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芹?姜蘇原
摘 要:國家發布《中國制造2025》規劃,從國家層面系統推進中國制造。從制造業的發展現狀來看,我們不缺少規模,也不乏資源和技術,恰恰匱乏的是傳承了千百年的工匠精神,也就是本真、匠心與智慧精神,而這種工匠精神不僅僅在國學典籍中,更在老百姓看得見摸得著的民間手工藝里。如果一個時期以來,我們的整個工匠精神、造物精神丟失了,那我們也就丟棄了文化中最核心的東西。建立傳統手工藝文化與當代社會的深刻聯系,有助于以文化的涵養來滋養工匠精神的源遠流長。
關鍵詞:新常態 ;傳統手工藝;工匠精神 ;價值
一、工匠精神當下價值的反思
“新常態”一詞是習近平主席對中國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特征的提煉。他在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總結了“新常態”的三大特點:“1、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轉為中高速增長;2、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3、增長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現在已進入習總書記說的新常態的發展階段,以往高速發展的節奏應適當放緩,不應只追求速度,慢下來、沉下心,靜下來,有助于重新審視我們生產生活空間里的文化訴求,把對傳統手工藝的理解上升到哲學層面,即形而上的層面,以此來拯救和涵養我們的手工藝意涵和造物的文化精神。在這個背景下,對于設計界來說,一方面,到了從“量”到“質”轉變的關鍵時刻,否則以消費文化為主導的時代只能被他者的技術與藝術左右,導致后繼發展無力;另一方面,如何以我們民族最源遠流長的傳統手工藝文化來涵養當代的設計和新手工藝,傳統手工藝中的文化瑰寶——“工匠精神”當下價值何以體現。新常態背景下為我們提供了一次反思的機會,思考傳統手工藝文化的工匠精神的當下價值。
工匠精神是我國從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的強大精神助力。改革開放以來,為了盡快追趕發達國家,我國經濟發展中更強調“短、平、快”(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對產品的精細化、創新性要求不高,產品品質不高、沒有靈魂。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產品普遍供大于求、同質化嚴重、競爭激烈,更需要從差異性、創新性、精細化提高其產品競爭力。差異化的代表產品如法國的LV,創新性的代表產品如蘋果手機,精細化的代表產品如瑞士手表、日本相機等,都是堅持“工匠精神”的典范,它們對產品設立高標準,出廠的產品代表公司的品質,帶給用戶良好的體驗。此外,LV、瑞士手表還是身份的象征,它們以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追求完美和極致。而現代化發展進程中過分強調速度、效率,快速縮短擁有技能的有效期,使人專注于堅持一門技藝更加不容易。在大談設計的科學化、設計教育西方化、電腦輔助設計以及網絡的飛速發展的時代工匠精神和品格在流失。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向日本企業學習工匠精神》一書中指出:“它是指工匠對自己的創作產物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們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手中生華的過程。”而筆者認為工匠精神是一種體驗人和物的直接接觸的經驗,而非對經濟效益的追逐。工匠們在創造的整個過程中對細節的把握以及對技藝追求著完美和極致,對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由此看來,傳統手工藝的工匠精神它不單單是一種創作觀,更是一種文化DNA理念,一種民族審美知覺、宗教信仰、民族文化意識及民族價值觀理念。
二、中國傳統手工藝工匠精神的價值體現
中國最早的設計著作——《考工記》說:“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材美工巧,然后不良,則不時,不得地氣也。”天時、地氣、材美通過工巧相結合。“天時”是指在當時文化背景下的時代感,也就是說在任何時代,設計都要保持植根于時代的活力。“地氣”字面上講地理位置、社會環境及人文環境等因素的綜合,而作為藝匠人則把它理解為民族地域性的風俗習慣更為貼切。其實應歸納為設計本土化的問題,在對本土化的傳統元素進行編排與重構的時候,不是簡單地照搬模仿而是順應時代潮流,對借用的圖像重新審視并設計,讓做出來的工藝品不失本土文化,又不失時代感。這樣便于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工藝水平、 手工藝標準化又接地氣的設計理論體系。意大利設計師埃托·索托薩斯說:“保持傳統并不是單純地去重復傳統”,在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傳統才是對傳統美好的繼承創新。其實傳統并不只是一個特定的形狀或者造型,在這里我們延續和傳承的是一種造物精神,文化理念,一個民族至高的精神文化境界。它是一代又一代的人用自己的生活哲學對傳統產生感情,并得以延續的產物。而在現實的生活中,手工藝的體驗不僅是一種閑暇浪漫的方式,也是一種心性的、本真的直接體驗過程,它拉近了“物與心”之間的距離。建立了這樣具體而又普遍的聯系,喚起公眾對于手工藝工匠精神文化價值的認同。
(一)認識傳統手工藝工匠精神的當下價值
認識傳統手工藝工匠精神的當下價值,還需要有普遍而深刻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而云南傳統手工藝是人民生產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了解傳統手工藝背后的社會面貌、風俗習慣和審美情趣,更能理解該民族的道德觀念和心理特點,把握手工藝濃厚的生活氣息、藝術特色,更好地挖掘深層次的傳統手工藝背后承載的文化內涵。潘魯生在網絡上說:“認識傳統手工藝的價值,它絕不是被機器工業簡單淘汰的過時產物,而是重要的文化要素和美學載體,是我們這個民族最獨特的創造力,是文化的獨創性和競爭力所在。”但是,進入產品工業化、批量化、機器化時代,我們對傳統手工藝的認識基本上是停留在產品加工階段,并沒有上升到精神、文化和哲學層面上來。而放棄我們傳統的精神文脈,任其同質化、邊緣化,失去文化層面的對話交流主體性。針對這種情況林正儀教授曾強調:我們必須建構依附于本土的文化意象,同時它也是一種民族價值理念、美學意象,在吸收了先進科技的同時須有文化的養分,有來自生活的、藝術的、美學的涵養,專著的理念。
(二)工匠精神之創作觀
本真是從其“本真”生存中領會,顯現著自我存在“它原發于本心本性,其意義的生成不是外在的給予,而是通過各種活動方式促使內在本心本性的顯現,具有一種內向性和自明性。”這種本來具有的、內在的、最原始的本真精神外顯過程又叫“心物合一”。即一種自我呈現或內在自我的超越。對于工匠藝人來說,描摹或抄襲某個時期某個民族的藝術形式只是曇花一現,無論工匠藝人以何種藝術表達形式呈現,我們應揭開藝術表面的面紗,去挖掘探討其背后的態度價值。那才是工匠藝人真正的“核心內核”,那才是藝術品靈魂的DNA,工匠們注重對細節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作為工匠藝人應該扣心自問自己的一身技藝是作為自我謀生的手段還是自我精神世界的產物?明確了自己真正的創作價值觀,才能創作出具有靈魂的藝術品。在虛擬經濟日益發達的今天,傳統手工藝的這種高情感和高文化特性使它成為經濟炒作的絕好對象。傳統手工藝品是虛擬經濟活躍領域,具有高額情感附加值,因為手工藝的價值不能依據一般勞動量來衡量。
(三)以文化解之傳統手工藝之工匠精神
傳統手工藝以其材質、技藝、制品、制作、使用、情感、專注、形成一個文化空間。在這個文化空間中,可以從有形的技藝操作層面養成文化,也可以從無形的情感對的使用鑒賞中欣賞領悟文化,并在傳承中積累、延續、發展文化。在這樣的文化空間中,傳統的內容、價值、意義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不斷被解讀和思考的,每一代人的解讀就使得傳統在人的理解與實踐中具有活力。這樣一個文化空間,有其共識的精神性與典范性,有其制作與使用的規范與制約。如果把文化整體視為一個三維的立體系統,即外層—物,中層—心物結合,核心層—心。而傳統手工藝是一種物質文化,它在民族文化的立體結構中,歸屬于最外層的物的部分。而民族文化的三維立體系統在人們改造自然的同時,也改造了社會和人本身,創造了人類文化,創造了最活躍的文化物質層,即傳統手工藝工匠的文化。傳統手工藝在功能的使用上、工藝技巧上、題材表現上、選材上等均形成了相對緩慢卻又不斷傳承創新的完整系統。它深深積淀于人們日常生活之中,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是人生過程中潛移默化的生活觀念和生活習慣的習得養成,根植于代代相傳的文化DNA基因中。傳統手工藝之工匠精神其實是為我們提供了一次思考的機會,思考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下價值到底是什么,對未來的貢獻又在哪里。
三、結語
傳統手工藝是傳統文化典型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一種有別于文字的記載和表達,有文字所不能達到的更廣闊、更深邃、更直觀的寓意。傳統手工藝工匠精神實際上是民族文化共性中個性部分的體現,是民族文化符號,是民族審美意識、人生價值觀、宗教信仰、民族文化意識的體現。我們既站在傳統歷史記憶的傳承上,又站在現代出發點的創新上,其實說到底都是把自己根植于時代背景中解讀傳統。對傳統的解讀并不是發現“傳統”的“原義”從而接受傳統,而是站在現代的立場,從當下出發,建構傳統手工藝之工匠精神本身也會成為一種思維方法和文化空間。因此,傳統中的手工藝并不僅僅指涉及時間流的傳統或現代概念,也不能簡單界定為存在于鄉村的局部地域概念,而是以廣泛存在于民眾生活,以手工制作為特點的文化現象。滿足自我的個性,尋求差異性帶來的自我身份彰顯。傳統手工藝品特有的情感性、獨特性及單一性所帶給受眾審美效果的獨特感受,較之于大批量化、標準化、機械化的工業產品,它承載著更為豐富的思想感情內容,承載著對平民化工匠精神家園意識的深層呼喚,以及高情感的意涵。
參考文獻:
[1]科印傳媒.向日本企業學習工匠精神[J].印刷經理人,2013.
[2]張道一.造物的藝術論[M].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1989.
[3]南木子.回鄉之路,尋皈審美生存的家園意境[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1.
[4]李天道.中國傳統美學之生命意識與“本真”訴求[J].社會科學研究,2013,(06).
作者簡介:
李艷芹,云南藝術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藝術設計學。
姜蘇原,云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設計藝術學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設計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