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斌

所謂醫托,指的是一些醫療騙子,長期活躍在大城市的火車站、地鐵口、醫院門口、掛號處,現在甚至網上也有很多。他們用欺騙的方法引誘通常來自小城市或者農村的患者,把他們騙到一些偏僻的、甚至無醫療資格的小醫院、小診所去看病,然后與“醫療人員”合伙騙取高額診療和藥物的費用。
這種行為就跟酒托一樣,著了酒托的道被騙取財物,可能也不甚緊要。但醫托欺騙的對象往往是急需治療的患者,騙的經常都是患者的救命錢,因此影響尤其惡劣。
仔細察看媒體對北京醫托的調查,可以發現醫托們的騙術相當高明。他們分布在火車站附近等外來客集中的地方,組織嚴密,分工明確,遇到看上去像是患者的乘客,哪幾個醫托上前搭訕,哪幾個醫托把患者送到地鐵站,哪幾個醫托負責把患者領進小醫院、診所,都有分工。大的團伙,甚至會分出專門的人在旁邊盯梢,以防被監管部門抓現行。醫托在騙人上當時,還有很多具體的技巧,例如老鄉專門騙老鄉,假扮本地居民,甚至送錦旗給“醫生”演戲給病患看,等等。
醫托團伙作案,而受害者治病心切,防備意識較差,即便有心防范也會被算計(例如醫托上來就告訴你“有很多醫托”,但他是“真心幫你忙”),而且醫托騙術不斷升級變化,只為騙財毫無同情心。這讓很多外地來的病患確實防不勝防。
醫托行騙的“黑色產業鏈”
北京一家民營醫院老板劉某坦承,他開小醫院10多年,就是靠醫托活下來的。他說,醫托這行以湖南籍和河北籍為多,兩股醫托勢力都是靠老鄉關系發展起來的,除了老鄉介紹,外人萬難加入;河北籍醫托群體中,有部分是東北籍人。
“別的人根本插不進去。”劉某透露,很多醫托常年固守一個地方,周圍的關系也打點得很好,如果有“入侵者”貿然進入“勢力范圍”,根本不用醫托動手,會有人出面驅逐。
在他看來,這些年,醫托分錢的比例也是越來越高,醫托生意最好的時候是暑假期間,有的醫院和診所給醫托75%的分成。
劉某稱,在北京大醫院看病的多是得了疑難雜癥或大病的外地人,一些小醫院如果不使手段,壓根兒就不可能有很多患者來就診。有了醫托,一個三四百平米的小醫院,每天流水(指營業額)能達到三十多萬元,除去給醫托分成,一年下來,也能賺幾百萬元。
“黑醫托”+“黑診所”,組成了醫托行騙的“黑色產業鏈”。
1.“承包”診所,“租用”醫生,“管理”制度嚴格。
行騙首先要有場地。“醫院當時給我承包診室的價格是每個月15000元。”涉案診所承包人彭某介紹,他們分別承包了某醫院門診部4個診室。每個診室1名醫生,2名“醫生助理”。這些“醫生助理”和導醫,大多只有初高中文化程度,根本沒有行醫資質。
每個診室的“坐堂醫”均具有承包資質,且都是已過退休年齡的老人。受到日結工資經濟利益的誘惑,他們中多數是由熟人介紹或者主動應征至此。
診室靠“承包”,醫生靠“租用”,“醫生助理”們開始尋找醫托。為了方便可靠,他們先從老鄉當中挑選。不僅如此,他們還形成了嚴格管理制度。每個診室的“醫生助理”分別聯系著數名醫托,醫托負責介紹患者過來。
2.“潛伏”知名醫院門口,外地患者成“主要目標”。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北京兒童醫院、同仁醫院、北京腫瘤醫院……這些進京求醫問診人數眾多的知名醫院,成了醫托行騙的主要目標地。一些不熟悉情況的外地患者和家屬,更成了醫托們實施詐騙的重點對象。
醫托團伙往往組織嚴密,分工合作,比如——
醫托頭目:組織親屬、朋友以及老鄉入伙行騙。
1號醫托:負責尋找目標,與患者主動搭訕,使患者產生前往涉案診所就診的意愿。
2號醫托:扮演“病友”佯裝患有同類疾病,為患者帶路至涉案診所,并套取患者信息告訴診所醫師。
3號醫托:負責在患者看病結束后繼續忽悠,并將患者送至地鐵或公交站后離開,防止患者發現被騙。
醫師:謊稱“名醫”,負責看病開藥與診所醫托進行勾結。
3.開具不明配方高價藥品攫取利益,大多“吃不好,也吃不壞”。
兒童病、皮膚病、肝病、白癜風……醫托們選擇詐騙的患者多數是慢性病患者。而他們花四五千塊錢高價買回來的卻是配方不明的藥品。
“這些藥吃不好,也吃不壞。”像皮膚病等本來就是慢性病,即使對癥一時半刻也很難立即治愈,這讓受害人和家屬很難在短期內鑒別出是否受騙。
醫托,如此猖獗為哪般
醫托現象由來已久,全國各地尤其大城市往往都有,執法部門也不是近年來才開始打擊,但效果并不明顯。就以媒體報道的北京西客站醫托而言,據說這些醫托盤踞在北京西站出站口已近20年,“這些醫托基本都是湖南籍,規模大概七八十人,以前是往各小醫院、診所拉人,大概5年前,這些人開始固定往黑診所拉患者。”
2005年,北京也有“醫托猖獗”的報道,當時北京同仁醫院保衛處工作人員稱“我們醫院附近潛伏的醫托有一百二三十人,僅上個月我們就抓到50多人,估算他們騙取患者的救命錢超過10萬元,許多病重患者一生的血汗錢全部被他們騙光,非常可憐。”北京兒童醫院保衛處處長則稱,“今年(2005年)7月份我們醫院保衛處和月壇派出所,僅僅一天就抓到13名醫托,幫患者追回被騙款1.3萬元。”
國家衛計委去年底也曾公布,為期一年多的聯合多部門打擊非法行醫的專項行動,全國共查處了醫托行騙案件966起。
這表明,雖然對醫托現象一直有打擊,但作用有限。原因有多方面,例如打擊行動不能常態化,經常死灰復燃;醫托行騙手段高明,不容易留下破案線索等。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醫托行騙利潤空間巨大,騙子們愿意打點“周圍的關系”,從而保證能常年固守一個地方行騙。
在這樣的情況下,多年來醫托始終猖獗就不難理解了,再呼吁加強打擊,恐怕效果還是有限。
有人提出,之所以有醫托,是因為有太多來到大城市尋醫問藥的外地病患,要解決醫托現象,要讓外地病患在本地就能治好病,因此主張在小城市和鄉鎮加大醫療資源的投入,甚至主張縮減大城市的醫療資源,讓醫療資源平均分配。
這個想法不能說沒有作用,但并不是那么容易實現的。鑒于我國醫療服務行業總體水準的良莠不齊,盡可能地平均分配醫療資源,可能會導致醫療服務水平的整體下降,因為大醫院的管理水平不是小地方的小醫院可以比擬的,要治療疑難雜癥和應對民眾日益提升的醫療服務需求,大醫院也往往有必要做大做強。當然現在確實有大城市的大醫院承擔職能過重的問題,縣域醫院的資源投入確實需要加強,但一來需要時間,二來也不能解決小地方病患得了大病非得去大醫院的問題。
要想真正根治醫托,還得找到更深的根源。
杜絕醫托,從完善醫療體系做起
醫療服務市場是一個很特殊的市場,它特殊在買賣雙方之間巨大的信息不對稱,病患對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往往缺少了解,而只有醫生才是權威。舉例來說,一個小地方的患者得了重病,沒有人能夠向他提供治病信息的指引,甚至當地醫院也提供不了幫助,病患就只好來到大城市,卻依然由于排隊等各種原因無法及時得到正規治療,這就給了醫托騙子可乘之機,他們加入這個醫療服務市場,利用患者對醫療信息了解不足,誘騙他們以高昂價格只得到效用為負的治療,這就導致了市場失靈。
事實上,醫托這個詞基本上只在國內出現,幾乎找不到發達國家存在醫托的報道,發達國家的醫療詐騙,往往是“患者假生病”騙取醫療保險,而不是被醫托坑。
之所以美國、英國等發達國家不存在醫托,是因為他們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醫患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方法是建立社區首診和嚴格的轉診制度,所謂“社區首診”和“嚴格的轉診”,以英國為例,是指居民要想享受國家免費醫療,在患病時(重大傷害等立即威脅生命的狀況除外),就必須首先由社區或家庭的全科醫師診治,并根據病情逐級轉診,病情控制后再轉回至全科醫師處進行后續性治療,醫院不接待沒有任何醫師或醫療機構推薦轉診的患者。在英國,90%的門急診由家庭醫生首診,其中90%以上的病例沒有進行轉診,由全科醫師完成治療,98%的門診處方藥由全科醫生開出。美國每年12億人次的就診量,其中81%發生在醫院外的醫生診所。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中國香港和臺灣地區,這個比重也均超過80%。
看來,要想根治醫托這個毒瘤,還是得從完善醫療體系,建好社區首診制度和轉診制度做起。
中國要想根治醫托,也得建立類似國外的社區首診制度和嚴格的轉診制度。有了健全的社區首診,能讓很多不需要跑到大醫院的患者留在小醫院或診所、甚至家里進行處理。這種制度就保證了患者在患病后,對病情有初步的了解,并知道該如何進行下一步。而不是像無頭蒼蠅那樣跑到大城市,被醫托騙子玩得團團轉。
更重要的是,就算是大病,配合規范的轉診制度,也能夠讓患者在大城市樹立明確醫療方向,能夠盡快獲得有針對性的醫療,減少了在陌生環境停留的時間,也就自然減少了被醫托侵擾的機會。
◎擴展閱讀2
擦亮眼睛 識別醫托
一是不要相信“病友”的話,這些“托兒”一般都是2、3個人,陸續出現在你面前,以病友的身份消除你的戒心。他們能將你的病說得頭頭是道,這是因為他們事先背了功課。如果他們堅持要帶你去醫院看病時,一定要提防。
二是要仔細識別“小醫院”。這類醫院規模很小,一般也就二層樓,負責人請幾個大夫,雇幾個護士,再招一大批醫托就敢開張,目的就是開藥,而且以中藥為主。所以整個醫院就是藥房這個地方人多。您如果細看,因為是現搭的草臺班子,這種醫院化驗、放射、住院等設施幾乎沒有,科室少,醫護人員少。
三是當有人對您說有“名醫”坐診時,要及時通過上網查詢以及撥打醫院電話等方式認真核對,不要輕易相信。
醫托常用手段有這些——
第一招:與人套近乎。為取得患者的信任,醫托一般以患者或患者家屬的身份,與患者套近呼。
第二招:訴說假經歷。取得患者的信任后,醫托接著以“親身經歷”謊稱大醫院不但貴而且治不好,某某醫院某某教授是治這種病的專家,便宜有療效,將患者騙至目的地。
第三招:用高價藥騙錢。在診室,與醫托聯手的“醫師”開出一些十分普通便宜的中草藥,以高價賣給患者。
非法醫托的3個特點——
團體性:醫托往往集中來自于某鎮或某村,都是集體活動。一般都是在早上7:30~8:00和下午14:00左右來醫院活動,在患者候診時進行游說。
對抗性:醫托是有組織地活動,一旦受到院方干涉,就會進行反抗,由于沒有明確的法律可依,醫院往往難以解決問題。
欺騙性:這是醫托最害人的地方,很多醫托利用大家對部隊的信任,會以老軍醫或以部隊醫院的名義做擔保,而其實際服務的診所并非真正的部隊醫院。
◎擴展閱讀1
黑診所行騙內幕
1.幾十元藥品最高賣上萬
醫托的收入很可觀,由醫托變護士的涉案人劉某稱,只要她帶來的患者在醫院開藥自己就有200元提成。
據警方調查,醫托的收入遠不止這200元。涉案診所一般將成本為幾十元的藥品以成百上千甚至上萬元的價格賣給患者,由診所收取高額掛號費、藥費后,再將獲利與團伙成員進行分成。
其中,患者首次交納的藥費由診所和醫托按照一定比例(通常為診所占三成,醫托占七成)進行分割,也就是說,醫托每引過來一個患者,患者在醫院消費1萬元,醫托拿走7000元,醫院只留3000元。診所通過電話“回訪”、郵寄藥品等方式對患者進行二次聯系,所得收益歸診所所有。
2.不同的病用同一個藥方
醫托絕不僅僅是騙點錢那么簡單,主要還是誤診。嫌疑人不是為了治病而是開藥,對他們來說對癥下藥是空談,什么病都是那幾套方子,反正治不好也治不死。可患者用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服用這些根本不對癥的藥,貽誤了治病的最佳時機。比如,為跛腳患者開的藥方,竟然與皮膚病患者的藥方一模一樣。
其次是可能會加重病情。有的診所會使用一個所謂的“開藥秘笈”,上邊把常規的病開什么藥都列出來,誰坐堂不重要,只要問一下病名,再按照這本“秘笈”開藥就一切OK。不論上不上火都吃去火的藥,不管虛不虛都開大補的方子,直接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3.買藥催得緊
吳女士今年6月份在進京看胃病時遭遇了醫托,黑診所僅開了3包中藥就收取她2600余元。
“買藥時我就覺得太貴了,旁邊醫托還有看病大夫一個勁地催趕緊交費,還跟我說有病得趕緊治,不要心疼錢。”吳女士稱,回家服用中藥后胃病越發加重,才懷疑上當受騙,上網一搜,發現關于該診所醫托的投訴很多。