雷江洪,鎮亦明,等.國內外MSS移動模架系統在蘇通大橋的應用及比較[J].施工技術,2006,3.
[4]徐浚.南昌生米大橋大跨徑移動模架施工技術[J].鐵道標準設計,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